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鸡骨是肉鸡加工的主要副产物,目前大量鸡骨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是当作废弃物抛弃,造成极大的浪费,且污染环境。Ⅱ型胶原是鸡胸软骨中的主要成分,Ⅱ型胶原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工等领域。从鸡胸软骨中提取Ⅱ型胶原,不但充分利用了鸡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解决了家禽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得到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课题采用酶法从鸡胸软骨中制备Ⅱ型胶原,并对其生物活性和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Ⅱ型胶原的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流动相,A为5%乙腈、0.05%TFA,B为80%乙腈(v/v);采用线形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高效液相色谱法对Ⅱ型胶原进行定量检测与传统的WoessnerⅠ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9)。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保证准确性和重现性的基础上,具有省去繁琐耗时的样品预处理、所需样品用量少、易于自动化的优点,从而为Ⅱ型胶原提供了一种新的测定方法。确定了从鸡胸软骨中制备Ⅱ型胶原的工艺路线。首先采用甲醇:氯仿(2:1)低温浸泡除去脂肪,使脂肪的残留率降至0.072%;再用1 mol/L的NaCl溶液浸泡骨料并缓慢搅拌除去大部分盐溶性的杂蛋白;采用胃蛋白酶切除Ⅱ型胶原的端肽,使Ⅱ型胶原由不溶性转为可溶性,胃蛋白酶解温度、时间及胃蛋白酶浓度显著影响Ⅱ型胶原的提取率及二级结构。胃蛋白酶提取鸡胸软骨Ⅱ型胶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胃蛋白酶浓度为1%(w/v),酶解温度20℃,酶解时间36h,提取率为43.49%,Ⅱ型胶原保持着比较完整的三股螺旋结构。采用NaCl沉淀酶解液中的Ⅱ型胶原,Ⅱ型胶原最佳的盐析工艺条件为:氯化钠浓度为3 mol/L,盐析温度20℃,盐析时间为24h,回收率为85.93%。采用DEAE-sepharose CL 6B离子交换色谱分离Ⅱ型胶原与糖胺聚糖,由SDS - PAGE及RP-HPLC测定结果表明:鸡胸软骨Ⅱ型胶原样品与Sigma公司标准品及关节软骨Ⅱ型胶原样品的电泳谱带相同,具有较高的α带和少量的β二聚体。图谱上无其他杂带,经纯化后的Ⅱ型胶原的纯度较高。研究了Ⅱ型胶原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Ⅱ型胶原中甘氨酸、羟脯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最高,每1000个氨基酸残基中分别为310、117及115。组氨酸和酪氨酸含量较低,没有检测出色氨酸,为典型动物胶原的氨基酸组成。园二色性及红外测定结果表明Ⅱ型胶原是由三条相同的α链构成的螺旋。Ⅱ型胶原的变性温度为43.843℃,在220 nm附近产生最大的光吸收,在pH值为5.8时,溶解度达到最低。由AFM(原子力显微镜)测定结果表明,Ⅱ型胶原原纤维由一个个成念珠状的结构紧密连接而成,每个念珠即为一个横纹周期(D周期),平均每个周期为65 nm,每个胶原分子的长度约为300 nm,直径约为1.5 nm。Ⅱ型胶原的周期结构对应明带和暗带构成的高低起伏的波状结构,明带对应波峰,暗带对应波谷,每个周期的波峰和波谷有5 nm左右的高度差。以EDC/NHS为交联剂制备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并对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修复软骨损伤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DC/NHS交联增加了胶原支架的热稳定性及对胶原酶的抗性,并降低了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含水率,从而改善了胶原分子作为细胞支架易降解的缺点。最适的EDC的添加浓度为7 mg/mL。Ⅱ型胶原与硫酸软骨素复合后,细胞亲和性大大提高,软骨细胞能很好的在复合支架上粘附、生长和增殖,并保持软骨细胞特异分化的表型,分泌Ⅱ型胶原与蛋白多糖。培养14天后已有软骨样组织形成,这表明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适合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细胞载体材料。通过建立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研究了Ⅱ型胶原对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采用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破坏,增生性滑膜炎,并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并持续存在于滑膜中。