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

论文摘要

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传播西方现代科技的新式学堂开始兴起,农业学堂就是其中重要的实业学堂之一。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教育在20世纪100年的曲折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兴起时全面仿效日本,到学习借鉴美欧,到全面参照前苏联,再到学习借鉴美欧,平均25年左右就出现一次重大的调整与变革,多次调整与反复,反映了缺乏构建适应中国农业教育体系的明确思路。认真研究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外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农业教育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以20世纪中国各层次农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100年中国农业教育的变迁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变迁的动因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与分析;通过中外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在归纳和阐述现阶段我国农业教育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我国农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正文在阐述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背景后,以教育思想和学制的重大变迁与变革为主线,首次从宏观的角度将100年农业教育史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分别是肇始时期(从清末到1922年)、体系创立时期(1922~1952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教育(1952~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业教育的发展(1978年到现在)。并分析了不同历史分期的特点和分期的依据。在宏观上进行历史分期后,本文打破传统分时段研究的惯例,尝试从100年农业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创新,农业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的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演变,师资队伍的变化,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变迁,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等6个方面,对20世纪100年农业教育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变迁,分别进行客观描述。在前几章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第四章对100年农业教育变迁进行动因的分析,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农业教育与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教育规律等方面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情况。在分析国家经济总量与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总人数变迁的相互关系方面,运用相关度量化测评的方法,计算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GDP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高度相关,相关度r值为0.885;第一产业产值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也高度相关,相关度r值为0.892。其中1952~1978年,我国GDP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之间没有相关性;1970~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之间的相关度为0.901。通过相关度量化及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学生数与国家经济总值之间相关度水平与日本存在较大的差距。论文五、六两章,对中外农业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归纳现阶段中国农业教育的存在问题,分析未来中国农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提出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教育的几点战略思考。主要战略有:1、建立农业科教专门法规,避免政治及人为因素对农业教育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解决从业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不高状况的基本思路;3、加强对农业教育规律的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规模结构,鼓励进行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实践;4、打破体制性障碍,实现农科教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5、用优惠政策,激励农业院校学生到农村服务。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搜集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社会危机
  • 第二节 传统农业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晚清兴教及兴农思想
  • 第四节 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0世纪农业教育的分期与特点
  • 第一节 肇始时期(清末到1922年)
  • 第二节 体系创立时期(1922年到1952年)
  •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教育(1952年到1978年)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农业教育的发展(1978年到现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农业教育重要方面的变迁
  • 第一节 教育思想及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 第二节 教育规模与人才培养的变化
  • 第三节 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演变
  • 第四节 师资队伍的变化
  • 第五节 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变迁
  • 第六节 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0世纪农业教育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农业教育变迁的影响
  • 第三节 科技进步对农业教育的推动
  • 第四节 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力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比较观中的中外农业教育
  • 第一节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 第三节 横向对比:国外农业教育成功经验与模式的借鉴
  • 第四节 纵向比较:中国农业教育历史变迁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未来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现阶段中国农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农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目录
  • 国际交流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方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实践探索[J]. 教育观察 2019(40)
    • [2].《高等农业教育》2019年总目录[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6)
    • [3].聚焦高等农业教育研究助力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6)
    • [4].《高等農業教育》[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01)
    • [5].聚焦高等农业教育研究 助力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農業教育》[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02)
    • [6].聚焦高等农业教育研究 助力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03)
    • [7].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分析——评《中外高等农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与改革趋向》[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08)
    • [8].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关系分析——评《中外高等农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与改革趋向》[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08)
    • [9].《高等农业教育》诚挚约稿[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04)
    • [10].聚焦高等农业教育研究 助力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教育》[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04)
    • [11].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路径[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01)
    • [12].《高等农业教育》[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1)
    • [13].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成就、问题与路径[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1)
    • [14].建国70年以来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与未来展望[J]. 中国农业教育 2019(02)
    • [15].高等农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及战略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 2019(03)
    • [16].聚焦高等农业教育研究 助力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2)
    • [17].《高等农业教育》[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3)
    • [18].新时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创新研究——评《新常态下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9(09)
    • [19].新农科建设与广东高等农业教育发展[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4)
    • [20].《高等农業教育》[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4)
    • [2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与互动路径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4)
    • [22].《高等农业教育》[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5)
    • [23].《高等农业教育》诚挚约稿[J]. 高等农业教育 2019(05)
    • [24].高等农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J]. 广东蚕业 2019(07)
    • [25].略论高等农业教育的乡村振兴助推效能[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26].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变迁的制度主义分析(1993—2012)[J]. 中国农业教育 2017(06)
    • [27].新常态下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取向[J]. 高等农业教育 2018(01)
    • [28].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与启示[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4)
    • [29].《高等农业教育》2016年总目录[J]. 高等农业教育 2016(06)
    • [30].新常态下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高等农业教育 2017(01)

    标签:;  ;  ;  ;  ;  

    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