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英译论文-柴婧

李白诗歌英译论文-柴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白诗歌英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歌翻译,风格再现,文体分析,翻译策略

李白诗歌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柴婧[1](2019)在《文体学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诗歌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就唐诗而论多推李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唐朝漫游之风盛行;穷其半生,李白遍历山川,寄情于山水,其诗歌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李诗之外译抑或外译研究历来广为关注;百余年来,李诗曾陆续翻译为英、日、法等语言,成为世界领略中华诗词文化的重要窗口。诗歌翻译素称难治:其一在于原诗风格之把握与再现;其二在于原诗意境之解读与还原。鉴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加之风格自身难以界说,如何准确甄别原诗之应有风格,以及如何在译入语中准确再现原诗风格,历来为译者重视,亦觉颇费周章。文体学使得风格的概念更加清晰,不仅仅用于分析文本特征,而且可以揭示这些特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效果。本文拟甄选李白部分诗作及其多种流行译本为研究素材,援引文体学相关学理及其分析方法,从音律、措辞、句法层次,首先对原诗之风格进行认真分析,以期为原诗风格之再现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尝试从文体学的研究视角,探寻如何从音律、措辞、句法等层次再现原诗之风格,探寻原诗风格再现之具体途径及其相应的翻译举措,旨在为中华诗歌之外译提供某种有益探索。研究表明,李白诗歌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探究和分析原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以下翻译方法:首先,在音律层面,确保译文与原诗的形式一致,即为,译文的韵律、符号等与原诗的韵律以及符号一致;其次,在句法层面,灵活运用句子类型和转换名词短语结构;最后,重点理解和翻译原诗中词汇的联想意义等,传达原诗词汇的意义和表现出原诗的意境。本文尝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提供些许具体的参考和建议,希望在李白诗歌英译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中国诗歌特点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在保留中国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3-21)

方文英[2](2019)在《李白诗歌道教意象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李白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道教意象鲲鹏、神仙与仙境、白发为研究对象,借助钱钟书的"化境"说,分析译诗中意象呈现的叁种方法,意象平行,意象引申以及意象替换,从而达到"得意忘言",即传递原文精神并符合译语习惯。(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6期)

马会娟,王越[3](2018)在《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西兰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工作的知名国际友人,一生翻译、出版中国诗歌译着十余部。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受中国政府外宣机关雇用的英语译者,艾黎的翻译活动有诸多独特之处。本文对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活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的选材特点、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论述了艾黎对李白诗歌的英译是赞助人、个人诗学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产物。通过研究艾黎的翻译实践活动,本文发现国家机构翻译具有以下特点:(1)从翻译选材来看,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译者并不是出于个人兴趣从事翻译工作,而是取决于国家机构赞助翻译的目的;(2)译介活动受国家和个人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痕迹明显,译作中的李白形象被一定程度改写,李白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成分被放大;(3)译者翻译时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译诗风格,译作突显了较强的个人色彩,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诗的意义,背离了原诗的旨趣和精神。(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柳湘[4](2018)在《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爱情意象隐喻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行》多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认知诗学范畴下的隐喻理论,以诗歌《长干行》为语料,以概念隐喻认知机制为切入点对《长干行》中表征爱情的意象隐喻进行系统分类及考察,深入对比分析了四大译本,归纳出翻译爱情意象隐喻的四大译策,及其对源语诗歌意境的再现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帆[5](2018)在《从浪漫主义美学视角下看李白诗歌的英译——以《将近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主义色彩在本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所选《将进酒》既是饮酒诗也是抒情诗,主要运用浪漫主义美学对诗文和译文进行分析。本文所译《将进酒》是在参考多种译文之后翻译的,希望在充分了解原文与原作者后引入相应的理论能对译文和赏析起到最大的帮助。本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情绪的改变是最难以捉摸的,而浪漫主义美学在对诗文进行分析后力求给原文一个完美的还原[1]。(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5期)

