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基论文-吕继发,杜欣欣,曲学伟,刘升平

附着基论文-吕继发,杜欣欣,曲学伟,刘升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附着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带,增殖,中介生物,苗种

附着基论文文献综述

吕继发,杜欣欣,曲学伟,刘升平[1](2019)在《贻贝附着基海带苗种运输技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介生物辅助大型海藻海底基质附着技术,是采用海面撒播苗种方法,进行大型海藻海底增殖的核心技术。研究发现,该贝、藻复合体苗种的运输比普通水产苗种运输难度显着增加。本文采取传统的干运、水运以及发明的淋水运输3种不同方式,进行了贻贝附着基海带苗种运输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干运3h内苗种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水运1h以上苗种的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淋水运输24 h内苗种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说明:水运不适合该苗种运输;在露空时间3 h以内,干运是最经济、最便捷的苗种运输方法;在露空24 h以内,采取淋水运输能够保证苗种的成活率,可以作为该苗种常规的运输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许翠娅[2](2019)在《不同类型附着基及其底栖微藻对池塘养殖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池塘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过程中4种附着基(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及其底栖微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附着基对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46、2.46、2.77和3.82μg·cm~(-2);4种附着基上仿刺参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空心砖上的仿刺参生长较为缓慢,但成活率(66.5%)和产量(192.8 g·m~(-2))最高,扇贝笼上仿刺参的成活率(48.7%)和产量(169.8 g·m~(-2))仅次于空心砖,编织袋和遮阳网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成活率和产量都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养殖仿刺参稚参的产量和成活率与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生物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赵素芬,周多妍,黄素坚,胡霖辉,孙会强[3](2018)在《附着基种类及采苗时间对雷州马尾藻采苗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离体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雷州马尾藻受精卵在6种不同附着基上的采苗效果,以及受精卵自然脱落前后不同时间在贝壳上的附着能力。结果表明,附着效果最好的基质为贝壳,其次是棕绳和布帘,尼龙绳、竹片和石子附苗效果较差。附着48 h,雷州马尾藻受精卵在棕绳、贝壳与布帘上的附着率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与尼龙绳、竹片和石子上附着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附着72 h,雷州马尾藻受精卵仅在贝壳上的附着率与尼龙绳、竹片和石子上附着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脱落24 h的受精卵具有最强附着能力。该文结果为后续的马尾藻人工繁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8年10期)

牛超,杨超杰,黄玉喜,张秀梅[4](2017)在《金乌贼新型产卵附着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6—7月和2016年6—7月在青岛金沙滩水产有限公司室内产卵池中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水深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产卵附着基附卵效果对比实验,以及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的影响实验。实验用产卵附着基为0.33 m×0.33 m×0.33 m的十字形可折迭钢丝框架,上覆黑白2种聚乙烯网衣材料;每个产卵池中金乌贼亲体数量约35只,雌雄比约为1∶1,胴长(139.2±1.1)mm,体重(435.9±8.5)g。同时选用等比例放大的1.0 m×1.0 m×1.0 m钢筋框架与不同颜色网衣制作的十字形可折迭附着基,于2015年6—7月在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35?36?6?N,119?54?8?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6'6?N,119?50'50?E),以及2016年6—7月在青岛薛家岛近海(35?57?24?N,120?16?22?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5?45?N,119?50?38?E)开展了海区附卵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同一水体环境中柽柳附卵效果最佳,其次是十字形附着基,海参框附卵效果最差;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着优于黑色(P<0.05);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有积极影响,加装柽柳附卵器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明显提高;产卵池底层摆放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着优于表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1)。海区附卵验证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海区投放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良好,最高附卵率分别为82.14%和56.72%;海区投放的黑色和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差异不显着(P>0.05);海底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着优于近底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金乌贼产卵繁殖季节,选择其重要产卵场和主要增殖放流海区水深15~20 m的缓流区,底层设置十字形可折迭产卵附着基,可有效进行资源增殖与产卵场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黄丹,欧泽奎,刘东超[5](2017)在《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底播移植过程中附着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长度2cm左右的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室内条件下比较其在60d内在几种不同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生长速率以及其附着后在7d内在不同水流速度下的脱苗率,以期选择出幼孢子体底播移植过程中的优质附着基。研究结果显示,微水流条件下,幼孢子体在珊瑚骨骼、牡蛎壳、文蛤壳、水泥块、砖块上均能附着;在前40d内,其在珊瑚骨骼组和牡蛎壳组上的附着密度和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叁组(p<0.05);在60d时,各组的附着密度和生长速率均相差不大(p>0.05)。此外,在水流速度高于20cm/s时,珊瑚骨骼组和牡蛎壳组上附着的幼孢子体的脱苗率明显低于其他叁组(p<0.05)。结果表明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在珊瑚骨骼和牡蛎壳上的附着效果较好,但考虑珊瑚骨骼材料有限,且牡蛎壳可与水泥基块嵌合使用,其最有潜力被用做为优质附着基。本研究结果可为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底播移植过程中的附着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利用其构建海藻场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26)

