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高中教育犹如一座桥梁,下接初等教育,上连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关键部分。在“两基”目标基本实现之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与此相应,高中教育的公正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着“重点普通高中建设”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分三部分展开具体的研究:第一部分,对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揭示重点普通高中建设问题的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国际比较,寻找研究重点普通高中建设问题的国际视角。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三段式学校系统的中间阶段已经呈现出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并存的格局,但尚未有重点高中的设置。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设立重点普通高中,因其时百废待兴,教育要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教育决策偏重教育效率的提高。文革时期,重点普通高中一度被取消。新时期,重点普通高中得到了恢复和快速发展。近几年,重点高中建设采取了示范性高中建设和优质高中建设的新形式。当前,由于“两基”目标已经实现,普及高中教育被摆上议事日程,教育公正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才开始反思与重点普通高中建设有关的种种问题。通过对重点普通高中教育格局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在满足普通高中阶段的选择性教育需求上,在资源的提供和满足需求的方式、手段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表明重点普通高中的存在,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教育普及程度相关。第二部分,针对与我国重点普通高中建设有关的三种制度、教育资源配置涉及到的三对关系和教育决策中的两重矛盾进行伦理的考量。制度公正是社会正义的前提与基础。重点普通高中的“入学制度”、“收费制度”和“择校制度”,尽管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程序公正,但是,由于这些制度采用了分数、金钱、身份等标准将大部分受教育者排除在重点中学之外,它们无法满足实质公正的要求。重点普通高中本身是教育资源在相关教育观点指导下进行配置的结果,这些观点主要涉及到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关系、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关系,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关系的不同理解。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有政府计划和市场调节两种方式,在我国,政府计划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政府计划只有在充分考虑了如何解决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矛盾以及教育公平与效率优先的矛盾之后,才有可能实现较大程度的教育公正。第三部分,提出关于调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格局的政策建议。即贯彻公正原则、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树立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