李璐[6](2017)在《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李白诗歌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图式是指系统地存储于人类大脑的关于过去知识及经验的总和,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相应的参照。文学也同样具有图式,文学图式是指诗歌中的意象在人们大脑中所形成的图式,是诗歌意境的来源。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对李白部分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分析,以便更好指导诗歌翻译,使译文和原文更贴切,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11期)

赵欣欣[7](2017)在《诗歌英译中语言转换的转喻解读——以许渊冲《李白诗选》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常规翻译技巧,翻译中的语言转换已成为翻译界和相关专业人士毋庸置疑的翻译法则,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动因学界讨论甚少。运用认知转喻理论,以《李白诗选》许渊冲英译本为例,分析语言转换这一常规翻译技巧中存在的矩阵域与次域、同一矩阵域中次域与次域之间的转喻机制,以期更好地阐释翻译中语言转换技巧背后的认知理据,促进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王越[8](2017)在《重塑“谪仙人”—路易·艾黎李白诗歌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易·艾黎(Rewi Alley)是知名国际友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来华后,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近六十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艾黎同白求恩、埃德加·斯诺、李约瑟等知名人士一起入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评选的"十大国际友人"。艾黎同时也是一位热情而多产的中国诗歌译者,其一生共出版中国诗歌译作十余部,翻译范围涵盖了中国古典诗歌与现当代诗歌。相较于大部分西方译者,艾黎对于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有着第一手的经验;相较于国内译者,艾黎又有着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优势,因此艾黎的翻译活动和作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个案,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诗歌英译、中国现当代翻译史的相关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对于艾黎翻译活动的研究寥寥,尚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本研究选取艾黎英译李白诗歌为切入点,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填补艾黎英译中国诗歌研究方面的空白,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副文本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框架,对艾黎英译李白诗歌进行了个案研究,力图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因素的视角解读艾黎的翻译活动。研究发现:1)意识形态因素统领了艾黎译作的主旨基调。艾黎早期翻译李白诗作收录于五十年代出版的《历代和平诗选》,所选作品皆为与战争和人民反抗相关的作品,内容上做了较大的删节与调整,并结合注释将李白诗歌与中国当代革命事业相关联;文革后出版专题译着《李白诗选200首》,对早期译作进行了重译,选材上有所丰富,内容上更加完整,但仍通过前言、脚注等副文本方式塑造李白现实主义诗人的形象,对传统的"谪仙人"形象进行反拨。2)赞助人因素贯穿了艾黎翻译活动的始终。艾黎1952年赴北京后享有中央为其专门设立的办公室,有专职的中文秘书负责其书稿与译稿的整理出版工作。艾黎的翻译活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切与鼓励,其译稿得到过杨宪益、朱光潜等中国外语界泰斗的审阅与校对。就李白诗歌翻译而言,艾黎翻译《李白诗选200首》的过程中受到中方专家毕朔望的大力协助,知名文化人士赵朴初为其作序并在《读书》杂志上发文举荐。3)诗学因素彰显了艾黎译作的个人特色。艾黎在其自传、译着前言和《翻译通讯》所发文章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诗学观念,即不求韵脚、重在传"神";实践中则以多断行的无韵现代诗体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有较强的个人印记,李白诗歌的翻译同样如此,但也因此受到一些专家和其他译者的批评。总体而言,通过翻译这一改写过程,艾黎颠覆并重构了李白"谪仙人"的传统形象。他译笔下的李白成为了一名现实主义诗人,其多断行的现代诗体译法使得李白诗呈现出不同过往译本的样貌。然而艾黎译作在西方的接受情况并不如人意:普通读者对其译作中传递的中国革命话语和现实关切感到陌生,学术界对其离经叛道的翻译方式不予认可。这对今天中国文学的外译与推介有一定启示。此外文章也对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进行了反思。赫曼斯认为勒氏本人的案例研究多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者的影响,而忽略了译者个人倾向的作用。本研究利用艾黎的个案,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译者个人倾向对翻译影响的论证。受其个人诗学观念和喜好的影响,艾黎译作展现了极强的个人风格印记。(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24)