从测得的与RA紧密联系的三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来看,口服Ⅱ型胶原和氨基葡萄糖显著抑制了RA的发展,提示其治疗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滑膜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纠正Th1和Th2细胞平衡失调有关,也进一步表明了Ⅱ型胶原和硫酸氨基葡萄糖作为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保健品的可行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论1.1 概述1.2 胶原1.2.1 胶原的概念1.2.2 胶原的分布及分类1.3 Ⅱ型胶原1.3.1 Ⅱ型胶原的分布1.3.2 软骨的基本组成1.3.3 Ⅱ型胶原的结构1.3.3.1 Ⅱ型胶原的一级结构1.3.3.2 Ⅱ型胶原的二级结构1.3.3.3 Ⅱ型胶原的三级结构1.3.3.4 Ⅱ型胶原的四级结构1.3.4 Ⅱ型胶原的定量1.3.4.1 总蛋白质的测定1.3.4.2 特异性氨基酸的测定1.3.4.3 免疫学检测法1.3.4.4 高效液相色谱法1.4 胶原的提取1.4.1 Ⅱ型胶原的提取原料1.4.2 提取方法1.4.2.1 酸法1.4.2.2 碱法1.4.2.3 酶法1.4.2.4 中性盐法1.4.3 盐析1.5 Ⅱ型胶原的性质1.6 Ⅱ型胶原的应用1.6.1 胶原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1.6.1.1 胶原在传统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6.1.2 胶原在保健品领域的应用1.6.2 胶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6.2.1 胶原在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构建中的作用1.6.2.2 胶原在其它医疗领域中的作用1.6.3 胶原在美容业中的应用1.7 国内外对Ⅱ型胶原制品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1.7.1 国外对Ⅱ型胶原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现状1.7.2 国内Ⅱ型胶原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现状1.7.3 存在问题1.8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1.9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参考文献第二章 Ⅱ型胶原测定方法的建立2.1 前言2.2 材料与设备2.2.1 材料与试剂2.2.2 实验设备2.3 实验方法2.3.1 WOESSNER 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2.3.1.1 胶原水解液的制备2.3.1.2 试剂的配制2.3.1.3 测定方法2.3.1.4 结果计算2.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2.3.2.1 样品前处理2.3.2.2 色谱柱条件2.3.2.3 标准曲线的制作及线性范围2.3.2.4 回收率试验2.3.2.5 精密度试验2.4 结果与讨论2.4.1 羟脯氨酸测定标准曲线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Ⅱ型胶原的含量2.4.2.1 检测波长的选择2.4.2.2 不同乙腈浓度对Ⅱ型胶原测定结果的影响2.4.2.3 Ⅱ型胶原标准曲线的绘制2.4.2.4 高效液相色谱法精密度试验2.4.2.5 高效液相色谱法回收率试验2.4.3 RP-HPLC 法与WOESSNER 法的相关性2.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章 Ⅱ型胶原提取工艺的研究3.1 前言3.2 材料和仪器3.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3.2.2 主要仪器3.3 实验方法3.3.1 常规成分分析3.3.2 Ⅱ型胶原粗制品提取工艺流程3.3.3 原料预处理3.3.4 软骨超微结构的测定3.3.5 软骨脱脂3.3.6 软骨中杂蛋白的去除3.3.7 胃蛋白酶酶解工艺3.3.8 盐析3.3.9 脱盐3.5 结果与讨论3.5.1 原料预处理及基本组成3.5.2 鸡胸软骨的超微结构3.5.3 软骨脱脂3.5.4 脱脂软骨中杂蛋白的去除3.5.5 酶法提取Ⅱ型胶原的最佳工艺条件3.5.5.1 酶解温度对Ⅱ型胶原提取率及二级结构的影响3.5.5.2 酶解时间对Ⅱ型胶原提取率及二级结构的影响3.5.5.3 胃蛋白酶浓度对提取率及二级结构的影响3.5.5.4 最佳酶解条件的确定3.5.6 盐析的最佳工艺条件3.5.6.1 温度对胶原回收率的影响3.5.6.2 盐析时间对胶原回收率的影响3.5.6.3 NaCl 浓度对胶原回收率的影响3.5.6.4 盐析工艺的响应面分析3.5.7 Ⅱ型胶原的超滤脱盐3.5.8 Ⅱ型胶原粗制品的组成3.6 本章小节参考文献第四章 Ⅱ型胶原的纯化及结构研究4.1 前言4.2 材料和设备4.2.1 实验材料4.2.2 实验设备4.3 实验方法4.3.1 Ⅱ型胶原的纯化4.3.2 Ⅱ型胶原的离子交换色谱柱纯化4.3.3 Ⅱ型胶原纯度的鉴定4.3.3.1 SDS-PAGE 电泳4.3.3.2 RP-HPLC 色谱4.3.4 Ⅱ型胶原的结构4.3.5 Ⅱ型胶原的理化性质测定4.3.5.1 变性温度的测定4.3.5.2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4.3.5.3 Ⅱ型胶原溶解度的测定4.4 结果和讨论4.4.1 Ⅱ型胶原的纯化4.4.2 Ⅱ型胶原的表面结构4.4.3 Ⅱ型胶原的纯度4.4.4 Ⅱ型胶原的组成和结构4.4.4.1 Ⅱ型胶原的氨基酸组成4.4.4.2 Ⅱ型胶原的红外光谱4.4.4.3 Ⅱ型胶原的二级结构4.4.4.4 Ⅱ型胶原的晶体结构4.4.4.5 Ⅱ型胶原的超微结构4.4.4.6 Ⅱ型胶原的微观结构4.4.5 Ⅱ型胶原的理化性质4.4.5.1 Ⅱ型胶原的变性温度4.4.5.2 Ⅱ型胶原的紫外吸收光谱4.4.5.3 Ⅱ型胶原的溶解性4.5 本章小节参考文献第五章 Ⅱ型胶原修复软骨损伤的研究5.1 前言5.2 材料与设备5.