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是一种田间集水农业技术,它适用于缺乏径流源或远离产流区的旱平地和缓坡旱地,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田间修筑沟垄,垄面覆膜,实现降水由垄面(集水区)向沟内(种植区)的汇集,以改善作物水分供应状况,提高作物产量。试验于2002~2005年在宁夏海原县贾塘乡进行,设计不同垄沟比值和垄沟宽度(沟内不种作物),通过模拟降雨和自然降雨,量化微集水种植的土壤水分调控效果,并对微集水种植条件下谷子、糜子、玉米三种作物的生理生态反应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增产的机理。1、对土壤水分调控的效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特定带型的Rfr(降水在沟垄面的配比)减小,Xm(降水在沟土中的下渗值)、Xn(降水在沟土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值)增加,M(降水在沟土中水平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减小;降雨量一定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特定带型的Rfr减小,Xm、Xn减小,M减小;相同的降水处理下,对同一沟垄比值,随着带型的窄化,Rfr减小,Xm、Xn减小,M减小;自然降雨试验中,不同处理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水分下渗深度增加,沟内蒸发率比对照低,蓄水保墒效果明显。2、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谷子、糜子、玉米三种作物在微集水种植处理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蓄水量均比对照多,成熟期谷子、糜子、玉米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5.28 mm(2004年)、65.33 mm(2003年)、27.05 mm(2004年),表明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对下茬作物生长发育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水分条件。3、对生育进程的影响谷子苗期较露地提前1~2天,拔节期提前4~13天,抽穗期提前6~13天;糜子苗期提前1~3天,分蘖期提前6~12天,抽穗期提前11~20天;玉米苗期提前1~2天,拔节期提前7~8天,抽雄期提前6~10天。4、对株高及其生长速度的影响2004年和2005年集水处理边行谷子平均株高分别高出对照33.9 cm、31.9 cm,中行谷子平均株高分别高出对照13.1 cm、12.6 cm,最大生长速度基本上为边行、中行、对照依次减小;2004年和2005年集水处理玉米的平均株高分别高出对照25.0 cm、28.8 cm,2004年和2005年集水处理的平均最大生长速度分别高出对照2.33 cm/d,0.83 cm/d。5、对边际效应的影响同一沟垄比例,随着沟垄宽度的变大,不同带型谷子的边行优势增强,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和边际效应均增大,边行的增产作用成上升趋势,最大增产率达到196.5%,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微集水种植论文; 土壤水分调控效果论文; 生理生态效应论文; 边际效应论文; 产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