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是将当下中国现代性与世俗生命最紧密、最广泛联系的文学思潮。在“乡下人进城”小说中,进城的乡下人和城里人并非服膺于同质的现代性概念。在物质生活层面的进取与奋斗过程中,衣食住行蕴涵了进城的乡下人个体生存与政治制度、道德、文化的不谐与冲突。乡下人为城市化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而希望,在巨大的生存境遇的差异中,他们也在不断反抗自我的绝望。在城乡众生主体意识上,“姆庇之家”作为乡下日常生活方式的精神情感的核心,制约着乡下与城市的差异经验,对姆庇之家的皈依与背叛彰显着乡下人意识深处与城市的差异。在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凝视”中,彼此看/被看的差异与错位是城乡主体意识的差异,是城里人对乡下人隐在的他者化的伦理价值判断。在文学史的维度上,城乡差异想象又获得了历史的多质性。国家、民族、阶级、个人等等在城乡空间和时间的征逐,赋予不同历史语境中城乡差异不同的质素。从阶级话语的修正与战争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征服,城乡差异在诸般话语权的争夺中或隐或现、暧昧不清。城乡日常生活差异从被遮盖、替代而至交融的想象,是文学回到人性本身的努力与深化。“乡下人进城”的日常叙述遵循着这样一种差异美学,以此传达这一特殊的底层人群的心音。构建“差异”的城/乡为差异美学提供了审美的基本框架;城、乡、人成为差异美学主要的审美对象;稳态的城乡意识形态是差异美学的批判意指;城乡中底层、乡土的审美蕴藉构成了差异美学的主要审美情感指涉;城乡框架中乡/城的生命个体的精神脉络、欢欣悲苦成为差异美学直指生命本体的人文关怀。透视不同历史语境中政治、文化、道德、个体身份等等围绕着差异本身的博弈,使得差异美学又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话语空间中获得了更为深厚的审美情感与批判力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世纪文学中的“乡下人进城”现象[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京派与海派对“乡土”和“都市”的双向审视[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7)
- [3].底层生存困境及其空间隐喻——论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空间”书写[J].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