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5.2.2 主要仪器5.3 实验方法5.3.1 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支架的制备5.3.2 Ⅱ型胶原支架性质的测定5.3.2.1 变性温度的测定5.3.2.2 游离氨基含量的测定5.3.2.3 硫酸软骨素的交联量5.3.2.4 Ⅱ型胶原酶对支架的降解5.3.2.5 Ⅱ型胶原支架的超微结构5.3.3 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5.3.3.1 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5.3.3.2 兔关节软骨细胞的鉴定5.3.3.3 支架处理5.3.3.4 细胞接种和分组5.3.4 细胞培养指标的测定5.3.4.1 DNA 及GAG 的测定5.3.4.2 Ⅱ型胶原的测定5.3.4.3 组织形态学切片的制备5.3.4.4 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形态5.4 结果和讨论5.4.1 EDC 对Ⅱ型胶原支架的性质的影响5.4.1.1 EDC 浓度对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热稳定性的影响5.4.1.2 EDC 浓度对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游离氨基含量的影响5.4.1.3 EDC浓度对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硫酸软骨素含量的影响5.4.1.4 EDC 浓度对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胶原酶抗性的影响5.4.1.5 EDC 浓度对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吸水率的影响5.4.1.6 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的表面结构5.4.1.7 Ⅱ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的超微结构5.4.2 软骨细胞的鉴定5.4.2.1 倒置显微镜观察5.4.2.2 软骨细胞表型鉴定5.4.3 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培养5.4.3.1 胶原支架对软骨细胞吸附力的观察5.4.3.2 不同支架材料对DNA 和糖胺聚糖(GAG)含量的影响5.4.3.3 不同支架材料的组织切片观察5.4.3.4 不同支架材料对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分泌的影响5.4.3.5 不同支架上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5.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六章 Ⅱ型胶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6.1 前言6.2 材料和仪器6.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6.2.2 主要仪器6.3 实验方法6.3.1 主要试剂的配制6.3.1.1 PBS 的配制6.3.1.2 青、链霉素溶液的配制6.3.1.3 培养液的配制6.3.1.4 血清的灭活6.3.1.5 谷氨酰胺溶液6.3.1.6 红细胞裂解液(Tris-NH4Cl)6.3.2 实验动物及分组6.3.3 CIA 模型的建立及分组6.3.4 关节炎的判断及观察方法6.3.4.1 踝关节及脚掌厚度测量6.3.4.2 关节炎指数6.3.4.3 组织切片6.3.5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6.3.6 DTH 反应(急性超敏反应)6.3.7 细胞因子的测定6.3.7.1 白细胞介素I(IL-1)的诱生与检测6.3.7.2 白细胞介素Ⅱ(IL-2)的诱生与检测6.3.7.3 TNF-α的测定6.3.8 统计学处理6.4 结果和讨论6.4.1 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6.4.2 Ⅱ型胶原对大鼠足掌厚度的影响6.4.3 Ⅱ型胶原对大鼠踝关节的影响6.4.4 Ⅱ型胶原对大鼠关节评分的影响6.4.5 Ⅱ型胶原对大鼠急性超敏反应的影响6.4.6 Ⅱ型胶原对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6.4.7 细胞因子6.4.7.1 Ⅱ型胶原对大鼠IL-1 分泌的影响6.4.7.2 Ⅱ型胶原对大鼠IL-2 分泌的影响6.4.7.3 Ⅱ型胶原对大鼠TNF-α分泌的影响6.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主要结论本论文主要创新点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章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型胶原论文; 分离纯化论文; 结构论文; 软骨细胞论文; 型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