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论文题目: 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临床兽医

作者: 王清义

导师: 汪明

关键词: 淮南猪,种质特性,生长发育,繁殖性能,遗传参数,杂交优势,适应性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为研究河南地方优良猪种——淮南猪的种质特性,为淮南猪的保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98-2004年在河南省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和光山县良种猪繁育场对淮南猪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繁殖、生长发育、肥育性能、肉质、生理生化常值、染色体组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适应性、行为特性和杂交利用等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出了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制定了综合选择指数,并在淮南猪选育中应用,受到良好效果。 一、淮南猪的主要种质特性 1.繁殖性能 淮南猪性成熟早,小母猪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平均日龄为116.5±9.16天,体重为22.59±2.35kg,发情周期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76.68h,妊娠期114.5天,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母猪有效乳头数为16.164±1.42个。小公猪于82.45±5.06日龄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79±0.95kg。淮南猪繁殖力较强,平均窝产仔数13.48±2.42头,产活仔数12.344-2.08头,初生重0.994±0.16kg,初生窝重12.15±2.01kg,断奶头数10.98±1.60头。母猪泌乳性能好,母性强,哺育率89%。根据综合繁殖性能表现,淮南猪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属于繁殖性能较高的品种。 2.生长发育淮南猪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指标在3月龄以前公母猪无明显差异,4月龄以后母猪的体重和体尺逐渐大于公猪。后备猪6月龄公猪体重41.28±3.23kg,母猪体重45.08±3.86kg;公猪体长88.37±4.2cm,母猪体长90.69±4.36cm;公猪体高51.73±3.94cm,母猪体高53.04±4.42cm。增重高峰公猪在151~180日龄,母猪在211~240日龄。胴体组织的早熟顺位为骨—皮—肉—脂,体躯各段的早熟顺位是蹄—头—腰—腿臀—颈胸。其体型大小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居中等。 3.育肥性能与胴体品质育肥期日增重375.182±40.26g,屠宰率为70.738%,瘦肉率为49.075%,眼肌面积23.328±3.752cm~2,含脂率为33.50%,与多数地方猪种含脂率相当。育肥猪适宜屠宰体重90kg左右,适宜屠宰期8月龄,饲料转化率3.84:1。淮南猪肉质优良,肉色3.5为正常鲜红色,大理石纹3.5,肌肉脂肪分布为理想分布,PH值6.3~6.5属正常范围,无PSE肉。 4.生理生化常值10项正常生理指标均在国内外报道的正常的范围以内,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11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5项在后备猪(2月龄)育肥猪(6月龄)和成年种猪存在组间差异(P<0.05或P<0.01=。所有生化指标在公母两性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5.适应性 淮南猪适应性好,表现为对当地气候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饲能力强。通过对比试验,淮南猪在粗纤维含量达9%~12%高粗纤维日粮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生长。通过对气候因子分析,极度高温和低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正常年度冬季气温对淮南猪重要繁殖性状影响不大。湿度、降水量对淮南猪繁殖性状影响不大。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淮南猪的616份血清进行了猪瘟和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猪瘟免役合格率为82.60%,口蹄疫免役合格率为77.89%,跟踪检测20组猪瘟、口蹄疫母源抗体,结果显示,断奶前仔猪的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与对应母猪保持一致,断奶后20~30日,其抗体水平逐步衰减至免疫保护临界线上。 6.染色体组型淮南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为2n=38。Ag-NORs和C带存在多态性。 7.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淮南猪繁殖性状中除总乳头数达中等遗传力外,其它性状均属于低遗传力。所有估测值均在国内外猪种估测范围之间,但高于国外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接近。总产仔数等8个繁殖性状的重复力都属于低重复力,繁殖性能间窝性状的相关都较强,窝性状与个体性状(如初生头重,断奶头重)存在负的遗传相关,乳头性状与繁殖性状存在一定相关。6月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的遗传力为中等遗传力,2月龄和6月龄遗传力较低。2月龄和6月龄重与各性状间均有较高的正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月同体性状多数达到中等遗传力以上,肥育期日增重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几乎都是负值;月同体长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强正相关。 8.杂交优势以淮南猪为母本无论是二元杂交还是三元杂交都有较好的杂种优势。与杜洛克,长白和大白进行二元杂交,杜淮组是二元杂交的最佳组合。该组合体重达90kg时,日增重442.449,屠宰率72.15%,瘦肉率59.13%,饲料转化率3.58:1。利用淮南母猪与长白,杜洛克进行三元杂交,体重达90kg时平均日增重557.5鲍,瘦肉率59.97%,屠宰率72.14%,饲料转化率3 .40:1。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利用研究 1.制定了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制定了以断奶窝重(y)为直接选择性状,断奶头数(x4)和断奶个体重(xs)作为辅助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1408y一o.9649x4一l.5579x5 2.提出了评定母猪繁殖力的方法指数公式为:y二y一6.1003(x一9.4286)I=4.6053xl+o.4832y (1)(2)l为繁殖力指数,x为断奶头数,xl为产活仔数,y为校正断奶窝重,y为断奶窝重 3.制定了6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OZOly一0.O108xz+o.0173x2I为选择指数,y为6月龄体重,xl为体长,xZ为胸围 4.建立了淮南猪瘦肉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公式为: y== 1 .9162+0.0717x一+0.3993x2+0.0937x3y瘦肉量估计值,xl月同体长,xZ为后腿重,x3为眼肌面积关

