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润峰:一只“经济动物”

倪润峰:一只“经济动物”

一、倪润峰:一个“经济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沈黄燕[1](2009)在《时代反思与自我检视》文中研究指明穿越历史的迷雾当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登上历史舞台,缔造财富神话时;当杰克·韦尔奇掀起"文化革命",将通用电气带入辉煌时;当卡莉·费奥瑞纳重振"惠普模式",领导企业破茧化蝶时……我们无不从这些企业家身上看到一种

蔡恩泽[2](2008)在《唐骏,永远漂泊的“打工皇帝”?》文中研究表明职业经理人就像一个流浪汉,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打工皇帝"唐骏也是如此,到处漂泊,行无定踪。4月3日,盛大集团发布公告,证实唐骏辞去总裁的坊间传言。这意味着职业经理人唐骏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漂泊。

肖文[3](2007)在《企业激励链研究》文中指出激励问题是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激励机制是影响企业业绩的制度性因素之一。我国企业激励在已有理论成果的推动和指导下,较以前有所改善,但局部有效整体低效、激励单元分割、激励机制非连续性传导等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本文从系统思想出发,将企业激励机制视为一个整体有机系统,对激励机制的内部结构和动态运行展开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通过弥补现有研究的缺失,复原企业激励机制的全貌,丰富和发展企业激励理论的研究。主要内容为:1.提出企业激励链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理论价值和依据。企业的团队生产性质、组织结构特征和生产要素的结构化共同要求和决定企业激励机制是一种结构化的制度设计,激励链就是企业激励机制的基本结构形态。2.基于系统思想展开对激励链的研究。激励链不仅是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堆积体,更是由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激励链表现出其具有的整体性能和特征,在运行中发挥其激励功能、价值功能和传导功能。激励链的传导功能将利益传导、目标传导、压力传导和动力传导串联在一起,结成企业的命运共同体。3.对激励链系统进行动态研究。通过激励链系统的非线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揭示影响企业激励机制最终运行状态的关键性因素。基于熵的思想研究激励链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提出企业激励机制的演化预警管理模型。4.对激励链系统进行博弈分析。基于企业的信息结构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模型,比较链式激励契约和整体激励契约带给参与人最大期望效用的情况,定量地证明激励链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最优结构形态。基于多维博弈特征,分析激励链各层级最优策略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企业的科层产出模型,对激励链各层级进行博弈分析,提出一个面向各科层人员实行差异化激励的模型化解决方案。5.以四川省率先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两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案例,从激励机制的设计逻辑和运行机理出发,对现实中的企业激励机制与本文提出的激励链理论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映射分析,为本文的创新理论获得经验证据的支持。本文提出激励链的概念,将企业激励机制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加以考察和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均区别于以往的企业激励研究。突出结构研究和动态研究的重点,将激励机制的研究对象由局部发展为整体,研究方法由静态转为动态。围绕激励链展开的深入分析构建了激励链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架,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价值。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管理学激励理论和经济学激励理论在系统思想上的统一融合,符合当代科学跨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为一种方法创新。激励链的动态连续思想反映和匹配了企业连续经营和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企业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冰[4](2007)在《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家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他们具备了经营管理企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整体利益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效结合为目的的企业经营者。 企业家价值观是引导企业家与企业走向成功的“航标”,培育良好的企业家价值观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所进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企业家的经济价值观。联系我国目前转轨时期的经济社会现状,笔者认为,企业家的作用还应体现在社会价值上。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代企业家价值观存在的不足所进行的分析,我认为,对企业家价值观的培育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当代企业家应解放思想,建立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二是培养当代企业家应有的素质;三是加强环境建设。

