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华(山东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山东东营257034)
【关键词】小儿烧伤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261-02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1]。小儿在烧伤后由于各种原因,通常都会引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控制体温,轻者使患儿体质下降,影响烧伤创面愈合,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甚至死亡。及时做好发热时的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现将小儿烧伤后合并发热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发热原因
1.1创面感染发热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表现为局部创面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时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发热。
1.2渗出液的吸收热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病人出现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的电解质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产生吸收热。
1.3换药热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小时。
1.4肺部感染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产生高热。
1.5水电解质紊乱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1.6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患儿本身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发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2护理措施
2.1协助饮水是最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宜少量多次。
2.2冷敷法冷敷时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及时更换,持续时间15~20分钟。如采用头部降温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体温变化,腋温降至38℃时可逐渐撤除冰袋。
2.3温水擦澡温水擦澡水温在32~34℃之间,擦澡部位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腋下、掌心、腹股沟、肘窝、腘窝等部位,擦拭力量可略大,时间可稍长,利于降温。降温同时,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
2.4药物降温选用布洛芬混悬液遵医嘱喂服,进行药物降温时,一般腋温在39℃以上及38.5℃以上有惊厥发作史的采用。
2.4补充液体量小儿烧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特别是发热期,高热加上创面渗出,水分丢失的比较多,在保证血容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输液量。
2.5加强创面处理加强创面处理是控制烧伤患儿发热的根本措施。
2.6生命体征观察对发生惊厥者,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神志情况。
2.7监测水电能质平衡患儿因烧伤发热,食欲下降,注意补入液体的速度和质的分布十分重要,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分集中地输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儿的低钠血症,导致组织细胞、脑细胞水肿及惊厥。因此应及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检测。
2.8加强饮食护理能口服尽量鼓励患儿经口进食,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鱼汤、鸡蛋羹等,少食多餐,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维生素等的及时补充,以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愈合。
2.9生活护理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及更换清洁衣服,避免汗液刺激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2.10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预后,减轻家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指导其正确对待患儿的畏寒症状,适当保暖,减轻患儿不适,但不可过多加盖衣被,防止过高热惊厥的发生。
3体会
高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以及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的一种急诊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小儿高热和成人高热不同,因为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成熟,兴奋易扩散,起病较急,变化极快,容易引起惊厥,加上小儿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小儿高热的护理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可致创面加深;其次烧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因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及饮食差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热,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应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应以最安全且有效的实行一系列降温措施兼细致的护理及耐心的呵护照料,不应认为高热就是感染表现,采用抗菌素或激素治疗更要权衡轻重。
参考文献
[1]刘凤侠,孙动梅,张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07,21(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