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葡萄糖苷酶论文-汪飞,吴敬,陈晟

固定化葡萄糖苷酶论文-汪飞,吴敬,陈晟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化葡萄糖苷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β-葡萄糖苷酶,毕赤酵母,发酵优化,固定化

固定化葡萄糖苷酶论文文献综述

汪飞,吴敬,陈晟[1](2019)在《重组毕赤酵母生产β-葡萄糖苷酶发酵条件优化及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在重组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对重组菌P. pastoris KM71/pPIC9K-bgl1/pPICZ A-pdi进行3. 6 L罐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当诱导温度28℃,初始诱导菌体浓度50 g/L,诱导阶段甲醇体积分数1. 0%时,酶活力最高,能达到1 452 U/m L。同时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吸附交联法对β-葡萄糖苷酶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当壳聚糖质量浓度0. 03 g/m L,戊二醛质量浓度0. 008 g/m L,游离酶添加量400U/g(1 g壳聚糖微球加酶量为400 U),固定化吸附时间20 h时,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最高,达到65. 4%。以800 g/L葡萄糖为底物,优化的转化条件下连续转化6次,低聚龙胆糖产率仍达到15. 2%,显示出该固定化酶具有较好的持续利用性及较高的低聚龙胆糖生产能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连连,栾晓宁,窦德强[2](2018)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固定化酶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孔雀草不同组分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固定化酶筛选模型,进行孔雀草中活性组分的筛选研究。方法采用共价交联法固定α-葡萄糖苷酶,模拟其在体内小肠壁上的情况,建立固定化酶筛选模型。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然后用该筛选模型对孔雀草4种提取组分进行筛选。结果固定化酶的筛选模型更稳定,且可重复利用。孔雀草水煎液和上清液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强,醇沉组分次之,挥发油组分几乎无抑制作用。结论该筛选模型能很好地进行中药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11期)

燕杰善[3](2018)在《β-葡萄糖苷酶的化学修饰及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葡萄糖苷酶(EC3.2.1.21)又被称为β-D-葡萄糖苷水解酶,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生物质转化等各个领域,但是它在纤维素酶组分中的含量少、酶活低、稳定性差、不易回收、使用费用高等限制了β-葡萄糖苷酶的工业化应用。本文通过对β-葡萄糖苷酶进行化学修饰和固定化以改善其缺点。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mPEG-MAL)、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mPEG-SPA)、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ALD)、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酰肼(mPEG-HZ)为修饰剂对β-葡萄糖苷酶进行化学修饰。以纤维二糖为底物,考察了不同修饰剂投料比和分子量对修饰酶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对修饰酶进行表征,并且对修饰酶的最适反应条件、稳定性、动力学及等电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修饰剂与β-葡萄糖苷酶发生了共价结合反应,改变了酶的内部结构,修饰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反应pH值未发生改变,其中mPEG-ALD 5K的修饰效果最好;相对于天然酶,催化活性提高了33.1%;在60℃下保温16 h后,CB保留65.2%的初始酶活,CB-ALD5K保留72.1%的初始酶活;在pH=13.0下保存16 h后,CB保留4.5%的初始酶活,CB-ALD 5K保留58.0%的初始酶活;CB的Km和Kcat/Km分别为60.74 mg/L和2.23(mM*S)~(-1),CB-ALD 5K的Km和Kcat/Km分别为50.78 mg/L和3.09(mM*S)~(-1)。以mPEG-MAL、mPEG-SPA、mPEG-HZ为修饰剂对CB-ALD 5K进行化学修饰,考察了不同修饰剂对CB-ALD 5K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对修饰酶进行表征,并且对修饰酶的最适反应条件、稳定性、动力学及等电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修饰剂与CB-ALD 5K结合后改变了酶的内部结构,修饰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反应pH值未发生改变,其中mPEG-ALD-HZ 5K的修饰效果最好;相对于天然酶,催化活性提高了2.7%;在60℃下保温16 h后,CB-ALD-HZ 5K保留74.3%的初始酶活;在pH=13.0下保存16 h后,CB-ALD-HZ 5K保留60.5%的初始酶活;CB-ALD-HZ 5K的Km和Kcat/Km分别为53.18 mg/L和2.92(mM*S)~(-1)。以Eudragit L-100为载体对CB和CB-ALD 5K进行固定化,优化了固定化条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对固定化酶进行表征,并且对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稳定性、动力学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酶经过Eudragit L-100固定化后,改变了酶的内部结构,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未发生改变,最适反应pH值向碱性方向偏移了0.7个单位;在60℃下保温16 h后,E-CB保留66.1%的初始酶活,E-CB-ALD 5K保留79.0%的初始酶活;在pH=13.0下保存16 h后,E-CB保留7.2%的初始酶活,E-CB-ALD 5K保留63.2%的初始酶活;E-CB的Km和Kcat/Km分别为58.11 mg/L和2.39(mM*S)~(-1),E-CB-ALD 5K的Km和Kcat/Km分别为47.66 mg/L和3.36(mM*S)~(-1);E-CB和E-CB-ALD 5K重复使用5次后分别保留53.1%和70.2%的初始酶活。综上所述:β-葡萄糖苷酶经过mPEG-ALD 5K修饰后,再经Eudragit L-100固定化,提高了酶的催化活性、热稳定性、碱性稳定性,并且可以对固定化酶进行回收利用,大大节约了β-葡萄糖苷的使用成本,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5)

