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使用的“set”一词动态多义网络研究

基于语言使用的“set”一词动态多义网络研究

论文摘要

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互相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一个词在实际使用的语境中能指示不同的实体或不同的情况,因此自然语言中的绝大部分词语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是多义的。单义词只有一种意义,而多义词是在一种语言形式下两种以上相互联系的词义的联结体。Taylor(1989:100)认为,如果一个词语的不同使用方式要求在对该词的解释中涉及两个不同的域或两种不同的域,就强烈暗示着该词是多义词。即使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在同一个域中表现出,该词仍可以是多义词。1999年,Langacker详细阐述了他在意象网络基础上提出的基于语言使用的模型理论。Langacker在其著作《认知语法基础》中认为,多义是词汇语义学中司空见惯、能够预想的现象。在基于语言使用的模型中,他重点强调语言系统的实际使用和说话者对于语言规约整套系统的了解,无论这些语言规约是否可以被包含在上一层更总括性的概括中。多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无处不在。因此,多义现象是语言学中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多义现象的出现频率、表现方式、表达形态及定义在语言学界中仍有诸多争论。然而,语言学家们总体一致的观点是,当词语含超过一个的意义时,便出现了多义现象。除此之外,语言学上对多义现象的定义要求多种意义之间有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由多义现象、单义现象和同音异义现象的区分决定。在多义现象和同音异义现象的区分中,笔者认为多义现象是词义变化中更基本的形式,而同音异义现象更有可能是由于词义变化过程中有些必要的意义丧失了地位,对词义变化的不完整记录造成。本文由引言、正文(共分四章)和结论组成:引言部分:概述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现象的研究现状,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以“set”一词为例,从基于语言使用模型的角度更深入地探讨多义现象。第一章首先回顾了多义现象的定义和传统语言学中几大流派对多义现象的研究,然后对多义现象、同音异义现象和单义现象做了区分。第二章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多义现象的看法在某个程度上激发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由于从认知路径分析多义现象是认知语言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章第一节概括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和某些认知语言学家对多义现象研究所做的贡献。第二节着重论述认知语言学中与多义现象研究紧密相关的几个理论。第三节探讨了借喻和隐喻两个语义扩展机制。第三章在阐释了Langacker的基于语言使用的动态模型理论后,审视了“set”一词的多义网络。笔者首先介绍基于语言使用的动态模型含义、前提、认知机制和作用过程。“set”一词的几个意义是相互联系的,本文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是在强化、抽象化、范畴化、组件和联想这五种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发展联系起来的,多义现象的研究就要找出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而强化的程度和语境激发或语境中的适应性两个因素对义项的选取产生影响。笔者将“set”一词的7个基本义做了详尽的分析,构造了数个多义网络。针对含有“set”的动词词组、由“set”动词转换的名词、形容词以及由“set”构成的复合词也做了详细的研究。从分析中笔者认为,基于语言使用的动态模型理论可以阐释多义现象的本质和多义词的语义扩展。第四章进一步说明了本研究能为词汇教学、教师、学生和教科书编纂者提供的启示。结论部分强调,多义现象研究中应注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多义网络的组建。由于从认知的视角分析多义现象有别于传统视角,多义现象在当今的语言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词义变化是基于概念之间或概念和语言符号间的相互联系,多义现象就可以描述为共时下这些相互联系的关系间的延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POLYSEMY
  • 1.1 POLYSEMY
  • 1.2 PAST APPROACHES AND PROBLEMS
  • 1.2.1 Structural Approaches
  • 1.2.2 Formal Approaches
  • 1.3 POLYSEMY AND HOMONYMY
  • 1.3.1 Contextual Variation and Polysemy
  • 1.3.2 Distinction between Polysemy and Homonymy
  • 1.3.3 Monosemous and Polysemous Categories
  • 1.3.4 Vagueness and Ambiguity
  • 1.4 SUMMARY
  •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 OF POLYSEMY STUDY
  • 2.1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POLYSEMY
  • 2.2 THEORETICAL BASIS OF POLYSEMY STUDY
  • 2.2.1 Prototype Theory and Categorization
  • 2.2.2 Schema and Categorization
  • 2.2.3 The Theory of Family Resemblance
  • 2.2.4 The Theory of Network
  • 2.3 SEMANTIC EXTENSION DEVICES
  • 2.3.1 Metonymy
  • 2.3.2 Metaphor
  • 2.3.3 A Comparison of Metonymy and Metaphor
  • 2.4 SUMMARY
  • CHAPTER 3 POLYSEMOUS SET AS A CASE STUDY
  • 3.1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
  • 3.1.1 Premise of the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
  • 3.1.2 Cognitive Devices
  • 3.1.3 Processes of the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
  • 3.2 BASIC MEANINGS OF SET
  • 3.3 MEANING EXTENSION
  • 3.3.1 Selection of Meaning
  • 3.3.2 The Polysemic Network
  • 3.3.3 Extension to Phrasal Verbs and Idioms
  • 3.3.4 Extension to Nouns and Adjectives
  • 3.4 SUMMARY
  • CHAPTER 4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 4.1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TEACHERS
  • 4.2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LEARNERS
  • 4.3 IMPLICATIONS FOR TEXTBOOK DESIGNERS
  • 4.4 SUMMARY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基于语言使用的“set”一词动态多义网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