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 ——基于浙江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的研究

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 ——基于浙江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的研究

论文摘要

以民主恳谈为载体的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乡村治理实践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在协商式治理模式中,公民在平等、自由参与的基础上,提出各种相关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偏好,通过理性商谈的过程来影响政府决策或决定乡村公共事务。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的广泛实践,为发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我国乡村公共秩序转型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变革。本文从协商式治理与乡村公共秩序转型的视角切入,运用协商民主理论,通过对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中的公民参与、乡村公共政策的制定、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等问题的剖析,揭示协商式治理模式对于乡村公共秩序结构转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乡村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围绕这一核心主题,除导论外,本文的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如下:在前面两章中主要探讨本文的理论工具和案例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为何需要公民参与、公民如何参与、协商民主与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的内在契合性等问题,并将行动者、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以及二者互动的公共空间作为分析乡村公共秩序的三个纬度.并在简要回顾我国乡村公共秩序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以整个浙江基层民主发展为背景,详细介绍温岭民主恳谈的创生和发展过程。指出民主恳谈的初衷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创新载体”,是当地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应势而为。至于民主恳谈很快与基层民主发展的结合,则是当地政府的一种顺势而为。民主恳谈的深化发展则体现为由传统的咨议质询式向民意测验式和民主审议式发展。接下来的三章中对协商式治理模式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剖析。首先从总体上探讨协商式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指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政府创新冲动、学者专家与新闻媒体的推动等是协商式治理模式的主要动力,并重点讨论协商式治理模式中公共协商过程是如何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其中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合法性、多元利益的整合等议题。接下来,分别从公民和公共权力两个层面来探讨协商式治理模式对乡村公共秩序重构的影响作用,其中重点探讨公民协商式参与与乡村公共空间拓展的内在关系,以及协商式治理模式对乡村公共权力的结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影响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两章就协商式治理模式对我国乡村公共秩序重构的意义及限度进行了探讨。指出乡村公共秩序重构需要从行为主体的转型、乡村公共空间的拓展、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等纬度进行,并提出了“吸纳—整合—重构”的乡村治理变革之道。乡村协商式治理模式的实践提升了普通公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促使了政府角色与功能的变迁并缓解了乡村治理中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协商式治理模式的实践也面临着既有压力型体制的制约、制度化发展的困境以及协商主体自身因素的制约等难题。尽管协商式治理模式的实践对乡村公共秩序尚不足以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但随着协商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它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和公民文化结构转型却能够为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开辟一条道路。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表明,只有在政府和公民的共同积极行动中,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多个层面着手,不断拓展乡村公共空间,实现各行为主体间的结构均衡和协调互动,这才是乡村公共秩序重构的真实内涵。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由、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关于乡村公共秩序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
  • 1.2.4 温岭民主恳谈研究综述
