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DBA/1小鼠胶原性关节CIA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胶原诱发关节炎(CIA)的DBA/1小鼠模型,对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病理学变化分别予以分析,为相关药物疗效评价提供合适模型。方法1、将牛Ⅱ型胶原与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在DBA/1小鼠尾根部2-3cm处皮内注射100μ1混合乳剂,3周后再重复注射等量乳剂。2、观测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症状表现,如发病率、肿胀程度、炎症指数和体重等变化。3、对中晚期发病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X线放射学检查。结果1、在首次免疫后28d,胶原注射小鼠后足踝关节开始出现明显红斑,肿胀,体重下降,行动不便,39d肿胀厚度达到最高,随后逐渐消退,53d后(即再次免疫后32d时)到达较低值,呈时间依赖方式,严重的出现关节畸形,正常组无上述症状。2、所有接种CⅡ和CFA的小鼠均发生了多发性关节炎,CIA模型组小鼠的CIA发生率为100%。3、病理学结果显示,患病关节表现为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软骨和骨骼破坏等较为典型的RA变化;正常对照组小鼠均无上述表现。X线放射学检查显示关节面不光滑,软组织明显水肿。结论采用DBA/1小鼠,通过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乳剂可成功诱导CIA模型,而且发生率为100%,该模型在发病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及X线放射学检查等方面,较充分模拟了人类RA的病变特征,适用于开展RA防治药物或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目的通过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从不同时间点的症状表现、发病特点及病理学角度,研究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探讨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和机制,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选用DBA/1小鼠为实验动物,尾根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剂建立CIA关节炎动物模型,分别使用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给药进行治疗。通过临床指标和病理学检验结果等比较观察各组对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影响。结果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组对胶原性关节炎小鼠关节肿胀具有抑制作用,明显改善小鼠的全身症状。与CIA模型组比较,经过单克隆抗体给药,可显著降低炎症指数和肿胀厚度,体重变化趋势不大,P<0.05为显著性水平,单克隆抗体组相对地塞米松组发病缓慢,症状减轻。病理学方面其作用明显,滑膜组织充血水肿明显改善,明显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翳形成。结论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是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针对治疗靶点公认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抗炎作用良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第三部分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探讨目的建立类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机制的DBA/1小鼠Ⅱ型胶原诱导的动物模型,观察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模型的治疗中血清IFN-γ、TNF-α和IL-4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从免疫学角度,探讨TCRαβ单克隆抗体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作为模型,单克隆抗体、地塞米松腹腔内注射治疗CIA模型。通过Luminex200液晶芯片分析平台鉴定微球的颜色来确定反应类型,而对反应的定量分析,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4的含量。结果Luminex200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抗TCRαβ单抗组能抑制CIA小鼠血清TNF-α、IFN-γ水平,表明炎性因子在CIA过程中的变化。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炎症过程,在单克隆抗体防治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机理包括影响关节局部细胞因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调节异常免疫功能有关,减轻炎症损伤,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新药的研发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