胡园,周朝生,余海,陆荣茂,方军[6](2017)在《规格、密度、附着基对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生长和个体生长差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态实验学方法,研究了密度(1.0、1.5、2.0、2.5 kg/m~2)、规格(200、100、50、20 ind/kg)和附着基(瓦片、空心水泥砖、塑料管)对刺参南移室内工厂化养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刺参生长(SGR)与个体生长差异(CV)的测定与分析,初步掌握了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着的影响(P<0.05),放养密度增加,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着降低,而生长变异系数增大,但生长变异系数对1.0 kg/m~2和1.5 kg/m~2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规格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着的影响(P<0.05),200 ind/kg和100 ind/kg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着低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附着基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着的影响(P<0.05),空心水泥砖和瓦片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塑料管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着低于塑料管组。结合生产实际,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时,养殖密度应低于1.5 kg/m~2、附着基应采用空心水泥砖或瓦片,小规格刺参(200 ind/kg和100 ind/kg)更适宜室内水泥池养殖;养殖过程中,当养殖密度达到1.5 kg/m~2或刺参规格差异较大时,要适时分苗以减轻刺参个体生长差异。(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7年07期)

刘行[7](2017)在《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胚胎发育及稚贝附着期两种附着基附着效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了在水温27-29℃℃条件下,不同盐度(17、21、25、29、33)对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胚胎发育以及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并比较了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稚贝附着期采用聚乙烯网片和聚乙烯附着板的附着效果。研究表明:1.不同盐度条件下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胚胎发育情况在水温28℃C,盐度25条件下,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胚胎发育速度最快,受精卵经过22h的发育,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发育到D形幼虫。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墨西哥湾扇贝的受精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盐度达到25,之后受精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盐度条件对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孵化率有一定的影响,盐度在17-25范围内,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孵化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盐度范围在25-33之间,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孵化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在水温为28-30℃,盐度17-33条件下,盐度对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胚胎发育影响不大,盐度17-33均在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适宜盐度范围内,其中盐度25时,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的胚胎发育时间最短,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2.墨西哥扇贝新品系稚贝附着期采用聚乙烯网片和聚乙烯附着板附着效果的比较对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稚贝附着期采用聚乙烯网片和聚乙烯附着板附着生长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聚乙烯网片上层、中层、下层的附着稚贝与聚乙烯附着板上的上层、中层、下层的附着稚贝的壳长和壳高之间的回归曲线均呈线性关系。对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附着期两种附着基在不同水层附着稚贝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从壳长、壳高、壳长日增长量、壳高日增长量、壳长日增长率、壳高日增长率等几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稚贝在聚乙烯网片和聚乙烯附着板生长情况最好的分别在聚乙烯网片中层和聚乙烯附着板中层附着,聚乙烯附着板上稚贝的生长情况略好于聚乙烯网片上的生长,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两种附着基上层、中层、下层在附着时间、变态率、附着密度、稚贝存活率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乙烯网片在附着时间、变态率、稚贝存活率这3个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聚乙烯附着板在附着密度上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而且同种附着基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附着效果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纪卫东,姜成斌,孙广爽,蔡明城,石永波[8](2017)在《刺参自然海区网箱生态育苗不同附着基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刺参产业发展迅速,传统的工厂化育苗配合池塘养殖的生产模式出现了饱和乃至过剩的情况,消费者相比较而言更加认可野生海参的品质。刺参海区网箱育苗技术基本成熟,在该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苗种成活率、提高苗种规格就成为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新课题。因此,本文分别从附着基网袋目数、新旧附着基两方面考虑,旨在在(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7年05期)

