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专利文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范志卓[1](2021)在《中外篮球鞋专利比较研究 ——基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为来源数据库检索1967—2020年篮球鞋专利信息,运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外篮球鞋专利的时间分布、学科领域分布、国际专利分类和德温特手工代码分类、高产专利权人、高产专利发明人、专利热点主题、核心专利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1967年—2020年的54年时间里,国际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数量一直呈现着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数量都是以倍数的形式在不断增长。在2008年—2020年的13年时间里,中国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数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2)学科领域方面,国际篮球鞋专利共涉及20个学科领域;中国篮球鞋专利共涉及13个学科领域。(3)国际上发明篮球鞋专利的高产专利权人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篮球鞋专利的高产专利权人主要集中在体育公司和学校中。(4)国际篮球鞋专利的高产专利发明人的前20位全部集中在美国;中国从事篮球鞋领域研发的科研人员比较稀少。(5)国际篮球鞋的专利热点主题主要是集中在气垫气压阈值、易穿脱篮球鞋、有关篮球鞋的游戏设备、篮球鞋鞋底、篮球鞋的推荐尺码标准、篮球鞋的附加件、热能感应装置、篮球鞋基本结构框架、篮球鞋的信息储存技术、篮球鞋的定位程序、运动装备、篮球鞋外底、篮球鞋双层碳板、篮球鞋外观配色等方面;中国篮球鞋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织物芯层、篮球鞋身、橡胶混合物、球鞋加强件、篮球鞋、多种制鞋材料、篮球鞋基本结构框架等方面。基于分析数据后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1)重视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明确竞争目标,争夺篮球鞋市场。(3)派遣我国学者前往美国深造。(4)调整研发热点,提升专利质量。
李燕燕[2](2020)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口红利不断减少,高技术引进壁垒增高,中小企业原有的成本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新成果的集中载体,更是点燃、激励创新的核心要素,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基础保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现了显着的现实意义。首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是政府,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财政资金等支撑,具备面向中小企业供给优质、低价知识产权基础服务的条件。再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补充,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激活社会资源,实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全面化、精细化、现代化发展。而事实上,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可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检索与分析、金融、维权援助等服务内容,但从范围、层次上看都还十分有限,服务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区别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经营特点及创新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制定,还是服务实践,都缺乏对各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问题的系统分析与“个性化”探索。因此,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创新转型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将公共服务置于知识产权的场景且聚焦于中小企业,从供求双维度展开探讨。在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将中小企业创新采纳、决策与知识产权服务特性系统考量,阐释中小企业的风险顾虑及其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掣肘等论证,为优化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与组织实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内容包含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根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背景和聚焦问题,对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及其公共服务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之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研究相关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界定。接下来,对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创新采纳、新公共管理、第三部门及多中心治理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学术观点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综合已有研究和文献资料,基于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对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探讨当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尝试从现实矛盾出发,初步阐明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症结,为后续进一步从需求侧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基于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运用风险感知、创新采纳、组织决策、知识转移等理论观点,结合调研访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进行了释义和解构,并以此建立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影响模型,实证检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等微观机理。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进一步解释了当下存在的某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象,为探究中小企业“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参考。第五章,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选择国外知识产权建设较为先进的国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特色做法等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启发我国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建设优化。