沈宇[9](2017)在《目的论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的归化异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仅涉及不同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不同文化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用归化异化两大翻译策略来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认知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异化则保持原来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变,最大化地保持原文的文化特征,将读者引向作者。翻译也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以“目的”原则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原则的目的论,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本研究以目的论为指导,即以目的论的叁个基本法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为依据,采用个例分析、对比分析、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以选自李白十八首诗中的五十二句诗及其对应的两至叁种不同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英译本中的归化异化两大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李白诗歌英译中,译者从目的论视角是如何选择翻译策略的,以及译者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以便更完整地传达李白诗歌中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目的论视角下李白诗歌的英译。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李白诗歌英译中,不同的译者往往依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与之相一致的翻译策略,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减弱原文的陌生感,使源语文本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尽可能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则会选择归化策略;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尽可能保持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和源语的异质性,译者则会采用异化策略;第二,在李白诗歌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将两种翻译策略结合起来使用。此外,为了更好的在李白诗歌英译中传达原诗的文化内涵,保留源语中的文化特征,译者在使用翻译策略时,应该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本研究尝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提供些许具体的参考和建议,以促进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7-03-25)

王静[10](2016)在《许渊冲“叁美论”指导下李白诗歌的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诗歌以寓意深刻,用词凝炼,意境优美而着称。自18世纪以来,李白诗歌逐渐受到了国内外译界的关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许多海外华人和中国翻译家,学者也纷纷投身于李白诗歌的英译研究。纵观前人对李白诗歌的英译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化和误读误译方面,而从诗歌的翻译理论角度进行的研究却比较少见。翻译大家许渊冲提出的“叁美论”在诗歌翻译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李白诗歌英译不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诗美感,这也成为了评判李白诗歌众多译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在回顾中西方对于李白诗歌英译研究的基础上,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的“叁美论”为分析框架,对孙大雨的李白诗歌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许渊冲教授在中国诗歌翻译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结合自己的诗歌翻译实践,他提出了诗歌翻译的“叁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本文从“叁美论”的多角度,多层面出发,系统地总结了“叁美论”在孙大雨的李白诗歌英译本中的运用。意美上,重点研究李白诗歌中的常用意象,颜色词和几种典型独特的修辞手法;音美上,重点研究节奏,韵律,迭词和拟声词在李白诗歌译文中的再现;形美上,重点研究李诗中所体现的中国汉字之形美,诗歌体裁和诗句对仗。通过本文给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叁美论”对于指导李白诗歌的翻译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概括总结了李白诗歌英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搜集了李白诗歌的英译本。第叁章是理论基础,阐述了许渊冲的“叁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内涵意义。第四章为“叁美论”下李白诗歌的英译研究,研究结合孙大雨的《英译唐诗选》中的李白诗歌英译本进行研究,试从意美,音美和形美叁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12-01)

李白诗歌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李白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道教意象鲲鹏、神仙与仙境、白发为研究对象,借助钱钟书的"化境"说,分析译诗中意象呈现的叁种方法,意象平行,意象引申以及意象替换,从而达到"得意忘言",即传递原文精神并符合译语习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白诗歌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1].柴婧.文体学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研究[D].中北大学.2019

[2].方文英.李白诗歌道教意象英译[J].青年文学家.2019

[3].马会娟,王越.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4].李柳湘.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爱情意象隐喻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行》多译本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5].张帆.从浪漫主义美学视角下看李白诗歌的英译——以《将近酒》为例[J].明日风尚.2018

[6].李璐.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李白诗歌英译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7

[7].赵欣欣.诗歌英译中语言转换的转喻解读——以许渊冲《李白诗选》英译本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王越.重塑“谪仙人”—路易·艾黎李白诗歌英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9].沈宇.目的论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的归化异化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7

[10].王静.许渊冲“叁美论”指导下李白诗歌的英译研究[D].东华大学.2016

标签:;  ;  ;  ;  

李白诗歌英译论文-柴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