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星[1](2021)在《体育艺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学科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体育艺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极大的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内容,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强健的体魄,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体育艺术的魅力。
赵真真[2](2021)在《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征与运用》文中指出在现代化社会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学校熟练掌握并运用科技技术进行日常教学已经成为新的教育趋势。作为一位学校的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是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语言艺术的水平高低与日常教学运用程度,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正因如此,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力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还要不断地加强以及提高语言艺术的水平。
高瑞星[3](2021)在《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舞蹈是一项包含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舞系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于1986年正式引进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教育部将体育舞蹈列为全国高等体育类院校的课程,这一举措标志着,体育舞蹈正式进入体育类院校课堂。为了解目前全国15所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基本信息、教材使用现状、教材使用满意度三方面对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共使用有7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共有6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教材是《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技术等级教材——标准舞/拉丁舞》。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均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教学”部分的使用率较高。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整体满意度、教材编写与设计满意度、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满意度、教材配套资源服务满意度、教材使用效果满意度等五个维度,均呈现一般满意的程度。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方面不会出现显着性差异,而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学历、教龄、体育舞蹈裁判等级方面均会出现显着性差异。同时,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年级方面会出现显着性差异。5.从我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与对教材满意度出发,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技术类动作方面的内容。(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教材,且在有些使用教材的学生中,所使用的教材不一致。(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认为教材中“体育舞蹈科学研究”与“体育舞蹈生物科学基础”这两部分开展有难度;且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在课前与课后使用率较低。(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教师对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都认为教材内容符合体育舞蹈发展趋势、“技术类动作及组合”表述方式、以及教材内容引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5)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学生对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认为是教材内容结构的问题。
宋娟[4](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罗忠琼[5](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文中认为学习行为主要内涵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学习行为延展到体育课程中即为“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的内涵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其反应和动作所呈现的行为及行为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中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对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⑴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⑵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学生的练习行为在整体学习行为当中的占比较大,但同时无关学习行为占比仅次于练习行为。与过去的体育课相比,学生练习时间占比有所增加,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技术知识钻研不足、备课习惯缺失,加之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增多,使其无效讲解时间增加,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⑶在倾听行为方面。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倾听时的主动性水平一般,但在倾听时思考、及时反应上,呈现出积极思考、行为反应较为及时的特征。学生边听边练习的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被多数教师所制止,但仍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类似行为。⑷在观察行为方面。学生呈现出注意力更为集中、主动性更高的特征,但其学习需求满足后容易出现不良学习行为。超过八成的学生会进行有目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并且学生在观察时与动作体验相结的行为较常出现。在电化教育设备的利用上,学生使用时间较少,能观察到的信息相应的减少。⑸在言说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说行为整体较好,包括言说积极性、讨论与问答情况、自评互评以及参与课堂总结情况等。但是在问答环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少自主思考。部分学生在言语品质上,问题行为较为突出。⑹在练习行为方面。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学生练习时的参与度高,积极模仿和展示自我,并且学生的社交品质类行为较好,这是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实施以来的重要变化和特征。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呈现出全程投入状态不够、较少动脑思考,规则意识较强但执行能力较弱的特征。
史壮壮[6](2021)在《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围绕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内涵探析,并进行学习样态的呈现和特征分析,为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初选,通过发放专家问卷对其进行优化;第三,通过编制与分发问卷,将回收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1.0与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第四,建立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拟合,建立最终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第五,根据实证研究中各个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的分析结果,提出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优化路径。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解读和分析:“入境入神、历历可辨、乐在其中、明心会意”的学习样态与融合性、情景性、趣味性、体验性、创造性五种特征。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特尔菲法提取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量表,并形成预试问卷进行发放,在对预试量表进行优化后得到了正式量表,利用正式量表获得的数据在AMOS软件中构建了SEM模型,最终获得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第三,经过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表明: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体育美育教学安排、教师美育素养、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四个影响因素均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体育美育教学安排与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很大,相比较而言,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与教师美育素养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较小。第四,以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中学习样态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优化路径:创新载体,搭建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育人平台;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多模态交际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世珧[7](2021)在《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体育课堂正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导入。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会有益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导入愈来愈得到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指引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为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对课堂教学导入在学校的运用现状进行客观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目标导向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首因效应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教育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现状进行研究。根据对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的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较高;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经常应用课堂教学导入,与学生反馈稍有差异;大多数体育教师会在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小学情况好于初中。