第六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结合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及国外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围绕破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中的各类制约,归纳并提出从经营保障、服务质量与能力、国际化及人才文化软环境等方向优化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对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分析和说明,并对有待继续探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视角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的现状,聚焦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当下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分析,有助通过宏观指导把控更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化,给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实操性更强。第二,内容方面,现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学术成果中对中小企业需求的关注较少,为数不多聚焦中小企业的研究多为某项公共服务的探讨,研究范围和深度有限。本研究创新性地围绕客户感知,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进行解构,纳入了服务情境、企业及个人三方面高相关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机理进行刻画,得出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结论。第三,实践性方面,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较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定性探讨居多,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实践指导性较弱。针对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与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实际,从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保障、提升服务成效、深化国际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与文化塑造等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优化和解决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启发与决策依据。
于磊,焦玉娜[3](2020)在《专利文献在企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围绕专利文献信息在企业的应用,分别从技术、法律、经济三个方面简要探讨了其主要内容以及具体应用路径,供学习参考。
黄丽君[4](2020)在《司法与行政二元体系下专利等同原则的重构》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专利制度是围绕权利要求构建的制度,等同原则在权利要求字面含义的基础上扩张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我国司法程序中广泛适用的等同原则,通常被定位于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之平衡,为权利人提供公平保护,但这一定位不能维护中国在当前国际专利体系下的国家利益,中国应该根据国家利益之需要,系统性地重构等同原则。等同原则虽然仅在司法程序中适用,但行政审查程序作为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对专利法具体条款的理解与适用,对司法适用等同原则影响深远,且等同原则的适用,同样会影响行政审查时投入资源的效率,进而影响中国专利制度的整体效率。此外,司法程序中适用的等同原则自身也面临诸多困境。正确定位中国专利制度在目前阶段能够发挥的功能,是理顺行政审查与等同原则的之间的潜在关系,化解等同原则适用困境的前提。文章围绕该主题,分五章进行论述。中国的等同原则受美国影响甚巨。第一章围绕中美两国等同原则的产生和发展,对等同原则进行简要介绍,论述了美国反垄断法对等同原则现代定位的塑造,以及美国现代等同原则的发展趋势。美国国内的等同原则整体处于收缩状态,且对等同原则的关注,已经从为权利人提供实质公平保护,演变为维护富有活力的市场竞争机制。第一章还简要回顾了中国等同原则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的等同原则依然深受为权利人提供实质公平保护的价值观念影响,向权利人的利益倾斜明显。权利要求诞生于行政程序,行政审查的主体、思维、对具体条款标准的把握等均会对权利要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后续等同的适用,第二章围绕等同原则的适用对行政审查中的优先权审查、修改超范围审查、三性审查、清楚条款的审查、功能性技术特征的审查与后续等同原则适用之间的关联关系展开。论证了等同原则目前的适用状态,使得中国专利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之间的摩擦进一步加深,使得中国专利制度的制度效率降低。第三章围绕司法程序适用等同原则的困境展开论述,具体为等同原则构成要件之间的矛盾性,且与中国经济技术现状不相匹配。等同原则本身即具备强化专利权的特征,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等同侵权在中国的专利诉讼架构中被作为判决的理由,而非诉讼请求,这使得权利人从证据义务中解脱,获得了本不该获得的程序利益,进一步强化了专利权,有碍公平竞争。这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等同原则的适用,使得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摩擦进一步加深,表面看来是具体规则层面的隔阂,实质是指引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价值观并未统一。第四章围绕中国当前专利制度和等同原则的应然定位展开讨论,提出中国当前专利制度应定位于技术导流通道,在此背景下,等同原则应以国家利益为价值指引,定位于技术发达国家在中国的利益(尤其是美国)、权利人的利益、创新竞争机制的培育和维护之三元利益平衡。等同原则的功能发挥需要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合力向前,程序间的隔阂和摩擦应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予以解决,因此,等同原则的重构是司法、行政、立法三位一体的重构。第五章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解决路径:司法程序的重构重点在于等同原则构成要件的重构和诉讼程序的重构;行政程序可以为等同原则的重构提供助力,具体为提高行政授权标准,让更多导入中国国内的技术信息停留在公共知识层面;最后,立法应加强对处于行政闭环内的《专利审查指南》的备案审查,建立制度层面的司法权威。
陶雅[5](2020)在《跨境研发合作、本土技术优势和创新活动质量 ——来自欧洲专利局中国申请人的专利证据》文中指出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全球流动,跨境研发合作日益盛行。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创新则是第一动力。因此,基于全球视角配置人才和其他创新资源对推动中国创新活动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境外发明人是中国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重点。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中国近年来逐渐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节点之一。伴随着该过程,中国在引入境外发明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欧洲专利局中,中国申请人的跨境合作专利的数量由1980年的不足50项上升为2018年的超1000项,占当年中国在欧洲专利局(EPO)申请专利总数的10.64%。那么,境外创新人才的引入能否提升中国创新活动的质量呢?本文使用欧洲专利局2001-2018年中国申请人的专利数据,考察了跨境研发合作对专利质量的影响,并从本土技术优势方面探讨其对创新质量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研发合作整体上提升了专利活动的质量,具体表现在更高的专利技术广度,更大的专利族数、更多的被引用数量和更长的保护期限。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专利活动的技术领域维度,跨境研发合作对专利质量的提升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全球范围来看,对于中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技术领域的专利,跨境研发合作对其质量的提升效果小于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技术领域的专利,并且这种效果差距高于10%;从中国本土范围来看,对于具有相对优势技术领域的专利,跨境研发合作对其质量的提升效果也小于不具有相对优势技术领域的专利。这些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相对落后的技术领域,跨境合作对创新活动质量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后发优势”。未来,政府可以积极探索研发活动的跨境合作模式以提升我国整体的创新活动质量;而企业在配置境外创新资源时,应更加关注自身研发基础与境外发明人知识能力的契合度,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活动质量。
