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产生于西方社会科学,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质化研究已经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完整的操作方法、广泛的方法分支、逐步完善的检测技术的方法体系。质化方法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比如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具有多样化的理论基础,比如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涵盖了民族志、内容分析、个案研究、扎根理论、现象学、参与观察等十几种方法。质化研究的崛起一方面是人类学社会调查运动和现象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一方面是出于对量化研究的极端科学化、客观化的反动。质化研究借着后现代主义的浪潮,得到了更多学者的支持,但也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批判者们认为质化研究不够严谨,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实际上,从质化研究兴起的早期,它就受到关于严谨性的质疑,学者们不知道应该借助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质化研究是否是可接受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社会科学掀起了一股对质化研究评估标准的辩论高潮,持续至今仍然停留在混乱的状态。国外关于质化研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医学、护理领域,其次是心理学,而国内的质化研究论文发表最多的是教育学,主要内容是介绍质化研究的定义、方法、操作、质化与量化研究的不同和整合的可能性及方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质化研究应用实例的文章。心理学质化研究还处在理论普及阶段,主要关注的是质化研究的理论或范式基础及其在心理学的位置、扎根理论等,应用性研究还很少。虽然如此,但部分学者预期,质化研究在心理学各个领域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应用性研究会不断增加。建立质化研究的评估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辨别这些心理学文献,对质化研究评估标准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质化研究的认识,促进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同时因为质化研究能很好地为心理学实践者们,如心理咨询师,所利用,本论文的讨论也可以对心理学相关应用性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质化研究的定义,区分了定性研究和质化研究的区别。为了帮助理解质化研究的复杂性,文章对质化研究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借此我们可以对质化研究为什么囊括这么多方法分支获得一定的理解。然后文章对质化研究在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也进行了梳理,对质化研究在心理学的状况有一个了解。在讨论了建立质化研究的评估体系的可行性之后,对目前国外获得较多赞同或争议和比较综合的评估体系进行了陈述,通过对国外这些观点的详细分析,力图抓住其背后的隐含维度,希望在把这些评估标准应用到心理学时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论文尝试性地对这些评估标准进行了整合,首先按照研究目的、研究设计、抽样过程、分析过程和解释过程五个主要阶段,采用Walsh和Down等提出的结构化评估。其次按照研究者归属的范式基础,参照相应范式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比如后实证主义的信度、效度概念,建构主义的trustworthiness体系,和批判主义的authenticity与穿越效度等。再次参考跨范式标准,比如反身性、伦理性问题、对当前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