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社会垂直流动研究

西汉社会垂直流动研究

论文摘要

西周立国,统治者以血缘为基础,建立了家族政治的新时代。文王、武王、周公、召公乃至成王等人,将家族的血缘组织模式扩展为国家的组织手段,确立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具有稳固隶属关系的等级制度。在这种近乎封闭的等级制度下,社会垂直流动现象少之又少。春秋末期开始,社会发生剧烈变动,封闭的等级制度遭到了猛烈冲击,在这种条件下,西周时期个人那种僵死固定的等级地位,可以通过努力得以改变,社会垂直流动现象增多。但春秋战国时代的流动的途径比较少且缺乏制度化,个人的垂直流动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秦朝速亡,西汉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统治时间较长,并对后来的封建统治产生重要影响的朝代。因此对于西汉各阶层社会垂直流动的考察有助于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垂直流动。西汉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垂直流动途径和现象。如汉初平民与皇室联姻,成为外戚贵族;一些王室贵族在政治事变中失败而招致失权灭族;布衣因军功而为将相;官僚因考课不合格、退休或违法后向下流动;豪强大族因国家政策的打击势力逐渐削弱;大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沉浮不定;士人通过选官制向官僚阶层流动;自耕农通过读书流向士人阶层,或在地主阶级剥削与自然灾害的作用下向雇农、流民或奴婢流动;奴婢在国家不定期颁布释放诏令后,获释向上流动为平民。西汉社会的垂直流动现象不仅较之西周大为增加,与东汉相比,数量也明显要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汉时期旧法已破,新法未立,儒学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其次,西汉王朝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家对小农采取了宽容保护的政策;再次,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主要来自社会下层,固有的尊卑贵贱观念不是太强;最后,对社会垂直流动有阻碍作用的世家大族还未形成。东汉以后,虽然在法律上社会流动并没有受到限制,但随着豪族势力的发展和等级观念的强化,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性远不如西汉时期。西汉时期社会垂直流动的普遍存在,不仅促进了西汉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如察举制度开创了制度化上升渠道的先河,成为科举制度的源头;汉武帝对大工商业阶层的打击使得这个阶层纷纷向官僚或地主转化,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独立工商业者阶层的缺失。虽然西汉时期社会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实际上社会垂直流动的水平并不高,不仅垂直流动人口的数量有限,而且流动的阶层跨度也不大,类似于帕累托的“精英流动”模型。但占人口少数的精英的这种循环流动,对维持西汉社会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及研究状况
  • (二) 社会垂直流动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一、社会垂直流动溯源
  • (一) 西周春秋前期
  • 1. 近乎封闭的等级制度
  • 2. 数量极少的个别流动
  • (二) 春秋末期至战国
  • 1. 垂直流动开始增多
  • 2. 垂直流动增多的社会背景
  • 二、西汉皇室贵族的垂直流动
  • (一) 同姓王退出政治舞台
  • 1. 同姓王叛乱招致失权灭族
  • 2. 法律和政策打击下同姓王侯的消减
  • (二) 太子地位不稳定
  • 1. 巫蛊之祸
  • 2. 燕、盖谋反
  • (三) 外戚的沉浮
  • 1. 西汉皇后多出微贱
  • 2. 外戚流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
  • 3. 短暂显赫之后的迅速消亡
  • 三、西汉官僚的垂直流动
  • (一) 异姓诸侯王的短命及功臣侯的衰落
  • 1. 异姓诸侯王的短命
  • 2. 功臣侯的衰落
  • (二) 考课、退休与违法导致官吏的迁降
  • 1. 考课
  • 2. 退休
  • 3. 违法
  • 四、西汉豪强大族的垂直流动
  • (一) 豪强大族的来源
  • 1. 六国旧贵族
  • 2. 豪杰游侠
  • 3. 地方强宗大姓
  • (二) 西汉政府的打击政策与豪强势力的削弱
  • 1. 强行迁徙,弱化宗族势力
  • 2. 重用酷吏,打击、诛除豪强
  • 3.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 五、西汉大工商业者的垂直流动
  • (一) 高祖至武帝时期工商业者地位逐渐上升
  • (二) 汉武帝的双重措施与工商业者的走向
  • 1. 任大商人为官
  • 2. 对游离于封建政权之外的商人展开打击
  • 3. 武帝以后工商业者、官僚、地主三位一体的形成
  • 六、西汉士人的垂直流动
  • (一)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西汉士人阶层的形成
  • 1. 官学的发展
  • 2. 私学的繁盛
  • (二) 士人通过选官制度向官僚阶层流动
  • 1. 西汉的选官制度
  • 2. 选官制度是否真正促进了社会垂直流动
  • 七、西汉自耕农的垂直流动
  • (一) 影响自耕农上行流动的因素及上行流动后的走向
  • 1. 影响自耕农上行流动的因素
  • 2. 上行流动后的走向
  • (二) 影响自耕农下行流动的因素及下行流动后的流向
  • 1. 影响自耕农下行流动的因素
  • 2. 下行流动后的流向
  • 八、西汉奴婢的垂直流动
  • (一) 西汉奴婢阶层概况
  • 1. 奴婢阶层人数众多
  • 2. 大奴——奴婢中的特例
  • (二) 奴婢的上行流动
  • 1. 影响奴婢上行流动的因素
  • 2. 奴婢上行流动的途径
  • 九、西汉与东汉社会垂直流动的比较
  • (一) 功臣出身不同
  • 1. 东汉功臣多近儒
  • 2. 东汉功臣多出豪族
