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构建与发展研究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构建与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56个民族,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对该项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如云南和贵州等省份。因此本次研究预期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借鉴西南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的经验,扬长避短,进而将民俗旅游研究与开发的对象拓展到东北地区,开辟民俗旅游研究对象的新领域;二是仅以民俗为对象和基准,进行一系列具有实践性的专项研究: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功能分区、旅游产品开发,以及省际旅游联动发展、构建民俗旅游圈。本次选题所确定的研究区域——“大东北”,按现行的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和通辽、赤峰二市,是一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目前对该区域的旅游研究,已出版的专业论文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冰雪旅游和工业旅游两课题上。而本次研究则是要针对该区域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专项研究,探讨整个东北地区民俗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问题。选题研究所完成的主要工作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分析和论证为主的工作:首先对民俗学及民俗旅游等基础理论研究现状、民俗旅游开发理论研究现状和旅游圈理论及实践区域进行了研究现状综述;其后从外部竞争压力和自身发展要求两个角度,对构建整个东北地区尺度的民俗旅游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论证;最后从民俗旅游资源赋存、旅游硬件环境和旅游合作进程三个角度分析构建旅游圈的可能性。其中的民俗旅游资源赋存,从基于国家标准和基于东北地区渔猎、游牧、农业和都市四大文化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专项分析两个层次进行。另一部分是以规划和设计为主的工作:在对旅游圈进行由内到外三层次——圈内、国内和国际的旅游形象现状和本底民俗文化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形象设计的程序,提炼出民俗旅游的总体形象定位,其后对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设计与发展规划;在对地形和民俗文化综合分析之后,提出由11个旅游功能区构成4个旅游发展区,进而支撑起大东北民俗旅游圈的三层次空间布局结构;在旅游发展区这一层次,以相同的模式,分别研究了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和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的构建与发展问题,按照表述各发展区空间范围、陈述内部结构、确立发展战略和宏观功能定位,再对民俗旅游资源从分布、结构和优势等角度分别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制订与资源相适应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并对各策略中具体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进行举例说明。最后规划了大东北民俗旅游圈的保障体系,主要集中在三点: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问题、旅游交通体系的整合问题,以及旅游人力资源整合与提升问题。本文创新之处有三:第一是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往民俗旅游的单点开发模式,从研究最初就在较大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这一宏观尺度上,研究大民俗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问题。第二是研究对象上,由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的民俗旅游开发扩展到广大汉族地区,由集中于少数民族游艺、节庆民俗的开发拓展到广大平民百姓民俗文化的更广范围、更多类型民俗事象的旅游开发。第三具体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上,尝试引入了诸多开发模式,以新的视角去进行民俗旅游产品创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原由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3.1 民俗学及民俗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1.3.2 民俗旅游开发理论研究综述
  • 1.3.3 旅游圈理论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构建大东北民俗旅游圈的必要性分析
  • 2.1 外部竞争的压力分析
  • 2.2 自身发展的要求分析
  • 2.2.1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 2.2.2 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建设中发展旅游产业必要性分析
  • 2.2.3 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以民俗旅游为突破口的必要性分析
  • 2.2.4 东北地区发展民俗旅游顺应"大旅游"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 第3章 构建大东北民俗旅游圈的可能性分析
  • 3.1.基于国标的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3.1.1 民俗旅游资源统计
  • 3.1.2 大东北旅游圈民俗旅游资源结构评价
  • 3.1.3 资源区域整合可能性分析
  • 3.2 东北地区四大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专项分析
  • 3.2.1 渔猎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3.2.2 游牧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3.2.3 农业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3.2.4 都市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3.3 东北地区旅游硬件环境分析
  • 3.3.1 交通基础现状分析
  • 3.3.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4 旅游合作历程与现状分析
  • 3.4.1 摸索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 3.4.2 推进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 3.4.3 一体化进程阶段:21世纪
  • 第4章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总体形象设计
  • 4.1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民俗旅游形象现状分析
  • 4.1.1 旅游圈内旅游形象认知现状分析
  • 4.1.2 国内旅游形象认知现状分析
  • 4.1.3 国际旅游形象认知现状分析
  • 4.2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总体旅游形象设计
  • 4.2.1 本底文化要素分析
  • 4.2.2 总体旅游形象设计
  • 4.3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品牌形象规划
  • 4.3.1 理念形象识别系统规划设计
  • 4.3.2 行为形象识别系统规划设计
  • 4.3.3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划设计
  • 第5章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总体布局研究
  • 5.1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空间结构布局的原则
  • 5.2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三层次空间结构构建
  • 5.2.1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的构建
  • 5.2.2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的构建
  • 5.2.3 农耕文化旅游发展区的构建
  • 5.2.4 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的构建
  • 5.3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三层次结构关系分析
  • 5.4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微观层次结构需要说明的问题
  • 5.4.1 呼伦贝尔盟内两大文化发展区交汇问题
  • 5.4.2 呼伦贝尔盟内鄂温克族民俗类型问题
  • 第6章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构建与发展研究
  • 6.1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空间范围
  • 6.2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内部结构
  • 6.3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发展战略
  • 6.3.1 凸显主题形象
  • 6.3.2 分季节市场开拓
  • 6.3.3 强调差异
  • 6.4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功能定位
  • 6.4.1 森林狩猎文化展示
  • 6.4.2 游猎与驯鹿文化展示
  • 6.4.3 传统竞技民俗展示
  • 6.4.4 河流渔猎文化展示