史璇[6](2020)在《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战略部署,试图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技术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具备宏观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机会、评估与预测技术商业化前景、并拥有制定最优技术发展策略的能力,才能适时地顺应快速发展的技术趋势,在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占得先机。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脉搏与技术创新机会,成为当前企业和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者愈发关注的关键问题,这对制定企业未来技术发展战略、实现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研究目标,燃料电池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期刊文献和专利文献为数据基础,将文本挖掘、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相关方法与技术机会研究相结合,以“理论框架和方法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识别?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为文章主线,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模型,主要创新成果总结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的方法模型。该模型创造性地将隐含狄利克雷分布引入到核心技术识别的框架当中,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本特征词并识别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组件;其次,通过分析企业各项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评估各个核心技术领域的未来潜力与发展优先级,为企业推荐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方向;最后,运用异常因子检测算法识别各个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预测了未来可能引领企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发展点。实证研究部分以通用汽车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评估技术发展潜力与优先级,识别了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效率的核心技术研发方向。(2)本文有效地建立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的方法模型。本文从网络分析的角度入手,基于改进的特征词共现网络来描述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提出了网络结构链的思想,将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视为预测技术网络的未来链路变化和潜在关联;其次,分析与识别现有技术方案的专利开发状态,并基于文献和专利数据特征及专家意见构建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借助回归分析方法实现技术创新方案的评价与预测。实证研究部分,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识别了该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方案,并为企业推荐了适合未来不同阶段发展的技术机会。(3)本文构建了一个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模型。在以知识为导向的全球化经济中,技术创新成果成功的商业化应用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强调对企业技术的潜在商业化机会的发掘,并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利用协同过滤的方法获得市场竞争对手企业的技术发展策略,得到对目标企业有用的关键信息来识别具有商业潜力的、适合其发展的技术领域;其次,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识别竞争对手企业所具体涉足的行业,结合目标企业实际需求,分析和识别适合其拓展的行业领域;最后,通过建立专利增长趋势和跨领域应用趋势分析指标,评估已识别的行业领域的未来价值,进而为企业推荐了最具潜力的商业化拓展机会。
黄晨[7](2020)在《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变革远比以往任何时期要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增进,技术创新的规模和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以技术为导向的无机陶瓷膜企业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保护水平,因而以专利文献为切入点,研究无机陶瓷膜专利布局,对促进无机陶瓷膜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无机陶瓷膜专利数据,对无机陶瓷膜专利布局状况进行定量以及定性分析,通过对全球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主要创新国专利技术分析、国内失效专利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对中国、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领域和孔径控制领域这两个关键技术领域的申请态势和技术布局进行专利分析研究;对无机陶瓷膜失效专利分析,对在华失效专利布局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来看,无机陶瓷膜领域专利申请呈现曲折上升的态势,与无机陶瓷膜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基本相同,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67-1981年)、低速增长阶段(1982-1996年),高速增长阶段(1997-至今)。(2)从专利来源国和目标国来看,日本、美国和中国属于全球主要技术原创国,日本和美国不仅在海外进行大量专利申请,而且也注重对各个国家的专利布局。中国在无机陶瓷膜领域的申请量远超其他国家,但对外布局量很少,对外布局国家数也不多,我国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专利布局。(3)从创新主体来看,无机陶瓷膜申请人大多来自日本、中国和美国。在全球排名前20位中,日本、美国和中国在无机陶瓷膜领域具有明显的专利优势,尤其是日本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而中国的申请人主要是科研院所。(4)从各国专利技术分布上来看,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领域方面,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氧化铝陶瓷膜、氧化硅陶瓷膜、氧化锆陶瓷膜三个技术分支上。中国与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技术分布有所差别,主要专利布局集中在氧化铝陶瓷膜、氧化硅陶瓷膜和氧化钛陶瓷膜,而氧化锆陶瓷膜相对较少。在无机陶瓷膜孔径控制领域方面,美国、日本和中国在无机陶瓷膜孔径控制中专利申请量主要集中在微滤膜和超滤膜上,纳滤膜相对较少。(5)从在华无机陶瓷膜领域的失效专利来看,在华无机陶瓷膜领域失效专利有734件,主要是由权利终止、撤回、驳回构成,放弃造成的专利失效较少,撤回和权利终止的专利申请是主要失效原因。中国和日本的主要专利失效原因是未交年费而造成的权利终止,其次是撤回,驳回和放弃较少。美国的主要专利失效的原因是撤回,其次是权利终止。
