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参数,乳腺原位癌
原位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19)在《扩散磁共振定量参数在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乳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中肿瘤感兴趣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vity coefficient,ADC)值与DWI的直方图参数实现对乳腺原位癌和浸润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37例,其中乳腺原位癌患者37例,浸润性乳腺癌Ⅰ级患者31例,浸润性乳腺癌Ⅱ级患者40例,浸润性乳腺癌Ⅲ级患者29例。患者DWI图像经西门子MR后处理工作站和MATLAB软件分别获取患者肿瘤位置的ADC值及DWI的直方图参数。研究采用Mann-Whitney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判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以及浸润性乳腺癌不同分级之间的鉴别诊断。结果 ADC值在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敏感性为0.647,特异性为0.842,ADC在浸润性乳腺癌的不同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方图参数中强度最大值在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乳腺癌以及浸润性乳腺癌不同分级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强度最大值在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乳腺癌(P=0.037,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敏感性为0.671,特异性为0.868),浸润性乳腺癌Ⅰ级与浸润性乳腺癌Ⅱ级(P=0.024,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敏感性为0.725,特异性为0.684),浸润性乳腺癌Ⅱ级与浸润性乳腺癌Ⅲ级(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敏感性为0.700,特异性为0.862)中均有鉴别能力。结论 ADC值在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图像的直方图参数(最大强度值)在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乳腺癌,以及浸润性乳腺癌不同分级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08期)
吴朋,崔蕾,郭宏兵,王成瑶,崔书君[2](2019)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差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乳腺检查。在ADC图中寻找ADCMin和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_(Max)),计算ADCDR=ADC_(Max)-ADCMin,另外分析DCE-MRI特征。结果 DCIS-Mi的ADCMin低于DCIS(t=-3.284,P=0.003),ADCDR高于DCIS(t=16.541,P <0.001),DCIS-Mi早期强化率高于DCIS(Z=13.726,P <0.001)。ADCMin临界值为1.15×10-3mm2/s,ADCDR临界值为0.30×10-3mm2/s。DCI非肿块样强化,以局灶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表现为均匀强化;DCIS-Mi表现非肿块样强化,其以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结论 ADCMin、ADCDR和内部强化特点对DCIS和DCIS-Mi鉴别诊断最有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琳琳[3](2019)在《MRI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vity coefficient,ADC)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住院的236例乳房包块伴乳头溢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肿瘤组(n=144)和正常组(n=9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管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BC)相关危险因素,并检验潜在危险因素对MRI表观扩散系数诊断的影响程度,Pearson分析MRI表观扩散系数与弹性超声评分之间的相关性,ROC受试者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肿瘤组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和血清指标CA125、CA153、CEA浓度分别为(2.03±1.11)分、(17.60±4.13)U/mL、(28.22±5.31)U/mL、(2.91±1.25)ng/MI,正常组超声弹性评分和血清指标CA125、CA153、CEA浓度分别为(1.52±0.89)分、(15.79±3.67)U/mL、(26.03±6.01)U/mL、(2.52±0.78)ng/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患者ADC平均值(1.19±0.39)mm~2/s高于正常组患者(0.83±0.32)mm~2/s,ADC分散程度和分布区间也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Logistic回归显示弹性超声评分(P=0.012,OR=0.793)、ADC(P=0.000,OR=2.262)、CA125(P=0.003,OR=1.295)是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ADC值对MRI表观扩散系数诊断的影响程度最大;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超声弹性评分正相关(r=0.471,P=0.000);ROC曲线显示,弹性评分AUC=0.684,P=0.006,最佳临界值2.76分,敏感度68.2%,特异度78.3%;ADC值AUC=0.782,P=0.000,最佳临界值1.36 mm~2/s,敏感度78.3%,特异度73.0%;CA125值AUC=0.726,P=0.000,最佳临界值20.42 U/mL,敏感度65.3%,特异度72.1%。结论 MRI表观扩散系数对于早期检出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03期)