王诺[4](2017)在《β-葡萄糖苷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改造及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葡萄糖苷酶(beta-glucosidase)是一种纤维素酶,它可以在纤维素的代谢反应中起作用,将纤维二糖分解为更容易被利用的葡萄糖,它还可以将水果和茶叶中的香气前体物质进行酶解,从而起到增香的作用。β-葡萄糖苷酶在食品、日用化工、可再生资源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许多不足,例如酶成本不够低廉,在工业应用中,酶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业环境,稳定性不够好等,这些因素都会限制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因此,对β-葡萄糖苷酶进行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来源于Thermobifida fusca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了克隆,成功构建了mEsprit-Bglc-His质粒,并对其表达的β-葡萄糖苷酶进行了一些理化性质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 kDa,反应时最适温度是60℃,最适缓冲液pH是7.0,最适反应时间是30 min,对底物p-NPG的米氏常数Km为0.19 mmol/L。该酶的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以及储存稳定性都欠佳,因此,本研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的预测和分析,试图找到提高稳定性的办法。通过同源比对找到了它的保守区序列,选取4个不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对两个保守区之间的序列进行了二级和叁级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段序列的α-螺旋含量各不相同,脯氨酸数量和位置也各不相同,对这一段序列进行替换很有可能引入更高含量的α-螺旋和脯氨酸,进而提高稳定性。本研究对这两个保守区之间的序列构建土壤宏基因组区段库,将来源于T.fusca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这一小段序列,替换成来源于土壤中其他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序列,从而构建出许多新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尽管通过筛选,没有获得有应用价值的新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但本研究为高效开发利用微生物基因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进一步改善酶学性质,本研究还用癸二酸包覆的磁性纳米颗粒对其进行了固定化,同时对其进行了一些酶学性质的研究,并与游离的β-葡萄糖苷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反应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为40℃,与游离酶相比,最适温度降低,发生了偏移。固定后的酶,循环使用10次剩余活性仍然在60%以上,对底物p-NPG的米氏常数Km为0.28 mmol/L,与游离酶km值相比略增加了一点。本研究用癸二酸包覆的磁性纳米颗粒对其进行的固定化,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的一些方面的稳定性,包括温度、pH、有机溶剂、涡旋、超声以及储存稳定性等,这将大大提高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范围,使其更适合应用于工业。另外本研究还利用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重复分解天然底物稻壳粉和玉米芯粉,这对合理利用纤维素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16)