徐飞飞[8](2020)在《基于专利分析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广受关注,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后已初步形成国际化的竞争态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共同博弈,只有清楚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各自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推进区块链技术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因此,对全球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情报分析,其结果对于我国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区块链技术对应的专利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获得2010到2019年十年的全球区块链专利相关数据,并从专利的数字属性和文字属性两个方面出发,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和主题模型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本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区块链技术发展近况。其中,使用文献计量方法获得区块链技术专利的各国年度申请数量、生命周期、专利权人、IPC分类和专利质量等竞争性情报,对平均专利被引次数这一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良,以引用次数较多的高质量专利为统计基础,进而提出平均高质量专利被引次数这一概念,使得质量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主题模型方法使用LDA模型对全球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热点进行识别,将研究强度排在前十的部分作为热点主题,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获取各热点主题在过去十年间研究强度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区块链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其技术应用大多集中物理和电学两个领域,还未与其他领域进行深度结合,我国在专利的数量上位于首位,远超美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但在专利的质量上不尽如人意,距离美韩等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目前,该技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信息生成、分布式计算系统、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系统模块、电子投票、密码学相关、网络通信、智能合约、身份认证等十个方面,在这些主题中,数据存储、电子投票和智能合约的研究强度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信息生成、系统模块和身份认证的研究强度则正处于下降之中,分布式计算系统、共识机制、密码学相关和网络通信等其余主题仍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为促进我国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合理建议,在国家层面,需加强区块链研究力量,形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区块链实际应用,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区块链专利质量,重视国外专利布局;在企业层面,要加强信息利用,提升竞争意识;紧跟技术热点,保持发展活力;重视强强联合,加强合作研发。
王照涵[9](2020)在《我国主要专利申请公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利是被公认为科学技术研发成果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科学效果和经济效果,在挖掘最新技术信息及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科研的研究成果主要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在专利上,它不仅体现了技术体系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和法律规定信息。在如今的国际社会发展中,谁掌握越更多的专利,意味着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谁就能在社会发展下取得发展的主动权。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如果能有效利用相关信息,就能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抽取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结果中2018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的公司的专利,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对当前国内主要专利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全新的阐述。结合我国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和其他专利必要信息进行分析,为中国专利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调查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公司的专利基本信息、专利活动情况等资料,为研发单位寻找新的研发方向,服务于知识产权等创新政策制定。本文将首先论述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专利分析相关理论,为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的专利分析做基础研究。其中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我国专利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国外专利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对于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分析的现有理论。专利分析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专利分析的背景、其理论基础、意义、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其次,将专利分析理论引入2018年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对比分析中,分别对其专利申请及公开趋势、专利类型构成、IPC分布情况、法律状态、主要申请人和发明人、省市分布情况、以及许可与转让的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直观、明了的方式对比分析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的企业在发展趋势、研发实力、研发重点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最后,综合专利分析出我国专利申请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依据我国专利总体的发展战略,借鉴国外专利申请相关发展的举措,在国内已有发展举措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小型企业专利申请对策提出建议。