郭然,林江,杨烁慧,韩志宏,严序[4](2019)在《磁共振(MRI)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拉伸指数模型(SEM)评价裸鼠原位肝细胞癌(HCC)异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和拉伸指数模型(stretched exponential model,SEM)评估自然生长状态下裸鼠原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空间和时间异质性的价值。方法将25只原位HCC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和E组,每组5只,分别于原位种植瘤生长至第21、28、35、42和49天进行1.5T MRI扫描,获得DKI和SEM以下各参数: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扩散异质性指数α和扩散分布指数(distribu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DC)。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组间肿瘤DKI和SEM各参数的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DKI和SEM各参数与组织病理学上坏死分数(necrotic fraction,N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肿瘤细胞增殖指标Ki-67指数、HE染色肿瘤最大径切面直方图异质性指标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峰度以及肿瘤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肿瘤MK、MD、α和DDC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5)。D组肿瘤MK值明显高于A、B和E组(P均<0.05),α值明显低于A、B和E组(P均<0.05)。D组肿瘤MD和DDC值显着高于B组(P均<0.05),E组显着高于B、C组(P均<0.05)。5组肿瘤的MK值与SD和峰度值高度正相关(r=0.603和0.604,P均<0.05),α值与SD和峰度值高度负相关(r=-0.627和-0.620,P均<0.05)。从第21天至第42天肿瘤MK值与NF(r=0.587,P=0.006)、MVD(r=0.490,P=0.028)、Ki-67指数(r=0.569,P=0.009)和肿瘤大小(r=0.503,P=0.024)中度正相关,α值与NF(r=-0.577,P=0.008)、MVD(r=-0.490,P=0.028)、Ki-67指数(r=-0.574,P=0.008)和肿瘤大小(r=-0.488,P=0.029)中度负相关。从第28至第49天肿瘤MD和DDC值与NF高度正相关(r=0.706和0.664,P均<0.05),与肿瘤大小中度正相关(r=0.492和0.525,P均<0.05)。结论 DKI和SEM或可成为临床无创性评价HCC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的生物影像学指标。(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晏,郑晓林,刘碧华,邹玉坚,叶瑞婷[5](2019)在《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量化分析及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0TMR扩散加权成像不同b值的信号强度下降率及ADC值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78例,导管原位癌32例,术前均行3.0TMRDWI扫描,b值取0、500、800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下乳腺病灶DWI信号强度和b=800s/mm~2时病灶ADC值,计算DWI信号强度下降率(SIDR),SIDR=(低b值DWI病灶信号强度-高b值DWI病灶信号强度)/低b值DWI病灶信号强度)。对所获得的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b=0、500、800s/mm~2,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两组间DWI信号强度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500、500-800s/mm~2两组b值间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组间SI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800s/mm2时,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值的信号强度及下降率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不足以作为参考依据,b=800s/mm~2时ADC值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杜英,李劼,刘晋[6](2019)在《原位水解/熔融扩散法制备钛酸锂/硫复合正极及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位水解和熔融扩散技术制备钛酸锂/硫(LTO/S)复合材料,并以该复合材料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结合PEO基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组装全固态锂电池。研究结果表明,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钛酸锂和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均提供了高容量,电池循环稳定性也得到了显着提高;当复合正极中钛酸锂与硫质量比为1:3、活性物质质量分数为80%时,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循环稳定性同时达到最佳;在60℃和0.2C测试条件下,循环100圈后电池比容量保持在801 mA·h/g,库仑效率达到99%。(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J.W.Kim,J.J.Kim,J.W.Lee,N.K.Lee,G.Lee[7](2019)在《利用表观扩散系数的全病灶直方图分析对原位导管癌进行危险分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全病灶直方图指标对鉴别低危及非低危原位导管癌(DCI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间93例患有单纯DCIS的女性,所有病人(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石宝琴,杨伟,谢海妹,宋海滨,张茜[8](2018)在《石墨电极中锂离子固相扩散行为的原位测量与实验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充嵌锂过程中电极材料的力-电化学耦合问题,本文对石墨电极中锂离子固相扩散行为开展了原位实验研究。首先设计了一个可视化模拟电池装置与实时光学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对石墨电极在嵌锂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以及表面形貌变化的同步原位实时观测。基于这一装置给出在电势驱动作用下,锂离子脱嵌引起电极颜色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合电极材料颜色与嵌锂浓度的对应关系,给出锂离子浓度和相变的空间分布曲线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同时,本文建立了电化学过程数字图像相关DIC和主动光学测量结合的测试系统,在观测锂离子扩散过程同时同步测量了相应扩散状态下电极的变形信息,通过主动光学测量方法提升了锂离子扩散过程电极材料数字图像的质量,改进了图像识别的相关性。基于同步的DIC实验给出了电势驱动下由于嵌锂浓度引起的电极变形场及其随时间的演化。本文根据上述实验给出了电极材料嵌脱锂过程中浓度分布实验曲线和应变分布曲线,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锂离子扩散过程与电极应变存在明显的动力学因果关系,随电极含锂量增加,电极应变同步增大。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力-电化学问题提供了实验测试平台。(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杨晓云,崔兰柱,贾玉荣,艾军强,顾欣[9](2018)在《钼靶及MRI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序列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浸润癌诊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数字化钼靶X线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浸润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6月就诊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有乳腺肿块的67例女性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数字化钼靶X线成像、CE-MRI及DWI检测,所有患者肿块切除后均经过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变43例,良性病变24例,通过与病理相对照评估3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43例,钼靶X线诊断32例为恶性病变,敏感性为74.42%(32/43)。