张勇[5](2006)在《公司经营者代理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尽管一些学者对公司经营者代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直接应用其中某些结果可能并不适宜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另外,公司经营者人力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稀缺性、可塑性和与其主体的不司分离性,无疑让研究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运用现代企业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对公司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司经营者的代理行为、公司经营者优化组合激励、国有股权代表的代理行为等四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在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方面:首先,分析了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的产生原因,指出了防范道德风险行为的关键在激励。其次,指出了防范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必然要面对信息租金抽取与获取工作效率之间的冲突。再次,讨论了一个可以显示私人信息的报酬激励机制,在委托代理模型框架内给出了最优解。另外,构造了一个防范经营者在签约后隐匿信息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最优解。论文还基于有限执行的假设,扩展了代理人逆向选择模型,并运用扩展模型改进了最优报酬契约。最后,对审计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概率性审计机制能够显着地改进经营者的最优报酬契约。 在经营者代理行为研究方面,论文对若干问题进行了扩展研究:首先,探讨了经营者的机会行为,改进了经营者的效用函数并建立了激励模型。其次,分析了经营者的行动组合,认为传统委托—代理模型得到的利润分享系数偏低。再次,在多项委托任务情况下分析了代理人的努力成本函数,分析了任务相关性对替代性任务和互补性任务中最优分享系数的影响。第四,对激发经营者努力与治理经营者机会行为进行了综合探讨,得到了经营者对利润分享系数和监督资金的优化表达式。第五,将业绩的隐性激励作用引入经营者的效用函数后建立了对经营者的最优报酬激励模型,分析了业绩隐性激励对最优报酬契约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不确定性对经营者努力与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 在经营者优化组合激励问题方面:首先,对经营者报酬结构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优化分配模型,得到了优化分配比例。其次,对经营者长期报酬和短期报酬的优化组合激励问题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组合激励的两

刘志明[6](2004)在《倪润峰——与中国彩电业的突围》文中提出 入选理由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家电业无疑是最具亮点的一个行业。作为其中坚人物的倪润峰,则带有一种"活化石"的意义。勇敢与莽撞,悲壮与畅快,困顿与爽朗,倪润峰在进退之间、在攻守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睿智与机敏.从容与洒脱,集纳了中国商人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暴露出其常有的破绽和慌乱——这一切,都源于这样一个特别的事实: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不可避免的冲撞中,倪润峰和后倪润峰时代的长虹,仍然是我们民族工业的一种骄傲。倪润峰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前总裁。山东荣城人,1967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1985年5月任国营长虹机器厂厂长,1988年6月起任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是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蔡恩泽[7](2004)在《唐骏:职业经理人的飘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骏"体面"地离开微软,又"风光"地加盟盛大,其中的酸甜苦辣谁能知晓?盛大也许是唐骏漂泊的又一个驿站,但未必是最后的归宿。激情而富有挑战精神的唐骏拒绝在微软退休,选择创造,在目前的职业经理人环境里,他只能选择漂泊,他成不了韦尔奇,可他又不能不漂泊。这既是唐骏的辉煌,又是唐骏的悲哀。

陈又星[8](2003)在《企业变革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世界市场范围内的企业将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有产品和服务的竞争﹑组织能力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更有企业变革能力的竞争,在一个速度竞争的时代里,如何认识企业的变革并使之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将成为摆在所有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实际上在理论界和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和企业家正在研究和思考企业的变革问题,这些学者和企业家有关企业变革的观点零零星星地在众多的文献资料和谈话记录中出现过,其中以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变革作为研究对象的居多,而且这些有关企业变革的观点的逻辑基础是西方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发展水平﹑制度﹑文化及市场发育程度上的差别,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企业,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制造业企业的变革做一个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的企业变革方法和理论﹑影响企业变革的不同的因素﹑企业不同层次的变革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又如何变革等问题进行归纳比较分析,使企业在实施变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能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影响企业变革的制约因素——技术﹑市场﹑文化﹑制度﹑权力-政治行为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差别。2﹑企业变革过程中的内容层次与应对层次的比较分析。3﹑企业变革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渐变方法与激变方法的比较研究。4﹑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变革特点比较研究。5﹑横向的企业变革比较研究——美国﹑日本与中国企业变革比较研究。6﹑企业的多样性与企业变革,主要比较分析了国有企业与家族企业﹑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变革。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 1﹑主要比较分析了影响企业变革的制约因素——制度﹑技术﹑市场﹑文化和政治——权力因素。作者通过对企业的发展历史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这些导致企业变革的主要因素中,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变化具有规律性,任何国家的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而且其所采取的变革措施和手段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例如业务重组﹑战略联盟﹑组织重构等;而制度﹑文化和政治——权力斗争在不同的企业中所引起的企业变革则具有某种差异性,例如如果不考虑到制度的完善性,单纯在任何企业中推广员工持股计划或期权制度可能会取到南橘北枳的效果。因此并不是说任何国外成熟的和经过实践检验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就可以奉行完全的“拿来主<WP=3>义”,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实践也会具有差异性,这一点在80年代的美国企业变革和20世纪的90年代末的日本企业变革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具体的分析在本论文的第五部分有所论及。除此之外,作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分析了40家中外企业的变革特征,在分析中发现除了市场因素外中国企业变革受制度的影响较大,而日本企业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较大。2﹑主要比较分析了企业变革中的内容层次和应对层次的变革特征。作者认为企业变革的内容层次包括企业层次﹑功能层次和业务层次,每个层次的变革内容和变革特点各不相同,在随机抽样的40家企业中,稳定增长的企业多采用单一层次的变革,而增长衰退的企业则多采用组合式(即三种层次中的两种或以上)变革。高速增长的企业变革的重点集中在公司层次和业务层次,其比例分别为80%和60%。关于企业变革的应对层次,作者认为被动式的变革﹑预测式的变革和领导式的变革三种层次的划分能够反应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应对变革的三种态度。在随机抽样的40家制造业企业中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采取被动式变革的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国外企业(其比例分别为81%和58%),而在管理水平较高的预测变革和领导变革上,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异较大,这也反映了中外企业在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某些差异性。除此之外稳定增长的企业由于受市场的压力较小,有充足的时间来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因而采用预测的方式来应对变革的比例高达86%,而增长衰退的企业由于来自于市场的压力较大,多采用被动式的变革应对方式,其比例为77%,高速增长的企业其应对层次在比例上与增长衰退企业的比例相当接近,这说明在企业快速的扩张过程中只有少部分企业充分意识到了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这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思想上的一些差异性,负增长的企业全部采用的是被动式的变革应对层次,这表明了处于严重困境中的企业其生存已成为其管理者优先关注的焦点所在。3﹑在企业变革的实践过程中有两种经常使用的变革方法——渐变法和激变法,由于这两种方法与唯物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非常相似,因此作者首先分析了唯物辩证法与企业变革之间的关系,接着对企业渐变法和激变法的内容﹑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变革方法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中的比较研究。在对抽样调查的样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时作者发现从中外企业实施变革的方法来看,激变式的方法采用最为普遍,其比例分别为85﹒7%和78