余慧妍[10](2020)在《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对国家话语权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话语权地位,企业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参与者。第三,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对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话语权的内涵、构成及影响因素,基于专利分析构建了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32家通信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通信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客体和话语效果,企业的资本实力、人力资源、话语内容的质量、话语媒介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会影响企业话语权的大小。本文构建的企业话语权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近期表现,能够较好地量化通信企业的话语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技术服务商类企业和通讯设备制造商类企业是通信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提升通信企业话语权必须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积累。
二、浅谈专利文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专利文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篮球鞋专利比较研究 ——基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专利与专利文献 |
2.1.2 专利计量研究现状 |
2.1.3 专利信息可视化的研究 |
2.1.4 专利地图和科学知识图谱 |
2.1.5 专利和体育相关专利竞争情报的研究 |
2.1.6 专利和知识产权法 |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国外专利计量研究现状 |
2.2.2 国外信息可视化方法的研究 |
2.2.3 德温特数据库的分析方法研究 |
2.2.4 国外专利与知识产权法 |
2.2.5 国外专利与专利战略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可视化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外篮球鞋专利的时间分布对比 |
4.2 中外篮球鞋专利的空间分布对比 |
4.2.1 中外篮球鞋专利学科领域分布对比 |
4.2.2 中外专利权人分布对比 |
4.2.3 中外高产专利发明人对比 |
4.3 中外篮球鞋专利的热点技术领域分布 |
4.3.1 中外篮球鞋专利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分布 |
4.3.2 中外篮球鞋专利DMC(Derwent Manual Code德温特手工代码)分布 |
4.3.3 中外篮球鞋专利技术热点主题可视化对比分析 |
4.3.4 中外篮球鞋专利被引频次对比 |
5.结论 |
6.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产权是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
1.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
1.1.3 知识产权服务的供给不足需要公共服务有效补位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
1.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小企业 |
2.1.2 知识产权 |
2.1.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知识产权理论 |
2.2.2 创新采纳理论 |
2.2.3 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
3.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 |
3.1.1 知识产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2 知识产权活动的风险来源 |
3.1.3 知识产权服务的现实困境 |
3.1.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作用 |
3.2 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状 |
3.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
3.2.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沿革 |
3.2.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相关政策 |
3.2.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成效 |
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服务范围、层次有限,结构不合理 |
3.3.2 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链接不紧密 |
3.3.3 相关规制、人才等的配套保障不足 |
3.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体制方面 |
3.4.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主体方面 |
3.4.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建设方面 |
3.4.4 对中小企业“个性化”分析与探索方面 |
第4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 |
4.1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 |
4.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内涵 |
4.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结构 |
4.2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分析 |
4.2.1 理论依据 |
4.2.2 假设提出 |
4.2.3 模型构建 |
4.3 研究设计 |
4.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3.2 取样与数据收集 |
4.4 实证分析 |
4.4.1 样本特征 |
4.4.2 样本数据质量与检验 |
4.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5 研究结论和讨论 |
4.5.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及其维度构建 |
4.5.2 情境、企业及个人因素对服务风险的影响 |
4.5.3 风险感知对中小企业服务采纳意向的影响 |
第5章 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 |
5.1 典型国家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韩国 |
5.1.4 新加坡 |
5.2 国际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项目——TISC |
5.2.1 TISC的基本情况 |
5.2.2 TISC与中小企业 |
5.2.3 TISC的推广成效 |
5.2.4 TISC在华的进展 |
5.3 国际实践与经验对我国的启发 |
5.3.1 强化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引入专家服务 |
5.3.2 降低创新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
5.3.3 引流知识产权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
5.3.4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
5.3.5 加快和深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 |
5.3.6 “客户需求”导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 |
第6章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6.1 面向中小企业感知,解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 |
6.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核心是经营风险 |