  • 6.5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6.5.1 主体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 6.5.2 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分析
  • 6.5.3 民俗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 6.5.4 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 6.6 渔猎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6.6.1 原生开发
  • 6.6.2 体验开发
  • 6.6.3 差异开发
  • 第7章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构建与发展研究
  • 7.1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空间范围
  • 7.2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内部结构
  • 7.3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发展战略
  • 7.3.1 扩展旅游产品层次
  • 7.3.2 与草原环境相协调
  • 7.3.3 强调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
  • 7.4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功能定位
  • 7.4.1 游牧文化体验
  • 7.4.2 蒙古族文化展示
  • 7.4.3 鄂温克族游牧文化展示
  • 7.5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7.5.1 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分析
  • 7.5.2 民俗旅游资源结构对比分析
  • 7.5.3 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 7.6 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7.6.1 重点开发
  • 7.6.2 专项开发
  • 7.6.3 优势开发
  • 第8章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构建与发展研究
  • 8.1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空间范围
  • 8.2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内部结构
  • 8.3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发展战略
  • 8.3.1 动静结合
  • 8.3.2 古今有别
  • 8.3.3 内外结合
  • 8.4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功能定位
  • 8.4.1 朝鲜族民俗文化展示
  • 8.4.2 满族民俗文化系统展示
  • 8.4.3 东北物产民俗展示
  • 8.5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8.5.1 民俗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 8.5.2 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分析
  • 8.5.3 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 8.6 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8.6.1 环线开发
  • 8.6.2 主题开发
  • 8.6.3 整合开发
  • 第9章 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构建与发展研究
  • 9.1 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空间范围
  • 9.2 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内部结构
  • 9.2.1 发展背景
  • 9.2.2 发展思路
  • 9.3 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发展战略
  • 9.3.1 突出城市个性
  • 9.3.2 不断完善旅游功能
  • 9.3.3 改善配套基础设施
  • 9.3.4 加强城市间旅游沟通与协作
  • 9.4 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功能定位
  • 9.4.1 现代城市民俗自身旅游属性
  • 9.4.2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组织纽带
  • 9.4.3 大东北旅游圈主要的游客服务中心
  • 9.5 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区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 9.5.1 主体民俗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 9.5.2 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分析
  • 9.5.3 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 9.6 都市文化发展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9.6.1 "点—轴—带"开发
  • 9.6.2 特色开发
  • 9.6.3 联合开发
  • 第10章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 10.1 东北民俗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结合
  • 10.2 旅游交通体系整合、合理利用民用交通
  • 10.3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整体提升
  • 第11章 结论
  • 11.1 研究结论
  • 11.1.1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三层次的空间结构布局
  • 11.1.2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总体旅游形象设计
  • 11.1.3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内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11.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论大学文化的辐射作用及功能——以东北大学为例[J]. 沈阳干部学刊 2019(06)
    • [2].高等学校美育支援行动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大学为例[J]. 戏剧之家 2020(02)
    • [3].铭记黑土英魂 勿忘日寇罪恶——东北烈士纪念馆巡礼[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12)
    • [4].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研究[J]. 中国商论 2020(02)
    • [5].《地域与使命: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流亡》出版[J]. 抗日战争研究 2019(04)
    • [6].东北沦陷时期抗战视觉宣传特征及影响研究[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05)
    • [7].东北虎[J]. 兽类学报 2020(01)
    • [8].低温环境对东北林蛙心率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05)
    • [9].魏海军 东北制药保障供应[J]. 英才 2020(Z1)
    • [10].东北经济与东北水泥[J]. 中国水泥 2020(05)
    • [11].东北大花布发展进程的研究与分析[J]. 文化学刊 2020(05)
    • [12].文化旅游视角下的东北大花布艺术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04)
    • [13].对东北国企改革文化层面的思考[J]. 林业科技情报 2020(02)
    • [14].圈养东北虎尾部采血训练[J]. 当代畜牧 2020(04)
    • [15].中国东北角脱贫纪实[J]. 老区建设 2020(11)
    • [16].20世纪初中国东北犹太社区的划分与移民活动[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6)
    • [17].抗战结束后东北工业资产为何未能归属中国[J]. 文史杂志 2020(04)
    • [18].《东北虎》[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07)
    • [19].东北詈骂语探究[J]. 文学教育(上) 2020(08)
    • [20].东北农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崛起[J]. 农机市场 2020(09)
    • [21].“东北—历史—故事”:《刀兵过》阅读札记[J]. 当代作家评论 2019(01)
    • [22].东北日记[J]. 爱尚美术 2018(06)
    • [23].丛海亮作品[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09)
    • [24].《临袁武 东北老大爷(局部)》水墨画[J]. 大众文艺 2019(12)
    • [25].《点燃改革开放之火——1978年邓小平东北之行》[J]. 美术研究 2019(05)
    • [26].东北民居·印象[J]. 文艺研究 2019(11)
    • [27].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11)
    • [28].作为历史中心的东北欧亚:理解东北兴衰的一种视角[J]. 开放时代 2019(06)
    • [29].东北的雨[J]. 人民司法(天平) 2017(24)
    • [30].东北大炕[J].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8(02)

    标签:;  ;  ;  ;  

    大东北民俗旅游圈构建与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