(2)生活实际经验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素材的主要来源;小学体育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初中体育教师则是教学内容。(3)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时长集中在四分钟以内,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导入时间过短过快;体育教师应用课堂教学导入排在前三名的方法为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和直接导入法;师生共同导入是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方式。(4)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绝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有效,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有效,学生状态良好;多数体育教师会在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况,并会变换、创新导入方式。(5)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导入遇到困难时,咨询其他教师、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是主要解决方式。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中小学教师要在领悟新课标思想前提下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2)中小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3)希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相关内容的培训。
刘静明[8](2021)在《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变化或意外事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其做出的迅速判断和准确处理的创造性实践行为。是机智的一部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学习由以往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基础体育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发展、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由应试教育转变为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机智又成为其研究热点所在。体育教学机智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行动,主动创造有效课堂教学,并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表现”。初中课堂灵活多变,学生较为活泼,尤其是体育教学的场所通常为室外教学场地,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更多的意外性和突发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意外风险更大,这严重影响着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师,相比小学和高中体育课程,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因此提高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能力对课堂管理是尤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中往往忽视教学机智的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提升更多的是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力较为一般,部分教师缺乏关于体育课堂中出现教学意外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研究需求较为突出。教学机智能力提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符合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评价体系,通过对部分地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适合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的路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了教学机智的维度,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完成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的构建,确立指标的权重值,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师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现状,再采用录像观察法结合对初中体育教师的访谈和录像观察,利用数理统计法对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与结论:(1)评价体系包含了4个一级维度指标、11个二级维度指标,40个三级维度指标。(2)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能力较差,在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表现出能力不足,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对于学生成长缺乏必要的关心,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超出预设的情况应对能力不足。关于教师自身机智方面表现较为一般,但对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把控较好。关于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提问的机智和教学管理的机智表现较为一般。(3)制约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主要有教师、学生、课堂、学校、社会。其中师德、知识储备、教师的心理和情感等方面会影响教师。(4)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观念、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素养、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生成环境、善于捕捉体育教学意外事件、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后反思、构建多元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有效手段。
杨烨[9](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与学生建立沟通、进行交流、传递情感,都需要教学语言作为载体,通过专业、科学、有效的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充分接受教师预设好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好奇得到提升,让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反之,如果教学语言一味的重复、简单粗暴、没有章法,则会让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抵触心理,丧失学习热情。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往往容易被忽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处于“叛逆期”,更加迫切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运用更加有效得当的教学语言。因此,对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课堂观察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共六种方法对长春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现状及提升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观察体育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发现体育教学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得出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语言能力方面的可行性策略与方式方法。经过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对体育教学语言重视不足,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够全面系统,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和语言素养不够、缺乏积累和反思、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足。针对以上结论,本文从教育部门及高校、中职学校、中职体育教师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力求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刘雷[10](2020)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研究 ——基于江苏学校体育网优质课视频分析》文中认为语言属于一个人自我表达,并令他人了解自己,感知自己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学语言属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内容加之有效的表达,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体育教学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应有效使用教学语言,注重频率、语气、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把控,并结合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设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主力于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本次研究工作开展,从江苏省学校体育网优质课程视频中选择25节优质课,课程的平均语言频率为132字/分钟,其中,语言频率最高的为《足球》,具体为205字/分钟,《羊角球》的语言频率是最低的,具体为101字/分钟,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的种类、各环节的特点、各环节的使用情况、语言的模式等。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小学体育教学语言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为目的性、简明性、规范性、时空性、适切性、评价性原则,语言使用频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适当即可,注重语气、语调的控制。第二,体育教学语言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讲解性、指令性、问答性、评价性、创意性五种语言。第三,小学体育教学语言根据教学环节去划分有三种,有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其中,导入语的模式最多,有六中模式,分别为开门见山、情境导入、游戏导入、动作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过渡语包括直入式过渡、问题式过渡、悬疑式过渡。结束语包括评价性、提问性、悬疑性三种。不同环节、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使用的语言各有不同,可以综合使用。在新时期,应注重语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教研,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合理选择语言使用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内容设计和方式选择,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素质的强化,使其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
二、试论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艺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艺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内涵探讨 |
2 体育教学中体育艺术的运用 |
2.1 体育教学中体育艺术教学语言的应用 |