6.1.2 企业决策人的心理风险问题值得关注 |
6.2 从中小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创新经营保障 |
6.2.1 加快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6.2.2 持续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
6.2.3 加强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创新,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
6.2.4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知识产权的司法服务与法律监管体系 |
6.3 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提升 |
6.3.1 构建和打造高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
6.3.2 深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探索 |
6.3.3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项目和机构品牌 |
6.4 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建设 |
6.4.1 加快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国际化合作 |
6.4.2 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建设 |
6.5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的宣传与培养 |
6.5.1 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
6.5.2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环境的培育塑造 |
6.5.3 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发展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调查问卷1 |
调查问卷2 |
调查问卷3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专利文献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专利文献技术信息的运用 |
(1)利用专利文献解决技术难题 |
(2)利用专利文献指导研发方向 |
(3)利用专利文献指导重大决策 |
专利文献法律信息的运用 |
(1)利用专利文献评估侵权风险 |
(2)利用专利文献突破专利壁垒 |
(3)利用专利文献规避侵权技术 |
专利文献经济信息的运用 |
(1)利用专利文献了解市场竞争态势 |
(2)利用专利文献选择技术合作伙伴 |
(3)利用专利文献进行企业人才引进 |
(4)司法与行政二元体系下专利等同原则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一)权利要求解释与等同原则之间的关系 |
(二)本文讨论中涉及的专利 |
(三)等同原则的定义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综述 |
(一)等同原则的介绍性研究 |
(二)等同原则构成要件及其限制性原则研究 |
(三)等同原则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关联关系研究 |
(四)行政程序与等同原则的关联研究 |
(五)美国等同原则研究现状 |
五、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等同原则概述 |
第一节 等同原则在美国:从权利到竞争机制的一部分 |
一、反垄断法影响下的专利法 |
二、市场竞争视角下的等同原则:从公平保护到竞争机制下的限制 |
(一)1890 年之前的等同原则:自然权利说主导下的“实质性改变”标准 |
(二)1890-2000 年:利益平衡理念下的等同原则 |
(三)2000 年后:竞争机制保护与促进理念下的等同原则 |
(四)对等同原则的进一步限制:权利要求妨害原则 |
第二节 等同原则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自然权利说 |
一、法律阙如下的司法适用(1985 年-2000 年) |
二、司法解释框架下的广泛适用(2001 年-2008 年) |
三、等同原则的体系化(2009 年-至今) |
第三节 等同原则功能与价值再思考 |
一、等同原则需回应中国潜在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 |
二、等同原则对后生技术的捕获能力 |
第二章 行政审查与等同原则的适用 |
第一节 优先权审查(先申请制度)与等同原则之间的摩擦 |
一、优先权成立要件 |
二、等同原则对优先权制度(先申请制度)的突破(中国) |
三、等同原则突破优先权制度后的利益归属 |
第二节 修改超范围审查与等同原则的摩擦 |
一、修改超范围的判断依据和方式 |
二、等同原则对修超范围审查之突破(中国) |
三、等同原则突破修改超范围后的利益归属 |
第三节 三性审查为重点的行政程序未夯实等同适用的基础 |
一、三性审查的本质 |
(一)布莱恩·阿瑟(W.Brian Arthur)的技术本质论 |
(二)三性审查的过程 |
(三)检索客体的表达:在专利分类体系中寻找位置 |
(四)解构发明构思 |
二、三性审查在适用等同原则时的价值 |
三、被特别强调的三性审查扭曲了适用等同原则的基础 |
第四节 清楚、功能性技术特征的审查未夯实等同原则的适用基础 |
一、技术层面的清楚不能满足等同原则的适用前提 |
二、流于表面的功能性技术特征审查不能满足等同原则的适用前提 |
第三章 司法领域等同原则适用之现实困境 |
第一节 逻辑上无法自洽的构成要件 |
一、等同原则构成要件与新颖性/创造性标准的混淆 |
二、司法的迂回适用 |
第二节 未真正适用过的侵权行为日时间基点 |
一、侵权行为日为时间基点的意义及现实适用 |
二、以侵权行为日为时间基点使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无法配合 |
第三节 等同原则适用客体的主观性 |
第四节 较相同侵权享有更多程序利益的等同原则 |
一、免除了举证责任的等同侵权之诉 |
二、免于举证的等同原则对专利民事诉讼模式的挑战 |
第四章 等同原则的应然定位 |
第一节 国际专利体系下发达国家技术优势的利益实现 |
一、建立道德优势 |
二、TRIPS条约/TRIPS+(TRIPS plus)掩护下的贸易 |
三、建立在技术优势上的专利掠夺 |
四、日本的选择:将专利制度作为技术导流通道 |
第二节 中国专利制度的技术导流功能不足 |
一、创新与专利权的关系被扭曲 |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网络化、非线性化特征 |
(二)单向思维主导下的中国专利制度 |
二、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合力不足 |
(一)功利主义价值观指引下的行政程序 |
(二)自然权利说主导下的司法程序 |
三、重视技术信息导入、传播功能 |
(一)技术信息导入、传播的必要性 |
(二)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引领地位 |
(三)中国的务实选择 |
第三节 技术导流通道下的等同原则 |
一、中国等同原则下的三元利益平衡 |
二、助力市场良性竞争机制塑造的等同原则 |
第五章 等同原则的重构 |
第一节 司法程序中的重构:等同原则的自身重构 |
一、消除等同原则构成要件之间的矛盾性 |
二、去除等同原则对后生技术的捕获能力:以申请日作为等同判定的时间基点 |
三、等同原则应回归辅助地位,回归民事诉讼程序 |
(一)等同原则应归于辅助地位 |
(二)等同侵权应限于权利人的请求 |
(三)权利人应对等同的范围举证证明 |
第二节 助力等同原则重构的行政程序 |
一、提高创造性标准 |
二、重视说明书的技术信息教导作用 |
(一)严格限制功能性技术特征的使用 |
(二)对专利法第 26 条第 4 款法律价值的回归 |
第三节 立法层面对等同原则的重构 |
一、建立《审查指南》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 |
(一)《审查指南》的本质 |
(二)《专利法》司法解释体现了立法目的 |
(三)让立法审视行政闭环中的《审查指南》 |
二、向专利行政程序导入司法权威:建立司法判例行政参考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跨境研发合作、本土技术优势和创新活动质量 ——来自欧洲专利局中国申请人的专利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创新的方式、目的与影响 |
1.2.2 跨境研发合作与创新 |
1.2.3 本土技术优势与创新 |
1.2.4 创新活动质量的测度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跨境研发合作、本土技术优势对创新活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跨境研发合作对创新活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
