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论文题目: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李丰生

导师: 何平,沈守云

关键词: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模糊综合法

文献来源: 中南林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生态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寻求人类的旅游活动与自然发展的和谐,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科学地确定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给予严格的实施是给这一课题求解的关键。目前学术界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海滨等旅游地,对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基于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漓江风景名胜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最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前人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特点、结构和功能,研究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相关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2)在分析漓江风景名胜区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并结合专家群咨询指导意见,构建了包含五个层次35项指标的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对其内容进行研究;组合应用德尔菲法、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35个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选取了累计贡献率达到77.72%的12个主导因子来进行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3)通过比较分析该领域研究中现有模型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并采用了层次分析—加权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的复合模型,以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例进行量化计算,并用逻辑斯谛模型对最终的结果进行验证。(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对轻度超载的隶属度最高,对弱载的隶属度次之,对重度超载的隶属度最低,表明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轻度超载状态。用逻辑斯谛模型进行验证,拟合度较好,与用复合模型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漓江生态旅游发展已经度过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开始进入成熟期。(5)以需求对策论为指导,设计了基于GIS的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承载力决策支持系统,并基于组件GIS技术实现了对系统所设计的指标参数库管理、生态系统监测、承载力模型库、资料管理、地图操作5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开发,最终实现了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问题分析”为一体的可视化集成平台。通过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的结果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区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

1.1.2 解决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制约旅游区发展瓶颈的研究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旅游的起源

1.2.2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特点

1.2.3 相关概念研究

1.2.4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该领域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区域的选择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方法

1.5.2 分析比较方法

1.5.3 层次分析

1.5.4 模型的构建

1.5.5 GIS技术应用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2.1.3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

2.2 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理论

2.2.1 环境系统

2.2.2 生态系统

2.2.3 生态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2.4 生态旅游环境系统

2.3 生态位理论

2.3.1 生态位的概念

2.3.2 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

2.3.3 生态位态势理论和生态位的扩充与压缩

2.3.4 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4 承载力理论

2.4.1 生态承载力

2.4.2 环境承载力

2.4.3 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概念

2.5.2 生态足迹帐户模型

2.6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2.6.1 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起源

2.6.2 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假设

2.6.3 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

2.6.4 逻辑斯谛模型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3.1 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3.2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性

3.2.1 时空分异特征

3.2.2 静态与动态特征

3.2.3 可控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并存

3.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相关概念分析

3.3.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

3.3.2 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3.4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3.4.1 客观性与可量性

3.4.2 综合性和复杂性

3.4.3 变异性

3.4.4 地域性

3.4.5 可调性

3.5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结构

3.5.1 以生态旅游活动主体为出发点

3.5.2 以生态旅游系统为出发点

3.5.3 以生态旅游环境为出发点

3.6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功能

3.6.1 服务功能

3.6.2 制约功能

3.6.3 净化功能

3.6.4 调节能力

3.6.5 输送、维护功能

3.6.6 效益功能

3.6.7 生命功能

3.7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工作流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特点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指标选取前提

4.1.4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4.2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分析

4.3.1 自然环境承载力

4.3.2 经济环境承载力

4.3.3 社会环境承载力

4.4 漓江风景区生态旅游承载力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定

4.4.1 判断矩阵的建立

4.4.2 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5.1 研究范围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自然环境概况

5.2.2 旅游区内的经济环境

5.2.3 旅游区社会环境

5.2.4 区内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3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3.1 水桶法和加权评价法的对比

5.3.2 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对比

5.4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

5.5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

5.6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各评价指标值采集及分析

5.6.1 年径流总量

5.6.2 径流量时间分配

5.6.3 年无效径流量在年径流总量中的比重

5.6.4 水体污染程度

5.6.5 植被覆盖率

5.6.6 游览方式影响指数

5.6.7 交通工具环保指数

5.6.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6.9 污水处理率

5.6.10 旅游投诉率

5.6.11 景观美感度

5.6.12 桂林市游居比

5.6.13 指标值汇总

5.7 指标权重确定

5.8 计算评判矩阵

5.9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

5.10 漓江生态旅游发展的逻辑斯谛分析

5.10.1 数据处理

5.10.2 计算过程

5.10.3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逻辑斯谛分析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GIS的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实践

6.1 基于GIS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6.1.1 系统建立的背景

6.1.2 系统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6.1.3 系统总体设计

6.2 数据的集成与管理模块的实现

6.2.1 多源数据的集成技术及其应用

6.2.2 多层次的数据模型的组织及其应用

6.3 专题模型计算模块的实现

6.3.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复合评价模型程序的实现

6.3.2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逻辑斯谛验证程序的实现

6.4 生态环境监测模块的实现

6.4.1 植被覆盖率计算程序的实现

6.4.2 生态系统历史变化监测程序的实现

6.5 系统总体集成界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7.1 改变下垫面性质,增加流域森林植被

7.1.1 下垫面及林地下垫面的蓄水特性

7.1.2 漓江上游植被状况

7.1.3 漓江水资源的生念调控措施

7.2 新修水利设施,完善补水工程

7.2.1 漓江流域现有水利设施状况

7.2.2 漓江补水工程措施

7.3 加强景区管理,改善旅游环境

7.3.1 漓江风景区旅游管理现状及问题

7.3.2 加强漓江风景区旅游管理的主要措施

7.4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枯水期漓江水流量

7.4.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和作用

7.4.2 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内容

7.4.3 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7.5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7.5.1 依托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作用

7.5.2 加快桂林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7.6 依托现代化空间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与决策支持能力

7.6.1 生态信息库的完备

7.6.2 应用系统的建设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完善的工作

8.4 研究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查新报告

附录2 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3 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4 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专家调查表(第三轮)

附录5 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专家调查表(第四轮)

附录6 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查问卷

附录7 漓江桂林市区段主要入河排污口废污水量监测成果表

附录8 漓江桂林市区段主要入河排污口污染物监测成果表

附录9 主要功能模块程序代码

附录10 博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8-04

参考文献

  • [1].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王辉.大连海事大学2006
  • [2].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D]. 翁钢民.天津大学2007
  • [3].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 王佳.中国海洋大学2014
  • [4].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郑娜莎.中国海洋大学2010

标签:;  ;  ;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