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108例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108例临床观察

何桥(会宁县会师镇卫生院甘肃会宁730700)

【关键词】脑缺血/中医药疗法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45-01

脑卒中俗称中风,亦称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此病临床特点为以淬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且可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对中风病连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关性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特别是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病,逐渐凸现出了一定的临床优势。我从事脑中风的中医研究工作为时已久,接诊治疗包括中风先兆征、脑血栓、脑出血等在内的脑中风患者甚众,颇多经验和教训,自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108例轻、中度缺血性中风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男性72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6岁;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脑血栓形成91例,脑栓塞5例,腔隙性脑梗塞11例;病程在21天内者86例,22天~6个月者22例;初次中风者87例,再次中风者2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49例,冠心病史者26例,糖尿病史者18例,风心病史者3例,有血液粘度增高、高脂血症者92例;住院时间最长者150天,最短者12天,平均住院天数51天。

2治疗方法

采用辨病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辨病论治:缺血性中风的主症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其基本病机是瘀血阻滞,脑络不通。治疗宜针对这一基本病机拟用辨病基本方:三棱10克,莪术10克,地龙15克,豨莶草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

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五型,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基本方随辨证加减:

2.1气虚血瘀型:计36例。症见中风主症加面色皝白,神疲气短,流涎汗出,纳差便溏,舌质淡暗,脉弦细苗细缓。基本方加补阳还五汤。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芎、豨莶草、黄芪、桃仁、赤芍等。

2.2痰浊阻络型:计32例。症见中风主症加形体肥胖,喉间痰鸣,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脉弦滑。基本方加温胆汤。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芎、豨莶草、制南星、枳实、竹茹、鲜竹沥、法半夏等。

2.3肝阳上亢型:计22例/症见中风主症加头晕头痛,面赤烘热。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耳鸣,舌质红,脉弦细。基本方加天麻钩藤芎饮。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芎、豨莶草、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栀子、杜仲等。

2.4阴虚血瘀型:计12例。证见中风主症加头晕耳鸣,心烦失眠,肌肤干瘪,舌暗红少苔,脉弦细涩数。基本方加加减复脉汤。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芎、皝莶草、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等。

2.5痰热闭窍型:计6例。症见中风主症加神识昏蒙,面赤气粗,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弦滑。急用安宫牛黄丸煎水鼻饲,同时采用西药脱水降颅压,隆血压,抗感染,及护心护脑等急救处理,待病人神志转清后按中医辨证论治。在5型基本方的基础上,再随兼症加减药物:胸痹心痛者加全瓜蒌、九香虫、丹参;心烦不眠者加夜交藤、磁石、珍珠母;关节肿痛灼热者加芍药、知母、忍冬藤;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瓜蒌;上肢瘫痪重者加片姜黄、桑枝;下肢瘫痪重者加川牛膝、杜仲;口眼歪斜重者加白附子,僵蚕;血压高者加石决明、夏枯草;血脂增高者加泽泻、山楂;血糖增高者加葛根、花粉。另外,对18例梗塞面积较大、血小板正常者配合用了腹蛇抗栓酶治疗1~2疗程。

3疗效分析

疗效标准:根据中华全国中医药内科学会下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协作组,于1989年6月在泰安市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治疗结果:108例中,基本痊愈40例(其中气虚血瘀型17例,痰浊阻络型15例,肝阳上亢型5例,阴虚血瘀型3例),占37.03%;显效39例(其中气虚血瘀型12例,痰浊阻络型10例,肝胆上亢型11例,阴虚血瘀型5例,痰热闭窍型1例),占36.11%;有效19例(其中气虚血瘀型5例,痰浊阻络型5型,肝阳上亢型4例,阴虚血瘀型3例,痰热闭窍型2例,痰浊阻络型2例。肝阳上亢型2例,阴虚血瘀型1例,痰热闭窍型3例),占9.26%,总有效率90.74%。各证型疗效比较,经统计表明,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阴虚血瘀型的疗效相似(P>0.05),痰热闭窍型因病较少,未进行组间比较,但与国内文献报道的疗效相近。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治疗前后均有显著下降(P<0.001、或P<0.05)。

4讨论与体会

视先兆中医古书中,多有中风、半身不遂先兆的描述。如元代医家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中说:“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有中风之疾也”。这些症状与现代医学所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历时短暂,症状较轻,且在24小时内能完全缓解的神经症状,它往往与脑血栓形成的早表现相同。前者是脑的微血管堵塞,或者脑细胞轻度缺氧,如果能及时建立和开放侧支循环,能使缺血部位脑细胞的功能得以恢复;后者则是较大血栓形成,致使某支脑血管梗塞,部分脑细胞缺血坏死。有人统计,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于12~36个月内发生中风的占40%~6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头晕、眼花、走路不稳、突然单侧肢体肌力减退、口舌麻木、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这些症状虽可自行消失,但必须马上到医院检查及治疗,切不可以为症状消失就万事大吉了。否则进一步出现偏瘫、口角歪斜、一只眼睛失明等,就真正发生中风了。合理饮食;老年人尽可能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应以素食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这样可以避免血液中脂质过多,预防动脉硬化,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慎用药物过量;服用降压药物,尤其睡眠前大量服用,可使血压大幅度下降,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血流减慢,促使脑血栓形成。长期大量服用利尿药,使体内水分从尿中排出,如不及时补充,则体内失水过多,血液浓缩,粘稠度增高,血流减慢,易形成血栓。在应用止血敏、安络血等止血药时,会因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促进血栓形成。所以老年人在应用上述药物时,应严格遵守医嘱,不能擅自加大剂量和改变服用方法。益气活血;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常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丹参、川芎、地龙、红花、益母草、王不留行、泽兰叶等活血化瘀,可预防脑血栓形成。补阳还五汤是一个很实用的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2g,赤芍15g,地龙9g,桃仁9g,红花6g。水服,每日一剂,连服14天。体育锻炼;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可使心脏维持较好的功能,即使血液和血管方面有些潜在性发病因子的话,也可以有较好的代偿能力。饮食;喝冬瓜汤可以预防热中风。活血化瘀是古今广为流传的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近10年来,中、西医界对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已基本得到肯定,其临床报道也较多。结合历代医案中风用药情况,活血化瘀常用药物有:当归赤芍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丹参益母草鸡血藤桃仁红花五灵脂牛膝穿山甲降香泽兰刘寄奴苏木水蛭土元地龙桂枝三七蒲黄血褐大黄月季花凌霄花丝瓜络童便王不留行琥珀山楂等。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生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应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不同病机特点结合其他治法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辨病论治是解决疾病基本矛盾的治疗方法.其病之本为肝肾阴阳失调,脾不健运;病之标为风\痰\瘀血。其发病多与内伤虚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肝阳上亢、阴虚血瘀、痰热闭窍等不同类型。但病位在脑,基本病机乃瘀血内停,痹阻脑络,神明失养,而瘀血又是贯穿于疾病始终的重要病理产物,因之,治疗以活血破瘀,通络宣痹为基础法则。缺血性中风的辨证论治是在诊断疾病的基础上,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阴阳偏胜偏衰的不同,于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分为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肝阳上亢、阴虚血瘀、痰热闭窍等五型,在辨病治疗的前提下,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用基本方随证加减用药,以截断病理产物,保护脑络,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

标签:;  ;  ;  

缺血性中风10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