赵晓庆[9](2002)在《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世界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我们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面对的国内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技术创新也逐渐为企业普遍重视,进而成为企业中最受关注的工作。但是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创新的力度,都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积累与提高的机制与途径,特别是对西方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如何与我国企业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绪论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论述了技术能力积累与提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后从理论上对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评述,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企业技术能力不仅体现为设备和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也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组织、技术网络和技术战略。第二章首先分析了技术能力的四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然后从知识角度,讨论技术能力的本质及其层次性,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技术能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模式和轨迹。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演化模式。 最后剖析了杭氧、西湖电子、长虹、东方通信和海尔的技术能力发展历程,由此指出前面提出的基本演化模式的一般性。并通过比较几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各维度的变化情况,归纳出企业建立创造性模仿能力的成功因素。 第三章探讨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制。文章首先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发,考察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动力机制、知识获取机制、知识共享与知识操作机制和技术投入机制。从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多个维度出发,揭示出技术学习(特别是联盟学习与网络中学习)的本质内涵和作用机制。 然后以长虹、东方通信、横店集团和海尔公司为例,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我国企业在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的演化与摸索过程中,开展技术学习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由此归纳出企业技术学习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学习角度探讨技术能力提高中技术学习的机理,提出了基于知识吸收的技术学习模式,从理论上阐明了技术学习的基本模式。 最后,将市场需要、市场竞争与企业的技术追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企业技术能力转换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分析企业进行战略性学习、特别是网络学习的关键因素,可供正在进行技术赶超或即将进行赶超的我国企业借鉴。 第四章是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和知识网络。首先从技术能力积累的机制与知识管理出发,研究内部途径和外源途径在技术能力演化中的互补作用,提出了技术能力形成的内外途径交替的双螺旋模式。每个阶段中技术能力积累途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都经历了从外部技术源到内部学习的转换过程,这样就构成了技术知识外源与内部技术学习的三次循环。然后将技术学习机制与能力积累途径结合起来,比较研究几个成功(或阶段性成功)进行了技术能力积累和转换的我国企业(杭氧、长虹、东信、西湖电子人一方面证实前面提出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加深我们对这一积累规律的认识。 最后通过对典型企业(长虹、海尔、华为等)的分析,研究网络中的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生产与创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使用统计分析研究知识网络中不同的组织机构对形成技术能力的不同维度的作用,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1)如果企业与国际大公司有多年的密切技术联系,那么它具有较强的跟随创新能’力,能够快速推出国际最新产品;2)如果企业与其产品用户有多年的密切联系,则其开发差异化产品的能力比较强,能够根据用户的潜在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3)我国大多数企业现阶段总是重点发展跟随创新能力和开发差异化产品的能力中的一个方面。 第五章在前面提出的理论框架下,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和资金积累的作用。主要进行以下两项政策分析:()技术能力目标的设定和企业在内外途径的技术投入比例对技术能力提高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指标组合下的模拟分析,得出在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企业的内外投入比例也应作相应变化,并找出了有利于技术能力提高的比例范围。(2)分析资金积累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模型的模拟分析,寻找出合理的资金积。累率范围,在理论上为企业指出资金积累目标。 I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能