2.2 体育教学中体育艺术教学形式的运用 |
3 体育艺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探讨 |
3.1 体育艺术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 |
3.2 体育艺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
3.3 体育艺术结合学生的审美素养 |
3.4 体育艺术与体育教学相融合要转变评价体系 |
4 结语 |
(2)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征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征 |
1.1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育人性 |
1.2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科学性 |
1.3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规范性 |
1.4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针对性 |
1.5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幽默性 |
1.6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
2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 |
2.1 讲解 |
2.2 评价 |
2.3 口令 |
2.4 提问 |
2.5 表扬与批评 |
3 结语 |
(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材的重要性 |
1.1.2 教材使用现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 |
1.1.3 教材使用研究亟需进一步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舞蹈 |
2.1.2 教材 |
2.1.3 有关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4 有关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教师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基本情况 |
4.1.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2.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的基本情况 |
4.2.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教材现状调查分析 |
4.2.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教材选择层面 |
5.1.2 教材使用层面 |
5.1.3 教材改进层面 |
5.1.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1.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5.2 建议 |
5.2.1 教材选择层面 |
5.2.2 教材使用层面 |
5.2.3 教材改进层面 |
5.2.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2.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件二 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件三 访问提纲 |
附件四 访问提纲 |
致谢 |
(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8 研究述评 |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2 教师教育理论 |
3.3 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扎根理论 |
4.2.4 德尔菲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工具NVivo简介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
5.5.2 计算权重 |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
5.6.1 一级维度分析 |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
5.8 小结 |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学校层面 |
6.3.2 教师个体本位 |
6.4 小结 |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7.1 学校层面 |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
7.2 个体层面 |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资料图片 |
附录4 |
(5)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2 有关小学体育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学习行为分类的研究 |
2.2.2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的研究 |
2.2.3 关于某一具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
2.2.4 关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观察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对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分析 |
4.1.1 对学习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
4.1.2 对学习行为必要性的认识 |
4.2 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总体情况调查分析 |
4.3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 具体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
4.3.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
4.3.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4 对边听边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5 对及时反应的调查分析 |
4.3.2 影响学生认真倾听的调查分析 |
4.4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
4.4.1 具体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
4.4.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
4.4.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
4.4.1.3 对根据要求进行观察的调查分析 |
4.4.1.4 对学生间相互观察的调查分析 |
4.4.1.5 对观察与体验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
4.4.1.6 对电化教育技术利用的调查分析 |
4.4.2 影响学生认真观察的调查分析 |
4.5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 具体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1 对言说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
4.5.1.2 对发言自由度的调查分析 |
4.5.1.3 对问答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4 对讨论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5 对自评与互评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6 对课堂总结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7 对言语品质类的调查分析 |
4.5.2 影响学生积极发言的调查分析 |
4.6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 具体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1 对练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
4.6.1.2 对模仿和展示的调查分析 |
4.6.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4 对学练顺序的调查分析 |
4.6.1.5 对社交规则类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6 对课堂练习时长的调查分析 |
4.6.2 影响学生积极练习的调查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 |
5.1.2 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 |
5.1.3 在倾听行为方面 |
5.1.4 在观察行为方面 |
5.1.5 在言说行为方面 |
5.1.6 在练习行为方面 |
5.2 建议 |
5.2.1 在倾听行为方面 |
5.2.2 在观察行为方面 |
5.2.3 在言说行为方面 |
5.2.4 在练习行为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名单 |
附录3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卷) |
附录4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5 体育课学习行为观察表 |
(6)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1.3.1 创新之处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扎根理论法 |
2.2.4 特尔菲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理论解读 |
3.1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内涵探析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实施依据 |
3.1.3 实施原则 |
3.2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呈现及特性分析 |
3.2.1 学习样态呈现 |
3.2.2 特性分析 |
4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提取 |
4.1 提取方法及设计 |
4.1.1 提取方法 |
4.1.2 设计步骤 |
4.2 影响因素初选 |
4.2.1 初选过程 |
4.2.2 初选结果与分析 |
4.3 影响因素优化 |
4.3.1 优化过程 |
4.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5.1 预试量表设计与制定 |
5.1.1 预试量表的内容设计 |
5.1.2 预试测量题项的确定 |
5.2 预试量表测量优化 |
5.2.1 预试量表的测量优化 |
5.2.2 预试量表优化后的检验 |
5.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5.3.1 正式量表的发放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6.1 模型假设 |
6.2 模型拟合 |
6.2.1 模型违反估计检验 |
6.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6.2.3 模型路径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优化路径 |
6.3.1 结果分析 |
6.3.2 优化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 C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 D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 E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题项调查问卷 |
附录 F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调查问卷 |
附录 G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H 样本各题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 |
1.1.3 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相对薄弱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课堂导入 |
1.3.2 体育课堂教学导入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的相关研究 |
2.1.1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重要性的研究 |
