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径向肋天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星载径向肋索网天线,结构设计,找形分析,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径向肋天线论文文献综述
寻广彬[1](2019)在《星载径向肋索网天线结构设计分析与形状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卫星移动通讯需求的增长,以及在射电天文、对地观测、电子侦查等领域研究的深入,星载天线增益的需求越来越高,天线口径设计要求越来越大。受运载火箭装载空间的限制,可展开结构已成为目前实现大口径天线的最佳方式。在各种可展开星载天线中,索网式可展开天线因其折迭收纳比高、质量轻、适应口径范围大等优点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我国科研人员对周边桁架式索网天线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展开性能更好且广泛应用的新一代径向肋索网天线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径向肋索网天线为研究对象,围绕如何降低索网天线的设计误差和在轨误差、提高反射面精度开展研究,包括径向肋索网天线的几何构型设计、索网结构找形分析、结构机电耦合动力学建模以及反射面形状主动控制等,为研制新一代大口径、高精度径向肋索网天线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为其工程应用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工作概述如下:(1)结合测地线和等边叁角形的特性,基于节点坐标迭代策略提出一种生成反射面索网的准等边叁角形网格法。对于给定的天线有效口径,在相同的节点拓扑形式和索单元数量下,采用该方法设计的反射面索网在总索长、索单元均匀性和索网形面精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投影法和测地线法,而且反射面焦径比越小,该方法的优势越明显。利用该法生成了两种不同边界约束下的反射面索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 6肋和12肋两种径向肋索网天线几何构型,其中6肋构型反射面索网网格均匀性更好,12肋构型反射面利用率更高。(2)提出一种适用于确定径向肋索网天线平衡态构型的混合找形分析方法。对于径向肋索网天线反射面索网,根据设计好的索网构型采用极小范数法寻找最优的预拉力分布;而没有形面精度要求的背部索网,则结合力密度和非线性规划开展找形分析。这种结构拆分,分步找形的策略,释放了背部索网的部分几何约束,降低了每次找形分析的难度,使得该方法拥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径向肋索网天线的找形分析问题,得到合理的索单元预拉力分布。基于找形分析结果,为减小索网结构预拉力对径向肋产生的变形影响,还设计了一种带有辅助索的径向肋支撑结构。(3)建立了带有压电陶瓷堆(PZT)作动器的径向肋索网天线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对于展开锁定后的主控径向肋索网天线,其被动索单元和径向肋单元分别采用两节点杆单元和空间梁单元建模;而PZT作动器单元则基于压电本构方程和哈密顿原理建模。将各单元模型在总体坐标系下集成得到索网天线整体结构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径向肋索网天线的模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辅助杆两端施加固定约束能得到较大的结构基频,可满足一般的设计要求;加入作动器后结构模态频率降低,而增大预拉力可使结构模态频率变大。(4)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快速模型预测控制(IFMPC)的径向肋索网天线反射面形状主动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Newmark-β方法将径向肋索网天线的动力学方程表示为动力显式格式,解决了传统模型预测控制中矩阵指数运算带来的存储量大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变加权系数矩阵策略和基于物理意义的控制系数矩阵快速计算方法,进一步缩短控制时间,提高计算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结构形状控制问题求解,可显着降低形状控制过程中产生的残余振动,并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2)
张辰,韦娟芳,戚学良,方永刚,杨军[2](2018)在《径向肋可展开天线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包带预紧力和限位间隙对天线收拢发射状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设计并加工径向肋可展开天线的简化模型并进行振动试验,试验控制的变量为包带预紧力和限位间隙的大小,考察结构的基频和响应与自变量的关系。试验证明,包带预紧力在正常范围内对天线的基频没有影响,增加预紧力可以小幅度降低结构响应。肋条与限位盘的间隙大小与肋条的一阶固有频率和响应大小无关,且随着振动量级增加,肋条的共振峰后移。(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8年04期)
Arch,Doty,苏健[3](2012)在《大地电导率对天线径向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管你的垂直天线采用架空式还是埋藏式的径向肋,下面泥土的电导率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1937年,George Brown(后来的RCA执行副总裁)与其助手发表了一篇意义深远的论文,《天线效率中的地系统因素》(Lewis.Epstine,GroudSystems as a Factor in AntennaEfficiency,proceedings of the IRE,1937.6)其中描述了他们对于垂直天线下埋藏式径向肋的详尽调查研究。这篇论文非常令人信服,被FCC采纳为管(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2年03期)
张燕娜,万人民,沈军龙,袁岁维,雷静[4](2011)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径向肋天线主肋热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径向肋天线主肋的叁维实体模型,运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建立了径向肋天线主肋的有限元模型。基于ANSYS软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径向肋天线主肋进行热变形分析,获得了径向肋天线主肋最大变形值与温度梯度的关系,以及径向肋天线主肋两侧面和上、下表面的最大变形值,其结果对径向肋天线主肋的优化设计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质量》期刊2011年11期)
范叶森[5](2007)在《柔性铰链及其在自展开径向肋天线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研究大口径、质量轻、可靠性高的空间大型可展开天线已成为航天科技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大型可展开天线的结构创新设计与天线动力学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是其重要的内容。本文针对目前电机驱动可展开天线存在可靠性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柔性铰链式自展开径向肋天线,并解决了天线结构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对天线的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对天线支撑臂的展开过程进行了多柔体动力学仿真,得到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 1.详细研究了集中式柔性铰链,根据伪刚体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集中式柔性机构的等效动力学分析方法;在集中式柔性铰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恒刚度柔性铰链和恒扭矩柔性铰链,并给出了恒刚度柔铰链的转动刚度和恒扭矩柔性铰链扭矩的解析表达式;为了能较好地应用在天线结构设计中,分别针对恒刚度柔性铰链和恒扭矩柔性铰链设计了可行的锁止机构。 2.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柔性铰链式自展开径向肋天线结构;为了减小天线在展开过程和锁止后对星体的冲击,在天线结构中设计了粘滞流体阻尼器,并在经典流体力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间隙式阻尼器和阻尼孔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最后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推导了天线在柔性铰链和阻尼器的共同作用下的展开时间解析表达式。 3.利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建立了天线模态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天线固有特性的多种因素,为进一步分析天线结构动力学问题和天线结构的尺寸定型,提供了有力地参考依据。 4.利用多柔体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了在恒扭矩柔性铰链驱动下,影响天线支撑臂展开时间和展开过程中及锁止瞬间对星体冲击力的多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支撑臂在展开与锁止过程中的减振技术提供了有力地参考依据。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属于对大型卫星可展开天线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7-03-01)
径向肋天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包带预紧力和限位间隙对天线收拢发射状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设计并加工径向肋可展开天线的简化模型并进行振动试验,试验控制的变量为包带预紧力和限位间隙的大小,考察结构的基频和响应与自变量的关系。试验证明,包带预紧力在正常范围内对天线的基频没有影响,增加预紧力可以小幅度降低结构响应。肋条与限位盘的间隙大小与肋条的一阶固有频率和响应大小无关,且随着振动量级增加,肋条的共振峰后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径向肋天线论文参考文献
[1].寻广彬.星载径向肋索网天线结构设计分析与形状主动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张辰,韦娟芳,戚学良,方永刚,杨军.径向肋可展开天线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8
[3].Arch,Doty,苏健.大地电导率对天线径向肋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2
[4].张燕娜,万人民,沈军龙,袁岁维,雷静.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径向肋天线主肋热变形分析[J].电子质量.2011
[5].范叶森.柔性铰链及其在自展开径向肋天线中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