2.2 本土技术优势对跨境合作创新活动效应的影响分析 |
3 中国跨境研发合作活动的特征事实 |
3.1 中国跨境研发合作概况 |
3.2 中国跨境研发合作的空间结构 |
3.3 研发跨境合作的技术领域特征 |
4 跨境研发合作影响创新活动质量的实证分析 |
4.1 计量模型设定 |
4.2 研究数据 |
4.2.1 数据来源 |
4.2.2 主要变量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主要回归结果 |
4.5 内生性处理 |
4.6 稳健性检验 |
5 本土技术优势对跨境合作创新活动影响的异质性 |
5.1 显性比较优势 |
5.2 相对比较优势 |
6 结论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当前研究与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2 理论研究构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方法和文献综述 |
2.1 技术机会分析相关理论 |
2.1.1 技术预测与技术机会分析 |
2.1.2 技术机会的含义 |
2.1.3 技术机会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文本挖掘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2.1 文本分割与句法分析 |
2.2.2 关键词提取 |
2.2.3 文本聚类 |
2.3 网络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3.1 关系提取 |
2.3.2 特征与结构分析 |
2.4 文献计量与专利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4.1 趋势分析 |
2.4.2 计量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
3.2.1 基于文本挖掘的核心技术组件萃取 |
3.2.2 企业的技术组合向量构建 |
3.2.3 基于技术组合向量的技术发展水平分析 |
3.3 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及发展优先级分析 |
3.3.1 技术竞争强度评估 |
3.3.2 技术生命周期评估 |
3.3.3 技术市场潜力评估 |
3.4 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点识别 |
3.4.1 专利关系映射 |
3.4.2 创新专利识别 |
3.5 实证研究——以通用公司为例识别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 |
3.5.1 案例研究背景 |
3.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5.3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
3.5.4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与发展优先级分析 |
3.5.5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识别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描述 |
4.2.1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构建方法 |
4.2.2 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
4.3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技术方案识别 |
4.3.1 基于文献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
4.3.2 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
4.4 基于回归分析的技术创新方案评价与预测模型 |
4.4.1 技术创新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2 基于回归分析构建技术创新方案预测模型 |
4.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
4.5.1 储氢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
4.5.2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储氢技术方案识别 |
4.5.3 构建基于回归分析的储氢技术方案评价模型 |
4.5.4 预测储氢技术领域未来技术创新方案并进行结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框架 |
5.2.1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思路及方法 |
5.2.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步骤 |
5.3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3.1 基于专利分析的竞争对手企业初选 |
5.3.2 基于协同过滤的竞争对手企业识别 |
5.3.3 技术领域潜在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1 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 |
5.4.2 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3 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评价 |
5.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的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
5.5.1 数据收集 |
5.5.2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5.3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7)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现状概述及数据处理 |
2.1 无机陶瓷膜基本概述 |
2.1.1 无机陶瓷膜的定义 |
2.1.2 无机陶瓷膜的分类 |
2.2 无机陶瓷膜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无机陶瓷膜的发展现状 |
2.2.2 国内无机陶瓷膜的发展 |
2.2.3 无机陶瓷膜专利分析研究现状 |
2.3 无机陶瓷膜技术分解与数据处理 |
2.3.1 技术分解 |
2.3.2 相关事项约定与说明 |
2.3.3 数据检索和处理 |
3 无机陶瓷膜领域全球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3.1 全球申请趋势分析 |
3.2 技术创新国全球专利布局分析 |
3.2.1 技术创新国专利申请分布 |
3.2.2 主要创新国技术来源国与目标国分析 |
3.3 全球主要申请人分析 |
3.4 全球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分析 |
3.4.1 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 |
3.4.2 国内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 |
3.5 陶瓷纳滤膜技术路线分析 |
3.6 小结 |
4 无机陶瓷膜技术领域主要创新国专利技术分析 |
4.1 美国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4.1.1 美国申请趋势分析 |
4.1.2 美国专利布局分析 |
4.1.3 美国申请人分析 |
4.1.4 美国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
4.2 日本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4.2.1 日本申请趋势 |
4.2.2 日本专利布局分析 |
4.2.3 日本申请人分析 |
4.2.4 日本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
4.3 中国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4.3.1 中国申请趋势分析 |
4.3.2 技术来源国分析 |
4.3.3 中国申请人分析 |
4.3.4 中国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
4.4 小结 |
5 在华无机陶瓷膜失效专利分析 |
5.1 失效专利的类型 |
5.2 失效专利构成 |
5.3 失效专利来源国 |
5.4 失效专利主要申请人 |
5.5 重点失效专利 |