CE-MRI诊断39例为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0.70%(39/43)。DWI诊断40例为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3.02%(4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病理证实的良性病变24例,钼靶X线诊断17例为良性病变,特异性为70.83%(17/24),CE-MRI诊断19例为良性病变,特异性为79.17%(19/24)。DWI诊断21例为良性病变,特异性为87.50%(2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43例,良性病变24例。钼靶X线诊断32例为恶性病变,17例为良性病变,准确性为73.13%(49/67)。CE-MRI诊断39例为恶性病变,19例为良性病变,准确性为86.57%(58/67)。DWI诊断40例为恶性病变,21例为良性病变,准确性为91.04%(6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MRI及DWI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浸润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X线成像。(本文来源于《空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向旭,殷洁,吕国义,李建灵,尤国庆[10](2018)在《MRI表观扩散系数诊断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MR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BC)的传统诊断指标诊断效能的比较,进而评价ADC值对于DCIS和IB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因乳房包块伴乳头溢液就诊于我科的女性11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记录其基线资料、ADC值、弹性评分、血清CA125、CA153及CEA水平。根据穿刺活检结果是否是DCIS和IBC将患者分为疾病组和对照组,单因素分析DCIS与IBC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t(χ~2)检验显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价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因素对DCIS与IBC诊断可能性的影响程度;采用Pearson分析研究对象ADC值与传统诊断指标弹性超声评分之间的关系;运用ROC曲线分析5种指标对于DCIS与IBC的诊断效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研究对象年龄、BMI、ADC值、弹性评分、血清CA125、CA153及CEA水平诊断DCIS与IBC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除年龄及BMI外,其余5项指标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C值的对于DCIS与IBC的诊断可能性有显着影响(OR=2.273,95%置信区间:1.861~2.776,P=0.002);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DC值的增加与传统诊断指标弹性评分的升高呈正相关(r=0.475,P=0.000);而ROC曲线下ADC值的AUC为0.788(95%置信区间:0.677~0.899),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84和0.732。结论:ADC值对DCIS与IBC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有望应用于临床作为DCIS和IBC的早期检出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原位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乳腺检查。在ADC图中寻找ADCMin和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_(Max)),计算ADCDR=ADC_(Max)-ADCMin,另外分析DCE-MRI特征。结果 DCIS-Mi的ADCMin低于DCIS(t=-3.284,P=0.003),ADCDR高于DCIS(t=16.541,P <0.001),DCIS-Mi早期强化率高于DCIS(Z=13.726,P <0.001)。ADCMin临界值为1.15×10-3mm2/s,ADCDR临界值为0.30×10-3mm2/s。DCI非肿块样强化,以局灶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表现为均匀强化;DCIS-Mi表现非肿块样强化,其以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结论 ADCMin、ADCDR和内部强化特点对DCIS和DCIS-Mi鉴别诊断最有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张勇.扩散磁共振定量参数在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乳腺癌中的鉴别诊断[J].磁共振成像.2019
[2].吴朋,崔蕾,郭宏兵,王成瑶,崔书君.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差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9
[3].李琳琳.MRI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J].青岛医药卫生.2019
[4].郭然,林江,杨烁慧,韩志宏,严序.磁共振(MRI)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拉伸指数模型(SEM)评价裸鼠原位肝细胞癌(HCC)异质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9
[5].李晏,郑晓林,刘碧华,邹玉坚,叶瑞婷.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量化分析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6].杜英,李劼,刘晋.原位水解/熔融扩散法制备钛酸锂/硫复合正极及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J.W.Kim,J.J.Kim,J.W.Lee,N.K.Lee,G.Lee.利用表观扩散系数的全病灶直方图分析对原位导管癌进行危险分层[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8].石宝琴,杨伟,谢海妹,宋海滨,张茜.石墨电极中锂离子固相扩散行为的原位测量与实验力学分析[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9].杨晓云,崔兰柱,贾玉荣,艾军强,顾欣.钼靶及MRI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序列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浸润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18
[10].向旭,殷洁,吕国义,李建灵,尤国庆.MRI表观扩散系数诊断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