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论文摘要

诊法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诊法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并经过归纳总结而形成独特诊病理论。目前,《内经》诊法学说源流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通过对先秦及汉初医学文献、非医学文献以及《内经》中相关内容的整理、研究,从而对探寻诊法学说形成及发展的脉络,有着极其现实的学术意义。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出先秦、汉初有关诊法学说方面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内经》有关诊法学说的内容,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比较先秦、汉初有关资料与《内经》诊法学说的内容,探求其学术渊源关系;最后,系统整理出《内经》诊法学说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在望诊方面,从殷墟甲骨卜辞开始,在古代文化著作中都有大量散在的记载。先秦汉初望诊资料虽然比较零散,未形成理论,但从中却可看到《内经》面部望诊理论的渊源及其原始雏形。 在望神方面,《列子》、《庄子》对机体得神、失神的表现方面的记载可谓为《内经》望神之起源。 在面部分部方面,《内经》记载了两种不同的面部分部方法,其一为面部分部配全身脏腑,可追溯至《史记·仓公传》;其二为按五方五行位置划分面部部位,其理论依据是今文经五行说,显然产生的时间较晚。 在五色诊方面,《周礼·天官》首次明确提到望五色诊断疾病的方法。《内经》中五色诊包括五脏五色诊病法及五行类比诊病法,前者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内容相近,部分文字甚至完全相同,可见《内经》所记载的这一方法是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后者则首见于《灵枢·五色》及《素问·举痛论》,是以五行作为“类比中介”,把类似于自然界气候的病候与五脏中五行相应的脏腑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诊断的方法。 真脏色方面,《史记·仓公传》中即可见到真脏色理论之雏形,与《素问·五藏生成篇》内容相似,可见其有共同的学术渊源。 望官窍方面,《周礼·天官》首先提出望“九窍”诊病,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亦有载述。《内经》的内容虽然比马王堆汉墓帛书有所增加,但是并无理论上的创见,盖由于望官窍在《内经》尚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整体形态望诊方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其理论来源可追溯至《淮南子》。《淮南子》将五色、五方与人之五官、五脏、五体结合起来,概括五方五行与形体特点、体质类型秉性的关系,建立了划分不同体质类型最初的模型。二者均以五行为中心概括形体特点与体质类型秉性的关系。

论文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现代研究概况
  • 一 《内经》之前医学文献中诊法资料的研究现状
  • 二 《内经》之前及同时期非医学文献中诊法资料的研究
  • (一)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关诊法学说的医学资料研究
  • (二) 先秦及汉初诸子著作中有关诊法学说医学资料研究
  • 第二章 先秦汉初文献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第一节 先秦汉初非医学文献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一 甲骨文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二 十三经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三 其他诸子著作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第二节 汉初医学文献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一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一) 《史记·扁鹊传》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二) 《史记·仓公传》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二 马王堆医书、张家山医书中的诊法学说资料
  • 第三章 《内经》诊法学说整理
  • 第一节 望诊
  • 一 望神
  • 二 望色
  • 三 望形态
  • 四 望舌
  • 五 望络脉
  • 第二节 闻诊
  • 一 听音声
  • 二 闻气味
  • 第三节 问诊
  • 第四节 切、按诊
  • 一 脉诊
  • 二 尺肤诊
  • 三 虚里诊
  • 四 腹部触诊
  • 第五节 诊法基本原理
  • 第四章 《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及形成研究
  • 第一节 望诊的起源与形成
  • 第二节 脉诊的起源与形成
  • 一 诊脉部位
  • 二 脉象主病
  • 三 脉学理论
  • 第三节 闻、问、按等其他诊法的起源与形成
  • 一 闻诊
  • (一) 听音声
  • (二) 闻气味
  • 二 问诊
  • 三 按诊
  • (一) 尺肤诊
  • (二) 虚里诊
  • (三) 腹部触诊
  • 第四节 《内经》诊法原理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时辰诊法临床应用探讨[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09)
    • [2].论“会诊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音乐教育 2010(07)
    • [3].浅谈尤昭玲中医妇科特色望诊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12)
    • [4].瑶医摸腹部诊法与中医腹部切诊法之比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03)
    • [5].重温《内经》诊察疾病方法的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17)
    • [6].《外诊法》对《黄帝内经》理论的解读方法撷英[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6)
    • [7].“望小儿指纹诊法”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07)
    • [8].五联切诊法揭密健康[J]. 中华养生保健 2013(11)
    • [9].对中医古医籍所体现的诊法二元结构的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06)
    • [10].问诊法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16)
    • [11].再议“诊法常以平旦”[J]. 光明中医 2015(03)
    • [12].傣西医诊断学诊法的比较[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09)
    • [13].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六诊法”的实际应用[J]. 制造业自动化 2011(21)
    • [14].大鱼际望诊法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8)
    • [15].杨士瀛诊法思想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09)
    • [16].《外诊法》之鼻诊钩玄[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05)
    • [17].山根望诊法在儿科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05)
    • [18].眼部“三维望诊法”理论渊源及临证应用[J]. 陕西中医 2020(09)
    • [19].管窥藏医尿诊法[J]. 四川中医 2010(12)
    • [20].陈渭良望喉诊法临床应用经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2)
    • [21].浅谈试诊法[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07)
    • [22].关于中西医诊法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J]. 山西青年 2019(07)
    • [23].舌下络脉诊法与血瘀证相关疾病诊断的研究概况[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26)
    • [24].《黄帝内经》中“十度”诊法总则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01)
    • [25].论皮纹络脉诊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9)
    • [26].“五诊法”优化中考英语专项复习课[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04)
    • [27].浅谈中医特色诊法对人体健康风险的评估与分析[J]. 大众科技 2020(06)
    • [28].血络诊法及意义[J]. 中国针灸 2016(09)
    • [29].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03)
    • [30].手诊法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05)

    标签:;  ;  ;  ;  

    《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