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

江苏省徐州市建平中学王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问题提出的背景:随着高中教育规模的扩大,大量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普遍认为数学难学,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较好,但步入高中后数学成绩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数学未能很好衔接。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进入高中后,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高中学生往往沿用初中一套学习方法,不善于抓住学习中自学、阅读、复习、小结等必要环节,对高中学习内容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初级中学,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不能适应高中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也抱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越来越差,一年不如一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研究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制定纠正方案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在严峻的生源现况下,寻求适应现实情况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农村高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循环大课堂”简介

“35+10”是兖州一中对常规课堂45分钟时间的分配,其含义是: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前35分钟要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预习加课下自主、合作预习的成果,而后10分钟则是预习,预习的内容则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它把课上、课下总体考虑对接,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形式,所以叫“循环大课堂”。我校在借鉴此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的情况正在探索和试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

课前预习课堂互动

.

三、在“循环大课堂”的试行中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和具体方法

(一)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堂上没有条件和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我校目前正在学习和实施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按照学校制定的导学案的模式编制好导学案,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重点系统化,难点引领化。这样的导学案编制与以前的教学案相比,知识方面的变化不大,但是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往的教学案开始是课标点击,然后是基础知识过关,主要是把教材上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完成,然后是一些练习题。这些学案只注重了课堂上的学习,忽视了课前预习,学生拿到学案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而导学案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真正起到“导学”的目的,导学案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有导学过程(把新知识问题化、层次化、系统化之后做成填空题)——课前预习,完成,有当堂检测——课堂练习,有巩固提高—课后反馈,这样的导学案结构完整,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注意学习重点、提醒难点破解策略等。学生根据指导利用课本资源、查阅资料、兵帮兵、小组合作等各种学习方法进行预习,课上没有完成课下继续进行,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了学习、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学案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还有课堂结构的改变,如果仅仅是改变学案结构,课堂不变,那一切还是个零。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同时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注意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或出现“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当配角,后进生当观众”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与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课间分好任务的小组在黑板上展示各小组的任务,课堂上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来详细讲解,同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其他小组对他的讲解提出质疑。并且,为了刺激其他小组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我还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比如,制定小组评比活动,每周都评出优秀小组。给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分,提出的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组给特加分。这样做确实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最优解决方案的习惯。所以教师在上课时经常出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题多解的题目。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从我们苏教版的教科书上课后习题和复习题部分设置的三个层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我们也能够看出来,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重视。“探究拓展”栏目主要着眼于鼓励学生探究、创新。既然教材有意识的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那就需要我们教师认清课改的基本方向,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概念,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是靠多做几道难题、多做几份练习就能解决的,但是让学生学会去主动探究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苏教版选修1-1),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的预习成果时,只是把导学案上的知识点部分读了一遍,当我要求他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六个概念作具体解释时,他吱吱呜呜说不上来,很显然他课前并没有深入的预习,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给他铺了个台阶,给他出了一个导学案上没有的题:若p:x>1,q:x>2,则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我给了他2分钟的准备时间,结果时间没到,他就说出了正确答案。接着,我又给他2分钟的时间让他先画数轴然后再从集合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充分不必要条件”(这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他很快就给出正确的解释。我看状态不错,又追问一题:若集合A集合B,则A是B的什么条件。

他的答案依然正确。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教师做好铺垫设计好台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他自然就会理解记忆,而且记得较牢固。

2、在例题、习题的引申拓展中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如在复习《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时,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先从头到尾把知识点梳理一遍,而是直接从我预先制定的导学案(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中选择了这样一题:“已知函数处处有极大值,求C的值”为载体,求得C=2后,让学生去探究其单调性、极值与最值,通过这种变式教学,自然而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复习的三个知识点,既完成了知识的归纳与梳理,又训练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应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接下来,我又以导学案中的一道例题:“已知函数,(1)求的单调区间,(2)求的极值。”为载体进行变式拓展练习,拓展变形:“你能根据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画出和的图象吗?”,这一变形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和的图象之间关系,而且能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补充变形:“若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此变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用导数求函数最值的一般步骤。延伸变形:“已知函数在(1,2)上为减函数,在(2,)上为增函数,求实数a的值”此变形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含参数的函数在某区间是增(减)函数,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常用方法:(1)导数法:在此区间上9恒成立,(2)分离参数法。

像这样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精巧设置问题,放手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作图,猜想、归纳、验证等方法去探究问题,从而在问题的探究中获得新知,体会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

总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持续地、稳定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

(2)顾日新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探究拓展”栏目教学现状的调查及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8上半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罗强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对策(续)【J】中学数学月刊,2007,12

标签:;  ;  ;  

浅谈“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