2.1.2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功能、原则、类型及目标的研究 |
2.2 国内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的相关研究 |
2.2.1 课堂教学导入在其他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2 课堂教学导入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目标导向理论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首因效应理论 |
3.4 先行组织者理论 |
3.5 最近发展区理论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访谈法 |
4.2.5 教育观察法 |
4.2.6 逻辑分析法 |
4.2.7 数理统计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问卷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 |
5.2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认知情况 |
5.2.1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了解情况 |
5.2.2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视程度 |
5.3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运用情况 |
5.4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前期准备情况 |
5.4.1 体育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情况 |
5.4.2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素材来源 |
5.4.3 教师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依据 |
5.5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情况 |
5.5.1 教师上课时实行课堂教学导入的时长情况 |
5.5.2 体育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导入采用的方法 |
5.5.3 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主导方式 |
5.5.4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作用的认同情况 |
5.6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教学效果反映 |
5.6.1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反映 |
5.6.2 课堂教学导入后学生的状态反映 |
5.7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课后反思 |
5.7.1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课后反思情况 |
5.7.2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变换、创新情况 |
5.8 教师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困难及对策 |
5.8.1 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困难 |
5.8.2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困难时的解决策略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效度调查表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教育观察计划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8)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介绍 |
1.1.1 教学机智 |
1.1.2 体育教学机智 |
1.2 教学机智的研究内容 |
1.3 教学机智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
1.4 教学机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
1.4.1 体育教学机智的特点 |
1.4.2 体育教学机智的意义 |
1.4.3 体育教学机智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基础 |
3.1.1 教学机智的内涵依据 |
3.1.2 德尔菲的理论基础 |
3.1.3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实践需求 |
3.2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指标内容体系构建 |
3.2.1 教学机智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教学机智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与方法 |
3.2.3 教学机智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4 教学机智的指标内容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1 教学机智认识现状分析 |
3.3.2 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3 关于教师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4 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5 关于教学环境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6 教学机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4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路径 |
4.1 教学机智发展的理论依据及整体思路 |
4.1.1 理论依据 |
4.1.2 整体思路 |
4.2 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路径 |
4.2.1 发展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2 发展关于教师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3 发展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4 发展关于教学环境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教学语言概述 |
1.4.1.1 教学语言的内涵 |
1.4.1.2 教学语言的分类 |
1.4.2 体育教学语言概述 |
1.4.2.1 体育教学语言的定义 |
1.4.2.2 体育教学语言的分类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国外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体育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3 论文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课堂观察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访谈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情及教师情况分析 |
4.1.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情分析 |
4.1.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情况分析 |
4.2 中职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 |
4.2.1 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语言 |
4.2.2 了解学生思想,善用体育精神引导与启发 |
4.2.3 教学语言幽默生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
4.2.4 注重体育课堂的赏识教育,关注学生心理 |
4.2.5 运用普通话教学,熟练使用体育专业语言 |
4.2.6 加强肢体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
4.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
4.3.1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现状 |
4.3.1.1 普通话运用现状 |
4.3.1.2 专业术语运用现状 |
4.3.1.3 肢体语言运用现状 |
4.3.1.4 导入语运用现状 |
4.3.1.5 讲授语运用现状 |
4.3.1.6 评价语运用现状 |
4.3.1.7 语言暴力现象 |
4.3.1.8 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
4.3.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产生原因 |
4.3.2.1 中职学校对体育教学语言重视不足 |
4.3.2.2 教师培训工作不够全面系统 |
4.3.2.3 教师专业底蕴及语言能力不足 |
4.3.2.4 教师缺乏对教学语言的积累与反思 |
4.3.2.5 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差 |
4.4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语言水平的策略研究 |
4.4.1 对新上岗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语言培训 |
4.4.2 建立教学语言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
4.4.3 中等职业学校与教育部门双管齐下加强作为 |
4.4.4 体育教师主观上重视教学语言的学习积累 |
4.4.5 体育教师自身与时俱进塑造语言魅力 |
4.4.6 体育教师关注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语言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研究 ——基于江苏学校体育网优质课视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国家教育改革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
1.1.2 教学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体育教学语言的相关概念 |
3.1 教学语言 |
3.2 体育教学语言 |
3.3 体育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
4. 江苏学校体育网小学体育优质课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
4.1 使用语言的频率与语气 |
4.2 使用语言内容的类型 |
4.2.1 讲解性语言 |
4.2.2 指令性语言 |
4.2.3 问答性语言 |
4.2.4 评价性语言 |
4.2.5 创意性语言 |
4.3 不同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
4.3.1 导入语 |
4.3.2 过渡语 |
4.3.3 结束语 |
5. 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
5.1 有效使用肢体语言 |
5.2 注重语言情境设计 |
5.3 合理使用专业术语 |
5.4 巧妙使用激励语言 |
5.5 精准使用评价语言 |
5.6 合理融入创意性语言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试论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艺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J]. 李明星.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15)
- [2]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征与运用[J]. 赵真真.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12)
- [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高瑞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D]. 罗忠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史壮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D]. 王世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D]. 刘静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杨烨. 吉林体育学院, 2020(10)
- [10]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研究 ——基于江苏学校体育网优质课视频分析[D]. 刘雷.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