刘兴斌,陈忠斌[10](2000)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经济的人──兼评“理性经济人”》文中认为依据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实践经验 ,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经济关系的双重制约 ,可以产生和遴选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人 ,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人的因素 ,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内在的有机结合

二、倪润峰:一个“经济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倪润峰:一个“经济动物”(论文提纲范文)

(3)企业激励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我国企业激励的现实
        1.1.1.1 整体情况
        1.1.1.2 个体情况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激励研究成果综述
    2.1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2.1.1 管理理论对激励的研究
        2.1.1.1 多因素激励理论
        2.1.1.2 行为改造理论
        2.1.1.3 过程激励理论
        2.1.2 经济理论对激励的研究
        2.1.2.1 契约理论
        2.1.2.2 企业理论
        2.1.2.3 人力资本理论
        2.1.3 激励的研究理论评述
        2.1.3.1 对管理学激励理论的评述
        2.1.3.2 对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评述
    2.2 激励的系统与结构研究综述
        2.2.1 关于激励系统的研究
        2.2.2 关于激励结构的研究
    2.3 本文的借鉴与研究视野
        2.3.1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
        2.3.2 论文的研究视野
第三章 企业激励机制的系统结构形态:激励链
    3.1 激励链的理论价值
        3.1.1 团队活动结构化
        3.1.2 企业组织结构化
        3.1.3 企业要素结构化
        3.1.3.1 价值链:企业财力要素的结构化
        3.1.3.2 供应链:企业物力要素的结构化
        3.1.3.3 激励链:企业人力要素的结构化
    3.2 激励链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3.2.1 激励链的定义
        3.2.2 激励链的构成要素
        3.2.3 激励链的基本结构
        3.2.3.1 描述性模型
        3.2.3.2 基本关系
        3.2.3.3 基本特征
    3.3 激励链的功能
        3.3.1 激励功能
        3.3.2 价值功能
        3.3.2.1 企业价值功能
        3.3.2.2 人力资本价值功能
        3.3.3 传导功能
        3.3.3.1 利益传导
        3.3.3.2 目标传导
        3.3.3.3 压力传导
        3.3.3.4 动力传导
第四章 激励链系统动态分析
    4.1 激励链系统的非线性分析
        4.1.1 激励链系统的绩效非线性分析
        4.1.2 激励链系统的混沌分析
    4.2 激励链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2.1 可靠性模型
        4.2.2 敏感性分析
    4.3 激励链系统的动态演化
        4.3.1 激励链系统发展状态度量:激励熵
        4.3.2 激励链系统发展演化周期
        4.3.3 激励链演化预警管理
第五章 激励链系统博弈分析
    5.1 链式激励契约博弈分析
        5.1.1 企业信息结构
        5.1.2 企业集中激励契约分析
        5.1.2.1 风险假设1
        5.1.2.2 风险假设2
        5.1.3 企业链式激励契约分析
        5.1.3.1 风险假设1
        5.1.3.2 风险假设2
        5.1.4 企业激励契约比较分析
    5.2 基于多维博弈特征的激励链策略分析
        5.2.1 激励链与多维博弈
        5.2.2 基于多维博弈特征的最优激励策略
        5.2.2.1 模型的建立
        5.2.2.2 最优策略之间的关系
    5.3 基于企业产出模型的科层激励博弈分析
        5.3.1 科层产出模型
        5.3.2 不同链级间的激励分析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6.1.1 什么是股票期权
        6.1.2 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
    6.2 案例公司概况
        6.2.1 泸州老窖
        6.2.2 博瑞传播
    6.3 案例公司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6.3.1 泸州老窖
        6.3.1.1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6.3.1.2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考核办法
        6.3.2 博瑞传播
        6.3.2.1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6.3.2.2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考核办法
    6.4 案例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分析
        6.4.1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结构分析
        6.4.1.1 激励对象和激励强度的层次性
        6.4.1.2 考核的层次性
        6.4.2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传导功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研究特色
    7.3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企业家价值观内涵研究
    一、企业家及价值观的定义
    二、企业家价值观内涵
    三、企业家价值观特征及功能
第二章 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分析
    一、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现状
    二、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弱化的原因