张乘,高勤峰,高永刚,李卫东[9](2017)在《脂肪酸标志法研究池塘悬浮颗粒物及附着基附着物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16∶1(n-7)/16∶0和EPA作为硅藻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原生动物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和odd&br FAs作为细菌特征脂肪酸标志,研究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附着基附着物的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二者对刺参食物来源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及多种异养细菌均为悬浮颗粒物的主要生物组成,且各类生物组成比例的季节变化显着(P<0.05);硅藻、褐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及多种异养细菌均为附着基附着物的重要生物组成,且各类生物组成比例的季节变化显着(P<0.05)。对比悬浮颗粒物、附着基及刺参的食物组成可以发现,附着基附着物对刺参的食物组成有重要的贡献,悬浮颗粒物也是刺参的食物来源之一。(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7年03期)

袁甜,冯春明,郝永丰[10](2017)在《不同附着基的选择对刺参育苗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海参产业的发展以及产量的增加,海参价格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回落,因此在海参育苗期间选择成本低、成活率高的育苗技术对于降低养殖成本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刺参育苗期间附着基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通过此次试验选择出刺参育苗期节省成本、出苗率高的最佳(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7年02期)

附着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池塘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过程中4种附着基(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及其底栖微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附着基对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46、2.46、2.77和3.82μg·cm~(-2);4种附着基上仿刺参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空心砖上的仿刺参生长较为缓慢,但成活率(66.5%)和产量(192.8 g·m~(-2))最高,扇贝笼上仿刺参的成活率(48.7%)和产量(169.8 g·m~(-2))仅次于空心砖,编织袋和遮阳网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成活率和产量都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养殖仿刺参稚参的产量和成活率与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生物量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着基论文参考文献

[1].吕继发,杜欣欣,曲学伟,刘升平.贻贝附着基海带苗种运输技术探究[J].海洋科学.2019

[2].许翠娅.不同类型附着基及其底栖微藻对池塘养殖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渔业研究.2019

[3].赵素芬,周多妍,黄素坚,胡霖辉,孙会强.附着基种类及采苗时间对雷州马尾藻采苗效果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8

[4].牛超,杨超杰,黄玉喜,张秀梅.金乌贼新型产卵附着基的实验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7

[5].黄丹,欧泽奎,刘东超.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底播移植过程中附着基的研究[C].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6].胡园,周朝生,余海,陆荣茂,方军.规格、密度、附着基对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生长和个体生长差异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7

[7].刘行.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胚胎发育及稚贝附着期两种附着基附着效果的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7

[8].纪卫东,姜成斌,孙广爽,蔡明城,石永波.刺参自然海区网箱生态育苗不同附着基对比试验[J].水产养殖.2017

[9].张乘,高勤峰,高永刚,李卫东.脂肪酸标志法研究池塘悬浮颗粒物及附着基附着物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7

[10].袁甜,冯春明,郝永丰.不同附着基的选择对刺参育苗期的影响研究[J].科学养鱼.2017

标签:;  ;  ;  ;  

附着基论文-吕继发,杜欣欣,曲学伟,刘升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