钱伟[5](2017)在《基于水相原位聚合技术的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化酶技术是现代生物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提高酶的稳定性也是其工业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酶通过固定化以后,可以明显地提高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性。随着生物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传统单一的酶固定化方法如吸附固定、包埋固定、共价结合固定和交联固定等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固定化酶技术的相关研究已经向着双重或者多重的复合固定化以及非传统的酶固定化方向发展。这些新型酶固定化方法给酶的固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酶固定化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备出更加符合实际生产应用需求的固定化酶体系。本文以杏仁β-葡萄糖苷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水相原位聚合技术平台,设计和制备了几种不同尺度、不同形态结构的新型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以提高酶的稳定性。首先分别对所制备的β-葡萄糖苷酶纳米凝胶、交联β-葡萄糖苷酶聚集体(CLEAs)凝胶和杏仁粉凝胶的形态结构进行一系列表征,然后进一步对其制备工艺条件、酶学性质以及催化性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讨论,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水相原位聚合技术两步反应制备了 β-葡萄糖苷酶纳米凝胶,通过对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β-葡萄糖苷酶纳米凝胶的酶活保留率可达81.4%。红外光谱、凝胶电泳、动态光散射、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等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β-葡萄糖苷酶纳米凝胶为单分子酶纳米凝胶,粒径主要分布在15nm~40nm之间,纳米凝胶层厚度约为3.5nm,而且保持了天然酶蛋白结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纳米凝胶的Km值为3.61mmol/L,Vmax值为2.52μmol/(min·mg),较天然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仅略有下降,但β-葡萄糖苷酶纳米凝胶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以及储存稳定性等方面较天然酶都有显着提高。(2)利用β-葡萄糖苷酶纳米凝胶作为催化剂,以葡萄糖和酪醇为底物,在非水相体系中逆水解反应直接糖基化合成红景天苷。对影响合成红景天苷的多种因素如反应体系的有机溶剂种类、含水量、加酶量、pH、温度和底物浓度等作了考察。实验得到最优条件为:以叔丁醇作为有机溶剂,反应体系含水量为5%,加酶量为4.0U/mL,反应体系pH值为6.0,反应温度为60℃,葡萄糖和酪醇的浓度分别为300mmol/L和900mmol/L。在此条件下,经过96h的反应,红景天苷的浓度为71.13mmol/L,收率达到23.7%。(3)采用叁相法从苦杏仁粗酶提取液中分离制备β-葡萄糖苷酶。分别研究了有机溶剂种类及浓度、硫酸铵饱和度、体系pH值和温度对叁相分离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叔丁醇作为最佳有机溶剂,粗提物与叔丁醇的体积比为1.0:1.5,硫酸铵饱和度为50%,体系最佳pH值为5.0,最佳温度为25℃。在此优化条件下,苦杏仁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倍数达到5.97,酶活回收率为85.7%。(4)以叁相法分离制备的杏仁β-葡萄糖苷酶为研究对象,把交联酶聚集体技术和水相原位聚合技术相结合制备了CLEAs凝胶。通过对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CLEAs凝胶的酶活保留率可达62.7%。形态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CLEAs凝胶的平均粒径约为50.390μm,聚合物壳层厚度在700nm左右。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CLEAs凝胶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有机溶剂耐受性相比于游离酶和CLEAs得到显着提高。在连续催化红景天苷的合成反应中,CLEAs凝胶仍能够保持较高的催化合成效率,其催化效果要远远好于游离酶和CLEAs。(5)以天然杏仁粗粉作为β-葡萄糖苷酶载体,基于水相原位聚合技术成功制备了杏仁粉凝胶,其催化活性为天然杏仁粉的78.8%。通过形态结构表征分析可知,所制备的杏仁粉凝胶的平均粒径约为45.437μm,表面聚合物壳层厚度仅有460nm。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具有聚合物壳层的杏仁粉凝胶在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以及重复操作稳定性等方面相比于天然杏仁粉都得到了显着提高。在连续进行5个批次反应合成红景天苷时,红景天苷的平均收率可达16.1%,而其平均催化合成能力为3.63g/(L·U),与天然杏仁粉相比杏仁粉凝胶表现出绝对的生产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8)

王冰冰[6](2017)在《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设计与合成稀有人参皂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来源于 Thermotoga Naphthophila RUK-10 的一种β-葡萄糖苷酶(Tnap0602)能够高效转化人参皂苷Rb1生成稀有人参皂苷Rd,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将β-葡萄糖苷酶与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融合表达的方法,研究所得杂合酶的固定化方式,为本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奠定基础。本论文构建了能够表达融合蛋白0602-CBM2和0602-CBM3的两种工程菌,并对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将纯化后的蛋白分别与微晶纤维素、再生无定形纤维素和滤纸浆进行吸附结合反应,从而实现了β-葡萄糖苷酶的初步固定化,并进行了人参皂苷转化实验。结果表明,重组酶0602-CBM2的微晶纤维素最大结合量为2mg/ml,而0602-CBM3与微晶纤维素,再生无定形纤维素和滤纸浆没有结合。固定化酶0602-CBM2重复使用叁次后,其酶活降低了50%,上述结果表明固定化设计的β-葡萄糖苷酶在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人参皂苷提取过程中加入所述杂合酶,HPLC检测图谱显示,相较不加酶的提取物在35分钟处明显多出一个产物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周荧,魏建林,罗胜保,张欣,彭毛[7](2016)在《响应曲面法优化介孔分子筛固定化 β- 葡萄糖苷酶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首次采用介孔分子筛为载体,运用不同的固定化载体和方法对β-葡萄糖苷酶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介孔分子筛的空间结构和固定化方法对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与SBA-15-1000固定化酶相比,MCM-41对β-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效果更好;吸附-交联法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效果优于直接吸附法,说明分子筛的孔道结构不同,其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效率也存在差异。基于单因素实验的分析结果,运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介孔分子筛MCM-41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工艺,获得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戊二醛浓度0.63%,酶液浓度41.82μg/m L,交联时间2.55 h,相应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活力回收率的实验值高达133.72%,比优化之前的活力回收率(91.74%)提高了45.76%。(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6年03期)