第三章 培育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
    一、培育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如何培育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公司经营者代理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司经营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1.2.2 公司经营者代理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2.3 委托代理理论对公司经营者代理行为的研究
        1.2.4 对公司经营者代理行为研究的评论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来源
        1.3.2 课题的基本内容
        1.3.3 课题成果的预计去向
第2章 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2.1 防范道德风险行为的关键在激励
        2.1.1 道德风险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2.1.2 道德风险行为产生的充分条件
        2.1.3 防范道德风险行为的关键在激励
        2.1.4 结束语
    2.2 信息租金抽取与效率的权衡
        2.2.1 模型及模型分析
        2.2.2 分析与讨论
        2.2.3 小结与延伸
    2.3 私人信息的显示
        2.3.1 信息甄别模型
        2.3.2 最优契约的性质
        2.3.3 小结
    2.4 事后隐匿信息的防范
        2.4.1 隐匿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
        2.4.2 模型的最优解与最优报酬契约
        2.4.3 最优契约的特征与性质
        2.4.4 小结
    2.5 有限执行的假设
        2.5.1 问题的提出
        2.5.2 最优报酬契约的比较
        2.5.3 小结
    2.6 审计机制的影响
        2.6.1 审计机制模型
        2.6.2 有审计机制的最优解和无审计机制的最优解
        2.6.3 分析与讨论
        2.6.4 小结
第3章 经营者代理行为研究的若干扩展
    3.1 经营者的机会行为
        3.1.1 激励模型
        3.1.2 分析与讨论
        3.1.3 结论
    3.2 经营者的行动组合
        3.2.1 模型
        3.2.2 分析与讨论
        3.2.3 结束语
    3.2 多任务的委托代理
        3.3.1 任务的相关性
        3.3.2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3.3.3 定理
        3.3.4 小结
    3.4 激励与监督的综合
        3.4.1 激励—监督模型
        3.4.2 分析与讨论
        3.4.3 结束语
    3.5 业绩的隐性激励
        3.5.1 业绩隐性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
        3.5.2 最优报酬契约的改进
        3.5.3 结束语
    3.6 同时考虑细分环境的不确定性
        3.6.1 股权激励机制模型
        3.6.2 关于最优股权激励系数β~*的讨论
        3.6.3 结束语
第4章 经营者的优化组合激励
    4.1 “朝三暮四”典故的新解
        4.1.1 养猴人与猴子的效用最大化
        4.1.2 养猴人与猴子的博弈
        4.1.3 结束语
    4.2 报酬结构的优化
        4.2.1 优化比例分配模型
        4.2.2 分析与讨论
        4.2.3 结束语
    4.3 长期与短期组合激励的优化
        4.3.1 组合激励模型
        4.3.2 分析
        4.3.3 结束语
    4.4 以股权激励为例
        4.4.1 问题的管理学背景
        4.4.2 最优组合激励模型
        4.4.3 分析与讨论
        4.4.4 结束语
    4.5 优化组合激励问题分类建模
        4.5.1 经营者组合激励的分类
        4.5.2 经营者组合激励的建模
        4.5.3 经营者组合激励模型及论证
        4.5.4 经营者组合激励模型的含义
        4.5.5 结束语
第5章 国有股权代表代理行为的理论研究
    5.1 国有股权代表的委托结构
        5.1.1 国有股权代表初始委托人的特性
        5.1.2 国有股权代表多重委托人的特性
        5.1.3 国有股权代表所有权的代理不完整性
        5.1.4 结束语
    5.2 国有股权代表道德风险行为的特点研究
        5.2.1 国有股权代表道德风险行为的充分条件
        5.2.2 国有股权代表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
        5.2.3 国有股权代表道德风险行为的特性
        5.2.4 结束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8)企业变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部分 制度技术市场文化权力—政治与企业变革——企业变革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
    2.1 制度变迁与企业变革
    2.2 技术进步与企业变革
        2.2.1 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2.2.2 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
        2.2.3 第三次技术革命
        2.2.4 新技术革命
    2.3 市场演变与企业变革
    2.4 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变革
    2.5 权力——政治行为与企业变革
    2.6 一个综合的观点:企业变革的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 关于企业变革层次性的比较分析
    3.1 企业变革内容层次上的比较研究
        3.1.1 企业变革内容层次上的界定
        3.1.2 对企业变革内容各层次的具体分析
        3.1.3 企业变革内容各层次特征的比较研究
        3.1.4 实践的检验——关于企业变革内容层次的统计分析
    3.2 企业变革的应对层次上的比较研究
        3.2.1 企业变革应对层次上的界定
        3.2.2 企业应对层次内容的具体分析
        3.2.3 不同应对层次特征的比较分析。
        3.2.4 实践的检验——关于企业应对变革的统计分析
    3.3 关于企业变革层次性的简要评价
第四部分 两种企业变革方法——企业变革的渐变与激变方法之比较研究
    4.1 唯物辩证法与企业变革
    4.2 企业变革的渐变方法和激变方法
        4.2.1 变革的渐变方法
        4.2.2 变革的激变方法