论文目录: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及国外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1.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及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2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2.1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2.2.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

2.3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评估

2.4.我国地方猪种类型及种质特性

2.5 我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3 淮南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3.1 淮南猪的品种地位

3.2 产区自然条件

3.3 品种形成历史

3.4 淮南猪部分种质特性

3.5 淮南猪种质的研究与保护现状

第二章 淮南猪繁殖、生长与肥育性能的研究

1 淮南猪繁殖性能的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1 淮南猪繁殖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生长发育与胴体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淮南猪染色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记数

2.3 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

2.4 C带带型

3 讨论

3.1 家猪染色体组型的标准化问题

3.2 Ag-NORs的多态性

3.3 C带多态性

第五章 淮南猪的适应性研究

1 淮南猪血液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耐粗饲性饲养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3 气候生态因子对淮南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淮南猪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淮南猪肌肉寄生虫病调查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淮南猪行为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生态条件

1.2 试验场地

1.3 淮南猪性行为特性的研究

1.4 淮南猪分娩行为特性的研究

1.5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淮南猪的性行为

2.2 淮南猪的分娩行为

2.3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

第七章 淮南猪肉质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淮南猪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二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1.2 三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1.3 试验时间

1.4 饲养管理

1.5 称重

1.6 测定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元杂交效果

2.2 三元杂交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3.1 最佳杂交组合

3.2 杂交效果的评价

第九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利用的研究

1 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六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3 评定母猪繁殖力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4 淮南猪肥育与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5 应用多元回归方程和列线图估测淮南猪瘦肉量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回归方程的建立

5.3 多元回归方程的验证

5.4 估测瘦肉量的列线图

5.5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6-13

相关论文

  • [1].猪数量性状经济重要性的研究[D]. 吴克亮.中国农业大学2004
  • [2].1.十八个中国地方猪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猪特定群体定位QTL的效率研究[D]. 杨述林.华中农业大学2004
  • [3].子午岭野家杂种猪和合作猪肉质特性比较及风味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D]. 陈国顺.甘肃农业大学2004
  • [4].莱芜猪肉质特性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D]. 曾勇庆.南京农业大学2004
  • [5].瘦肉型猪的场内遗传评估及遗传分析研究[D]. 陈斌.湖南农业大学2005
  • [6].放牧型合作猪肉质特性研究[D]. 蔡原.甘肃农业大学2006
  • [7].宁夏黑猪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组织学特性和肉质特性研究[D]. 刘顺德.甘肃农业大学2006
  • [8].藏猪几个重要遗传特性基因的研究[D]. 应三成.四川大学2007

标签:;  ;  ;  ;  ;  ;  ;  

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