5.6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专利分析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贡献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区块链 |
2.1.2 专利及专利分析 |
2.2 区块链发展历程 |
2.3 区块链关键技术 |
2.3.1 智能合约 |
2.3.2 P2P网络 |
2.3.3 密码学技术 |
2.3.4 共识机制 |
2.4 专利分析研究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3 数据获取 |
3.1 数据选择与获取 |
3.2 数据汇总与处理 |
4 区块链技术专利计量分析 |
4.1 历年专利申请量 |
4.2 技术生命周期 |
4.3 专利权人 |
4.3.1 专利权人类别 |
4.3.2 核心专利权人 |
4.4 IPC分类 |
4.5 专利质量 |
4.5.1 高被引专利 |
4.5.2 同族专利 |
5 区块链技术专利主题分析 |
5.1 LDA主题模型 |
5.2 数据预处理 |
5.3 模型参数确定 |
5.4 主题建模及结果 |
5.4.1 热门主题识别 |
5.4.2 主题强度变化趋势 |
6 区块链专利分析总结与建议 |
6.1 区块链专利分析总结 |
6.2 关于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建议 |
6.2.1 国家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7 结语 |
7.1 论文总结 |
7.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主要专利申请公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论文的总体结构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总体结构 |
2 专利分析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专利分析法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 |
2.1.1 专利分析法产生的背景 |
2.1.2 专利分析的理论基础 |
2.2 专利情报分析 |
2.3 专利文献检索 |
2.4 专利情报分析的样本选取与数据清洗 |
2.5 专利分析方法 |
2.5.1 定量分析 |
2.5.2 定性分析 |
2.5.3 专利拟定量分析方法 |
2.5.4 图表分析 |
2.6 专利分析的应用 |
2.6.1 技术需求分析 |
2.6.2 企业链分析 |
2.6.3 竞争对手分析 |
2.6.4 专利布局分析 |
2.6.5 专利运用战略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对比分析 |
3.1 专利数据收集与整理 |
3.1.1 数据源选取 |
3.1.2 专利检索策略 |
3.1.3 专利检索结果 |
3.2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总体分析 |
3.2.1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专利申请及公开趋势 |
3.2.2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专利类型构成 |
3.2.3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IPC分布情况 |
3.2.4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法律状态 |
3.2.5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主要申请人分布情况 |
3.2.6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分布情况 |
3.2.7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的省市分布情况 |
3.2.8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许可情况 |
3.2.9 国内专利授权量前10名企业专利转让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专利申请的发展对策 |
4.1 国外专利申请现有相关发展举措 |
4.2 我国专利申请现有相关发展举措 |
4.3 目前我国专利申请中存在的优势与主要问题 |
4.3.1 优势 |
4.3.2 存在的问题 |
4.4 专利申请相关对策 |
4.4.1 国家层面 |
4.4.2 企业层面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5.2 取得的预期成果 |
5.3 论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通信企业评价理论与方法 |
2.1.1 通信企业概念界定 |
2.1.2 通信企业的特点 |
2.1.3 评价学理论与方法 |
2.1.4 企业评价方法 |
2.2 专利分析法 |
2.2.1 专利文献与专利分析 |
2.2.2 企业专利分析研究 |
2.3 引文分析法 |
2.3.1 引文分析理论 |
2.3.2 基于专利的引文分析 |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 |
2.4.1 社会网络分析定义及指标 |
2.4.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研究 |
3 企业话语权分析与评价框架 |
3.1 企业话语权 |
3.1.1 企业话语权定义 |
3.1.2 企业话语权构成要素 |
3.2 基于专利分析的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
3.2.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
3.2.2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选取 |
3.2.3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赋权 |
3.2.4 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
4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实证分析 |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通信企业的选取 |
4.1.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
4.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 |
4.2.1 专利申请量发展趋势 |
4.2.2 指标权重计算 |
4.2.3 评价模型构建及结果计算 |
4.3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
4.3.1 企业共被引网络分析 |
4.3.2 三种排名比较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专利文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篮球鞋专利比较研究 ——基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 范志卓.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D]. 李燕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专利文献在企业中的应用[J]. 于磊,焦玉娜. 中国科技信息, 2020(18)
- [4]司法与行政二元体系下专利等同原则的重构[D]. 黄丽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5]跨境研发合作、本土技术优势和创新活动质量 ——来自欧洲专利局中国申请人的专利证据[D]. 陶雅. 暨南大学, 2020(04)
- [6]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D]. 史璇. 山西大学, 2020(12)
- [7]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D]. 黄晨.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8]基于专利分析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研究[D]. 徐飞飞. 南京大学, 2020(02)
- [9]我国主要专利申请公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照涵.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10]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D]. 余慧妍. 武汉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