张烜,马勇,刘严华,崔正刚,王峰[8](2016)在《凹凸棒土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催化葡萄糖合成辛基糖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吸附-交联的方法获得凹凸棒土固定的β-葡萄糖苷酶,酶的固载量为147 mg/g,表观酶活为87.5 U/g。固定后,酶在加入叔丁醇混合溶剂中催化合成辛基葡萄糖苷的催化效率显着提高,葡萄糖转化率提高80.6%。在反应温度为50℃,p H为6.5,葡萄糖浓度为0.05 mol/L,V(辛醇)∶V(叔丁醇)∶V(水)=8∶1∶1的反应条件下,葡萄糖转化率可达到20.4%,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从自由酶催化反应的120 h缩短至72 h。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葡萄糖对酶催化反应具有底物抑制作用,通过固定化可提高酶耐受底物抑制的最大葡萄糖浓度,增加最大反应速率。固定酶在重复使用3次后酶活下降70%。(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马慧玲,李笑梅[9](2016)在《响应曲面法优化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作为研究对像,采用交联-包埋的试验方法,以酶活力回收率作为评价的指标,选取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壳聚糖为载体,对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效果最好.再进行固定化条件单因素响应曲面试验,得到的最优条件为,海藻酸钠-壳聚糖的混合载体中海藻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91%、壳聚糖-醋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94%,温度为40.20℃,交联时间为0.98 h.此时酶活力为112 400 IU/m L,酶活力回收率为66.18%.经过叁次回收试验,酶活力回收率分别为65.61%、64.48%、64.16%.(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卓群[10](2016)在《耐热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制备了耐热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可达0.745 k,以经戊二醛交联的DEAE纤维素作为载体固定化耐热β-葡萄糖苷酶,并优化固定化条件,结果显示戊二醛浓度为4%,加酶量为0.5 mL时,固定化效果最好,经测定,固定化酶的酶活回收率可达到84.6%,且载体材料耐高温。本研究实现了经济、安全、高效的耐热β-葡萄糖苷酶制备方法,以及耐热β-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条件优化,为探索适合商业化生产京尼平的制备技术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6年09期)

固定化葡萄糖苷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固定化酶筛选模型,进行孔雀草中活性组分的筛选研究。方法采用共价交联法固定α-葡萄糖苷酶,模拟其在体内小肠壁上的情况,建立固定化酶筛选模型。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然后用该筛选模型对孔雀草4种提取组分进行筛选。结果固定化酶的筛选模型更稳定,且可重复利用。孔雀草水煎液和上清液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强,醇沉组分次之,挥发油组分几乎无抑制作用。结论该筛选模型能很好地进行中药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化葡萄糖苷酶论文参考文献

[1].汪飞,吴敬,陈晟.重组毕赤酵母生产β-葡萄糖苷酶发酵条件优化及固定化研究[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9

[2].朱连连,栾晓宁,窦德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固定化酶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孔雀草不同组分的筛选[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

[3].燕杰善.β-葡萄糖苷酶的化学修饰及固定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4].王诺.β-葡萄糖苷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改造及固定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5].钱伟.基于水相原位聚合技术的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及其性能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7

[6].王冰冰.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设计与合成稀有人参皂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周荧,魏建林,罗胜保,张欣,彭毛.响应曲面法优化介孔分子筛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工艺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6

[8].张烜,马勇,刘严华,崔正刚,王峰.凹凸棒土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催化葡萄糖合成辛基糖苷[J].现代化工.2016

[9].马慧玲,李笑梅.响应曲面法优化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刘卓群.耐热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研究[J].现代食品.2016

标签:;  ;  ;  ;  

固定化葡萄糖苷酶论文-汪飞,吴敬,陈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