  • 1.2.5 对当前研究现状的简短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资料来源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2. 公民参与与协商民主:理论概述
  • 2.1 民主与公民参与
  • 2.1.1 为何需要公民参与?
  • 2.1.2 公民如何参与?
  • 2.2 协商民主
  • 2.2.1 协商民主理论概述
  • 2.2.2 协商民主与我国乡村民主实践
  • 2.3 乡村公共秩序研究的三维视角
  • 2.3.1 行动者
  • 2.3.2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 2.3.3 公共空间
  • 3. 乡村公共秩序的变迁与温岭民主恳谈的兴起
  • 3.1 乡村公共秩序的历史演变
  • 3.2 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 3.2.1 温岭概况
  • 3.2.2 协商式治理模式产生的现实背景
  • 3.2.3 民主恳谈会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形式
  • 4. 协商式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 4.1 协商式治理模式的生发机制
  • 4.1.1 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温岭民主恳谈产生的深层动力
  • 4.1.2 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政府创新冲动的合力
  • 4.1.3 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的推动
  • 4.2 协商式治理模式:公共政策如何制定
  • 4.2.1 公共协商的技术性要件
  • 4.2.2 公共协商如何影响乡村公共政策的制订
  • 4.3 协商式治理模式的特征
  • 4.3.1 过程商议性
  • 4.3.2 利益导向性
  • 4.3.3 公民主体性
  • 4.4 协商式治理模式的民主价值
  • 4.4.1 民主决策:民意的表达与聚合
  • 4.4.2 民主管理:多中心治理的初步探索
  • 4.4.3 民主监督:实现公民对政府的有效制约
  • 5. 协商式治理模式中的公民参与
  • 5.1 我国现阶段公民参与的主要模式及其有效性分析
  • 5.1.1 体制性参与
  • 5.1.2 对抗性参与
  • 5.1.3 协商式参与
  • 5.2 协商式治理模式中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 5.2.1 公民参与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 5.2.2 经济发展与公民参与
  • 5.2.3 公民参与意识的觉醒
  • 5.3 公民参与与乡村公共空间的拓展
  • 5.3.1 谁在参与:温岭协商式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广度问题
  • 5.3.2 如何参与:民意表达与聚合如何在公民参与中成为可能
  • 5.3.3 参与什么:温岭民主恳谈的议题设定
  • 5.4 协商式治理模式对公民参与理论的深化
  • 6. 协商式治理模式与乡村公共权力结构
  • 6.1 乡村公共权力的结构体系
  • 6.1.1 乡村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
  • 6.1.2 县乡权力关系结构
  • 6.2 协商治理模式中的行动者
  • 6.2.1 乡镇党委和政府
  • 6.2.2 乡镇人大及人大代表
  • 6.2.3 市委与市政府
  • 6.2.4 普通村民
  • 6.2.5 第三部门
  • 6.2.6 专家、学者
  • 6.2.7 网络和报刊媒体
  • 6.3 民主恳谈的“兴”与“衰”:各行为主体间的博弈
  • 6.4 民主恳谈的“实”与“虚”:镇人大功能的发挥
  • 6.5 乡村公共权力运行机制的变迁
  • 6.5.1 权力间关系结构的调整
  • 6.5.2 公共权力作用方式的变革
  • 7. 协商式治理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
  • 7.1 乡村公共秩序的三维重构
  • 7.1.1 行为主体:公民文化的发展
  • 7.1.2 公共空间的拓展:平等的政治影响力
  • 7.1.3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非均衡中的博弈
  • 7.2 “吸纳—整合—重构”:乡村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
  • 7.2.1 协商式吸纳
  • 7.2.2 制度性整合
  • 7.2.3 结构性重构
  • 8. 乡村协商式治理模式的意义及其困境
  • 8.1 乡村协商式治理模式的意义
  • 8.1.1 乡村治理中村民作用的凸显
  • 8.1.2 政府角色及功能的转型
  • 8.1.3 缓解乡村治理中的矛盾与冲突
  • 8.2 协商式治理模式发展的困境
  • 8.2.1 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对协商式治理模式的影响
  • 8.2.2 协商式治理的制度困境
  • 8.2.3 协商主体自身因素的制约
  • 8.3 总结与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共温岭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民主恳谈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
  • 附录2: 中共温岭市委关于“民主恳谈”的若干规定(试行)
  • 附录3: 新河镇预算民主恳谈实施办法(试行)
  • 附录4: 关于城南镇民主恳谈的若干规定
  • 附录5: 温峤镇村情民意恳谈会规则
  • 附录6: 关于松门镇民主恳谈的若干规定
  • 附录7: 关于设立新河镇人大财经小组的决议(草案)
  • 附录8: 新河镇2006财政预算初审报告
  • 附录9: 新河镇2006年财政预算修改方案
  • 附录10: 泽国镇2006年城镇建设预选项目民主恳谈会民意代表抽样实施办法(2006年2月)
  • 附录11: 新河镇2006年财政预算修改方案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 ——基于浙江温岭协商式治理模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