        4.2.3 企业变革的组合模型
    4.3 二种企业变革方法的比较研究
        4.3.1 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简要分析
        4.3.2 关于两种变革方法特征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4.3.3 来自于企业实践的统计结果分析
    4.5 关于企业变革的两种方法的评价和思考
第五部分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变革比较研究
    5.1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
        5.1.1 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
        5.1.2 一个简化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5.2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分析
        5.2.1 企业的生存期。
        5.2.2 企业的成长期
        5.2.3 企业的成熟期
        5.2.4 企业的衰退期
    5.3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变革特征分析。
        5.3.1 企业从生存阶段向成长阶段的转变
        5.3.2 企业从成长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变
        5.3.3 企业成熟阶段为了避免衰退而进行的变革
        5.3.4 企业衰退阶段的变革特征
    5.4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变革特征比较分析。
    5.5 来自于企业实践的统计数据分析
    5.6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变革的评价和思考
第六部分 :横向的比较——中外企业变革比较研究
    6.1 美国企业变革特征分析
    6.2 日本企业变革特征分析
    6.3 中国企业变革特征分析
    6.4 美﹑日﹑中三国企业变革之比较分析
        6.4.1 来自与企业实践的统计数据分析
        6.4.2 关于三国企业变革比较的思考与评价
第七部分 企业的多样性与企业变革
    7.1 关于企业的多样性的一般阐述
    7.2 国有企业、家族企业与企业变革
        7.2.1 国有企业变革
        7.2.2 家族企业变革
        7.2.3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变革的简要比较分析。
    7.3 大型企业、小型企业与企业变革
        7.3.1 大型企业变革的特征分析。
        7.3.2 小型企业变革特征分析
        7.3.3 大企业和小企业变革的比较分析。
    7.4 关于衡量比较企业变革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7.4.1 企业变革能力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分析
        7.4.2 衡量企业变革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分值计算及等级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9)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技术能力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能力的界定与演化模式
    2.1 技术能力的界定
    2.2 技术能力演化的模式
    2.3 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
    2.4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能力提高的机制
    3.1 技术学习的性质与基本框架
    3.2 技术学习的模式:实证研究
    3.3 技术学习的一般模式:理论分析
    3.4 技术跨越和战略性学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
    4.1 技术能力的提高途径概述
    4.2 技术能力提高途径的动态分析:内外途径的双螺旋运动
    4.3 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
    4.4 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典型案例分析
    4.5 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能力提高与资金积累的系统动力模型
    5.1 技术能力提高与资金积累的协同作用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有效性检验
    5.4 系统动力学模型政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的主要结论
    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提高中的基本矛盾和两种策略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技术能力与创新网络调查问卷
附录2: 企业技术能力的度量
附录3: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四、倪润峰:一个“经济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时代反思与自我检视[J]. 沈黄燕. 销售与市场(战略版), 2009(01)
  • [2]唐骏,永远漂泊的“打工皇帝”?[J]. 蔡恩泽. 大经贸, 2008(05)
  • [3]企业激励链研究[D]. 肖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2)
  • [4]当代中国企业家价值观问题研究[D]. 刘冰.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1)
  • [5]公司经营者代理行为的研究[D]. 张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1)
  • [6]倪润峰——与中国彩电业的突围[J]. 刘志明. 中国商人, 2004(11)
  • [7]唐骏:职业经理人的飘泊[J]. 蔡恩泽. 中外企业家, 2004(04)
  • [8]企业变革比较研究[D]. 陈又星. 西南财经大学, 2003(03)
  • [9]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D]. 赵晓庆. 浙江大学, 2002(02)
  • [10]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经济的人──兼评“理性经济人”[J]. 刘兴斌,陈忠斌.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标签:;  ;  ;  ;  ;  

倪润峰:一只“经济动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