  • (二) 婚姻的等级制度有别
  • 1. 东汉后妃多出贵族
  • 2. 世家大族实行等级内婚
  • (三) 奴婢政策不同
  • 1. 东汉初期作为斗争策略而颁发的赦奴令
  • 2. 东汉稳固后放任自流的奴婢政策
  • (四) 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异
  • 1. “经学世家”的出现
  • 2. 豪族左右乡党评议
  • 3. 东汉后期卖官鬻爵
  • 十、西汉社会垂直流动的影响
  • (一) 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 1. 垂直流动有利于西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2. 调动了各阶层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发展
  • (二) 对后世的影响
  • 1. 开了制度化向上流动的先河
  • 2. 封建社会独立工商业阶层的缺失
  • 3. 官本位思想的盛行
  • 十一、结语
  • (一) 西汉社会垂直流动总体水平较低
  • 1.流动普遍存在于各阶层之中,但数量不大
  • 2.流动多发生在相邻阶层中,跨度不大
  • (二) 精英流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J]. 地理科学 2020(10)
    • [2].西汉官僚阶层社会垂直流动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 [3].晚清直隶农村社会垂直流动研析[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 [4].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垂直流动[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4)
    • [5].来信[J]. 南方人物周刊 2010(05)
    • [6].教育是否有助于社会垂直流动?[J]. 浙江学刊 2018(06)
    • [7].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垂直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1)
    • [8].让“包容”成为国人的一种价值取向[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02)
    • [9].美、德、日三国大学教师流动制度的比较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03)
    • [10].我国“命中类无设防型”项群优秀人才流动性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 2010(03)
    • [11].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J]. 中国市场 2015(05)
    • [12].论汉代私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J]. 东南文化 2008(06)
    • [13].一个村庄集体患“肾结石”的叙事[J]. 中国乡村发现 2016(01)
    • [14].凝固与流动:清至民国西藏城市社会流动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5].论研究和建设通道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作为“平等与效率”视野下的人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J]. 党政干部学刊 2016(02)
    • [16].聚焦[J]. 建筑与文化 2014(09)
    • [17].移动房屋摩天大楼:垂直流动的梦想[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17)
    • [18].教育公平概念的两种范式及其评述[J]. 考试周刊 2015(96)
    • [19].我国优秀艺术体操人才流动特征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 2013(03)
    • [20].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特征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03)
    • [21].RTM用ES-Fabric增强织物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6(04)
    • [22].计算气井井底压力的新方法[J]. 辽宁化工 2014(02)
    • [23].水平与垂直流动对微电铸镀层均匀性的影响[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1(06)
    • [24].社会冲突理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冲突的化解[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7)
    • [25].梦想“造”进现实——“创客”进行时[J]. 人力资源 2015(09)
    • [26].我国优秀田径人才流动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01)
    • [27].职业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6(06)
    • [28].海南黎族社会流动状况的初步考察[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9].谨防乡村治理中“去乡土化”的面向[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1(02)
    • [30].我国排球优秀人才流动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3(05)

    标签:;  ;  ;  

    西汉社会垂直流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