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无声告白》中对人类和谐精神文明的追求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无声告白》中对人类和谐精神文明的追求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处女作,因细腻生动的描写、出人意料的情节以及涵盖广泛的主题,一经出版便名声大噪,其中包含了许多伦理思想。基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于2004年被首次提出。本文主要运用该理论,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三个层面的关系,分析《无声告白》中对人类和谐精神文明的追求。

关键词:《无声告白》文学伦理学对人类和谐精神文明的追求

一、《无声告白》与文学伦理学

伍绮诗编织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中美混血家庭的悲剧,备受歧视的华裔父亲,不甘平凡的白人母亲,被给予厚望却自杀的女儿以及几乎透明的另外两个孩子,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悲剧家庭,但在悲伤过后,这个家庭终于彼此理解,相互温暖,找到了自己和谐的精神天地。文学伦理学批评批评方法由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提出,他认为文学将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以伦理学为基础,学者可研究其中的道德矛盾与冲突。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其内容进行了扩充。本文尝试用李定清学者的观点,分析该小说对人类和谐精神文明的追求。

二、《无声告白》中对人类和谐精神文明的追求

1.人与社会的求真关系。求真关系可分为两方面:真实与真理。“真实强调的是文学描绘与社会生活的符合程度,人与社会关系的可靠性。真理则旨在表明文学对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目标。”伍绮诗将《无声告白》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中叶,虽然出现了一些新思想,但绝大多数人仍被落后观念支配,尤其是种族与性别歧视。

詹姆斯一上学就意识到与他人的不同,面对周围人的嘲笑与戏弄,即使呆了十二年,他也从来没有家的感觉。纵然后来他去到哈佛,受歧视的情况也并没有好转,玛丽琳也被母亲警告:“想想你将来的孩子们,你们要住在哪里?你们在哪里都不会合群。你会后悔一辈子的。”不难看出,无论是少数种族还是混血儿童都不会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梦想着当医生的玛丽琳知道女邻居是医生时,“对她来说,当然是可能的,她没有丈夫。她放任儿子成为野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也许这样就有可能了。”当时饱受性别边缘化和歧视的女性想要进入男性主导的职业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当她又一次理所当然地认为为她处理伤口的女士是护士时,她对自己感到失望。总想摆脱传统思想想要变得与众不同的她竟然也像其他人一样,被淹没在了刻板的观念中。类似此类的描述还有很多,伍绮诗生动的重现了当时美国的歧视状况,表达了对真实的追求。“白种人和非白种人,正是这些标签让世界面目全非。”这是詹姆斯对这个世界的控诉,也是伍绮诗自己的发声。虽然一起跨种族婚姻经过八年的抗争变得合法,但是想要周围的人承认却要花更长的时间。长期的精神与身体的压迫必然会引起女性群体的反抗。女性主义运动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文中,“耶鲁大学收女生了,然后,哈佛大学也收了。美国人逐渐学到了几个新词:反歧视行动;平权修正案;女士。”平等是社会应该追求的文明进程,也是一条重要的社会真理。

2.人与他人的求善关系。根据李教授的理论,在这里善可理解为爱与原谅。“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在第二章一开始,伍绮诗就解释了莉迪亚的死因。玛丽琳拼命想成为医生却深陷家庭,詹姆斯渴望融入人群却无法实现。他俩的愿望都落空了。但莉迪亚的降生又点燃了他们的希望。即便莉迪亚不愿意成为家庭的中心,但她为了维系这个脆弱的家默默承受了十余年。来自孩子的爱是最纯洁无私的,他们努力维持着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而这份纯真也正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詹姆斯与玛丽琳都没有完全坦白他们相爱的真正原因。他认为她只是一个不戴有色眼睛的普通白人女孩而她坚信他了解她所追求的与众不同,误解越来越深。消除误解的最好办法就是原谅,如果人们愿意去感同身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明亮。“我以为你走了。”仅此一句话,两个人终于理解了彼此的脆弱。原谅使得这对夫妻真正和解且其不仅仅局限于夫妻之间,更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良方。

3.人与自我的求圣关系。人与自我的求圣关系是凡人对永恒和自由精神的无限追求。生活在父母的压力之下,莉迪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我意识,后来她又全心依赖内斯,没有构建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后来她终于明白内斯没有责任一直照顾她,他也有自己的生活。过去她一直为别人而活,这次她要为了自己而活。她的自我意识终于觉醒。最终莉迪亚用年轻的生命完成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在表面和平的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至此,李家的每一个人找到了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成为了他们真正想成为的人。他们健康完整的自我意识建立了起来,实现了亲情的永恒。

三、结语

《无声告白》隐含了许多伦理思想与追求,本文用文学伦理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伍绮诗表达了她对一个文明平等宽容社会的无限向往,因为只有文明不断进步,社会更加平等宽容,人类与社会才能和谐共存。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作者描写了她眼中的爱与原谅,只有相爱与相互原谅,人与他人才能和谐相处。莉迪亚年轻的生命不仅换来了自己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唤起了家庭成员的自省。最终他们都逃离了过去的精神囹圄与伤害,得到了自由与重生。只有满足了这三个层面的条件,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和谐发展。

标签:;  ;  ;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无声告白》中对人类和谐精神文明的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