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山城人文街坊民生工程——惠民鞍山新城小区规划设计

绿色山城人文街坊民生工程——惠民鞍山新城小区规划设计

黑龙江龙煤矿业工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本文以棚改工程惠民鞍山新城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建设的大型居住社区,居住建筑与自然环境在设计中的尽量体现居住区的生态性、经济性、社会性、人文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的绿色居住区;对于资源、能源尽量节约高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

关键词:环境资源景观设计区域特性人文街坊民生

1前言

惠民鞍山新城小区是以政府为主导、面向中低收入群体予以开发建设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民生工程。惠民新城小区分为两期建设,其中惠民新城小区一期根据南市区居住区12号地块二期工程规划平面规划图为基础资料绘制,总用地面积为63985.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8554.31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78418.39平方米,公建建筑面积为10135.92平方米),建筑密度为24.6%,容积率为1.38,绿地率为46%;惠民新城小区二期A区总用地面积为1834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09028平方米。本次规划建筑面积为203728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185794平方米,公建建筑面积为17934平方米(商服建筑面积为14281平方米),建筑密度为20.4%,容积率为1.14,绿地率为30.5%,规划5个景观基站。

惠民鞍山新城小区不同于普通商业开发用途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开发,本小区面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普通消费群体及原始老城区居民的安置,因此,本项目设计之初重点考虑的是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尽量体现居住区的生态性、经济性、社会性、人文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的绿色居住区;对于资源、能源尽量节约高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基于原始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模式结合民生工程的设计要求,跟新规划理念,探索面向普通收入群体的大型居住区,对于传统居住区与现代居住环境相结合进行规划布局设计,因地制宜的利用规划新址马鞍山原始绿色山地的地貌特征,创建和谐、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百姓的民生工程。

2.1规划设计理念

2.1.1利用居住区建设场地原有环境资源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居住区与自然的亲和性是居住区生态性的重要方面,表现在对基地自然状态的尊重。利用原有的基地建设非常重要,一方面符合本工程设计中考虑的经济性,利用原有基地的自然景观从而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保持本地化风格的特色。这也符合自然优先的设计原理,保护自然环境及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景观与生俱来的自身和谐性、稳定性,人为的设计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风貌,以保证整体景观和谐和功能的完整性。

惠民鞍山新城小区在建设之初的项目选址在马鞍山,建设基地内地表高程起伏较大、树林茂密、怪石嶙峋,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利用场地的特点依山就势,环山兴建、层次分明,自然景观的保留及引入,使居住小区环境别具一格,翠峦叠嶂的山体中错落有致的建筑掩映其中,达到了景观与观景互为结合的双重效果。在场地高层的利用上根据地势的起伏,合理的基地处理是形成居住区良好起点,避免了盲目挖填,保护了山体自然的生态环境。项目场地属于山地地貌特征,保留了原有大型树木,并把新建居住区规划布局有机结合,使居住区的每一条道路都形成了绿树成荫的美丽风景。

2.1.2彰显居住区地域性特征,完善人文社区

惠民鞍山新城小区面向的业主多为棚户区居民,基于原宿地的老街坊、老邻居的人文情怀,规划设计改良了“居住区-组团”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为“人文社区-街坊”的分布设计。依据人控制环境的范围和认知能力,通过城市主干路(环山路)与宅前路划分居住社区的基本单元,小规模街坊的划分不仅增强了居住区的开放性及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打造活力住宅区,尤其对于大型居住区而言,街坊之间相对独立的完整性,有利于棚户区安置工作的分期建设分期安置工作的开展。

根据居住区街坊结构形式的设计,景观规划体现“绿色山城,人文街坊”的主题构思,构筑自然的山体景观绿化带及人文气息浓郁的特色街坊。小区绿化主要采用山体自然绿化带形成的绿色开放空间,在街坊间采用结合原始山地的特色树木及补种树种绿化的方式,将街坊间的绿化与城市绿地结合布置,使得城市、街坊居民都共同共享敞开功能之中。相比封闭的团组的集中绿地,服务范围更大,服务人群更多,做到了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利用山体顶部的建造山体文化公园,山体公园是整个居住区的中心,每个街坊的结合支路(宅前路)通过步行道路通向山体公园,使得山体公园成为融合绿化景观、休闲健身等多重功能,在这里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憩、玩耍、读书、下棋等,并且在这里人工雕琢的痕迹很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使街坊的居民能尽情享用新鲜空气、阳光及美景。因此,山体公园及街坊开放绿化景观联系着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成为集聚人气、最具活力、交往活动最集中、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社区公共空间。

强化中国传统街坊院落文化的脉络继承,体现怡人的绿色山体田园特色,在庭院设计时,多采用透水路面和透水铺装,绿地应局部设置为下沉式绿地,以山上固有树种搭配不同种类的花灌木及宿根类花卉作为街坊绿化景观区域,增强了街坊区域特色。在居民使用的公共设施中增加了停车位数量的100%预留汽车充电桩设施。

3结语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显示,我国在过去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约改造5000万平方米棚户区,近100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2005年开始,在东北三省实施振兴战略中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东北最为庞大的安居工程,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让200多万居民全部迁入新居的。截止2008年,包括棚户区在内有大约1.5亿平方米危房亟待改造,城市人民政府正在制定改造计划,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棚户区改造的不仅仅是百姓的住房条件更要重点进行居住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对建筑设计或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为满足百姓宜居的需要、也为本土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设计,只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保护好绿色山城的特色绿植,使居住建筑与自然环境亲密融合,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吸纳国际领先的设计思想,才能成为百姓心中的满意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卓刚我国住区建设存在九大生态误区《建筑学报》

[2]张祖刚走向自然的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建筑学报》

作者简介:李媛(1981年-),女,黑龙江双鸭山人,本科学历,土建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标签:;  ;  ;  

绿色山城人文街坊民生工程——惠民鞍山新城小区规划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