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初步研究

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已有的材料和自己设计合成的材料,制作了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我们利用CuPc为发光材料,制备了不掺杂的器件,结构为ITO/NPB/CuPc/BCP/Alq3/Al和ITO/NPB/CuPc/Alq3……/CuPc/Alq3/Al,后者为交替型器件。也制备了掺杂的器件,结构为ITO/NPB/CBP:CuPc/BCP/Alq3/Al,前两种器件在1.1μm附近的发光较弱,最后一种器件,即把CuPc掺到主体材料CBP里为发光层,我们掺杂了四种浓度:0wt%、6wt%、12wt%、20wt%,当浓度为12wt%时,效果最好,在1.1μm附近有个强而窄的发射峰,改变CuPc的浓度,发射峰的强度也会改变。我们合成了带取代基的酞菁,(4-thymol)CuPc和(4-tert)H2Pc,以(4-thymol)CuPc为发光层的器件结构为ITO/NPB/(4-thymol)CuPc/Alq3/Al,在1.1μm附近有个发射峰,把(4-tert)H2Pc掺到主体材料CBP里为发光层的器件结构为ITO/NPB/CBP:(4-tert)H2Pc/BCP/Alq3/Al,掺杂了20wt%、40wt%、80wt%和100wt%四种浓度,发射峰都位于910nm附近,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逐渐增强。另外我们还合成了三核酞菁锌,但材料经过提纯后还含有杂质2,3-四-(2-异丙基-5-甲基)酞菁锌,采用旋涂成膜和真空镀膜的方法,我们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为ITO/PVK:Pc/BCP/Alq3/Al,器件在900nm附近有个发射峰,但具体与哪种材料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进展情况
  • 1.2 有机近红外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现状
  • 1.3 酞菁类化合物的简介及发展状况
  • 1.4 酞菁的合成及其主要种类
  • 1.4.1 酞菁的合成简介
  • 1.4.2 亚酞菁和超酞菁
  • 1.4.3 酞菁氮杂类似物
  • 1.5 有机材料的光致发光
  • 1.5.1 基态,激发态和势能面
  • 1.5.2 跃迁与Franck-Codern原理
  • 1.5.3 激基复合物和激基缔合物
  • 1.5.4 荧光淬灭
  • 1.6 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
  • 1.6.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 1.6.2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光机理
  • 1.6.3 有机材料的发光过程
  • 1.6.4 评价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主要参数
  • 1.7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1.1μm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初步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介绍
  • 2.2.1 实验中用于制作器件的材料介绍
  • 2.2.2 实验中用于镀膜的仪器介绍
  • 2.2.3 测试系统及步骤的介绍
  • 2.3 以CuPc为单层发光层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 2.3.1 样品的制备以及器件的结构
  • 2.3.2 CuPc薄膜的光致发光特性
  • 2.3.3 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
  • 2.4 以CuPc和Alq3交替生长为发光层的器件
  • 2.4.1 样品的制备以及器件的结构
  • 2.4.2 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
  • 2.5 以CBP:CuPc为发光层的器件
  • 2.5.1 样品的制备以及器件的结构
  • 2.5.2 薄膜的吸收谱和PL谱分析
  • 2.5.3 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两种取代酞菁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
  • 3.1 实验中提纯装置的介绍
  • 3.2 (4-thymol)CuPc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
  • 3.2.1 (4-thymol)CuPc的合成
  • 3.2.2 (4-thymol)CuPc的光致发光特性和吸收谱
  • 3.2.3 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
  • 2Pc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3.3 (4-tert)H2Pc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
  • 2Pc的合成'>3.3.1 (4-tert)H2Pc的合成
  • 2Pc吸收谱分析'>3.3.2 (4-tert)H2Pc吸收谱分析
  • 2Pc的循环伏安曲线'>3.3.3 (4-tert)H2Pc的循环伏安曲线
  • 2Pc的光致发光特性'>3.3.4 (4-tert)H2Pc的光致发光特性
  • 3.3.5 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三核酞菁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的初步研究
  • 4.1 三核酞菁的合成
  • 4.1.1 合成所用的材料及实验步骤的介绍
  • 4.1.2 材料的质谱分析
  • 4.2 材料的光致发光特性
  • 4.3 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
  • 4.3.1 样品的制备及其器件的结构
  • 4.3.2 器件的电致发光谱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光谱稳定的互补色双发光层高效混合白光OLED(英文)[J]. 发光学报 2017(02)
    • [2].双发光层磷光OLED发光特性的研究[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5(Z1)
    • [3].双发光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5)
    • [4].高效率双发光层结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 光子学报 2019(08)
    • [5].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稳定性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17(06)
    • [6].高效率双发光层结构白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 半导体光电 2013(06)
    • [7].发光层厚度比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8(04)
    • [8].发光层位置对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影响(英文)[J]. 发光学报 2015(07)
    • [9].绿红双发光层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的载流子调控研究[J]. 液晶与显示 2014(01)
    • [10].间隔层对双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 发光学报 2012(01)
    • [11].一种新的多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 光电子.激光 2011(01)
    • [12].高效单发光层绿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9(12)
    • [13].超薄发光层的高效蓝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6(08)
    • [14].发光层厚度对红光磷光聚芴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J]. 闽江学院学报 2010(02)
    • [15].高效率和色稳定性的双超薄发光层的黄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08)
    • [16].不同主体双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研究[J]. 物理学报 2008(02)
    • [17].蓝色发光层厚度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 科技通报 2012(02)
    • [18].发光层厚度对联苯乙烯衍生物蓝色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2(09)
    • [19].单发光层结构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J]. 功能材料 2008(03)
    • [20].以Liq:rubrene为单发光层的白色OLED的制备与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08(08)
    • [21].主体材料对绿色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的影响[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9(22)
    • [22].超薄发光层结构的荧光型白光有机发光器件[J]. 发光学报 2015(06)
    • [23].双发光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11(01)
    • [24].依发光层顺序和厚度调节的多发光层白色有机发光器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2)
    • [25].非掺杂型高效绿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 发光学报 2016(08)
    • [26].基于超薄发光层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研究[J]. 半导体光电 2017(06)
    • [27].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能级变化与驱动电压的关系研究[J]. 半导体光电 2015(04)
    • [28].多层结构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 半导体光电 2008(04)
    • [29].9,9’-bianthrancene为发光层的蓝色OLED的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07)
    • [30].利用发光层梯度掺杂改善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光谱的稳定性[J]. 物理学报 2015(09)

    标签:;  ;  ;  ;  

    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