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臀下神经的位置、长度,穿出的形式,以及对臀下神经出盆处的支数和位置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臀下神经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给临床在探查、治疗与此部位变异有关的疾病提供指导。材料与方法:采用经浓度为20%甲醛溶液灌注的常规防腐固定处理的中国成人尸体50具,男性40具,女性10具,外观皆无肢体畸形。观测臀下神经的长度、穿出的位置以及臀下神经出盆处的支数、位置。观察臀下神经穿梨状肌的情况及体表定位。结果:1、臀下神经以1~4支出盆。其中,1支型40侧(43%),1支型穿出后于臀大肌深面走行过程中分为2~4支,后者再分为数支分别入肌;2支型(内侧支、外侧支)47侧(47%);3支型(内侧支、中间支、外侧支)11侧(11%),2支型的内、外侧支或3支型的内侧、中间和外侧支也同样再各分为2~4支后人肌;4支型2侧(2%)。2、臀下神经在骼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1/3穿出者有54侧(52%);在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穿出者有46侧(46%);在连线的下1/3穿出者有2侧(2%)。其中1支型的距髂后上棘距离为(79.32±10.74)mm,距后正中线距离为(75.82±6.93)mm,距阴部神经穿出处距离为(20.57±5.08)mm。2支型的内侧支距髂后上棘距离为(85.67±10.85)mm,距后正中线距离为(75.01±7.97)mm,距阴部神经穿出处距离为(17.61±6.45)mm;外侧支则距髂后上棘距离为(85.39±10.02)mm,距后正中线距离为(75.88±9.21)mm,距阴部神经穿出处距离为(18.41±8.47)mm。3、臀下神经穿出的形式有4种:从梨状肌下孔穿出者有83例(83%);经梨状肌穿出者有11例(11%);从梨状肌上孔穿出者有4例(4%);臀下神经分为2支,分别从梨状肌上、下孔穿出者有2例(2%)。4、就从出盆处至分支处(一级分支)的那一段的长度而言,1支型的长度为(9.87±5.68)mm,宽度为(4.76±1.32)mm,厚度为(0.76±0.31)mm,神经的数目为(3.86±1,23)mm。2支型的内侧支的长度为(14.50±5.88)mm,宽度为(4.03±1.57)mm,厚度为(0.51±0.12)mm,神经的数目为(2.33±0.95)mm;外侧支的长度为(14.78±6.13)mm,宽度为(4.11±1.46)mm,厚度为(0.46±0.11)mm,神经的数目为(2.27±0.89)mm。5、臀下神经穿梨状肌的绝对数值:后正中线向外侧为(6.23±0.89)cm,向上为(5.02±0.94)cm,看出,臀下神经处梨状肌的位置,集中分布2C格内,占总数的65%,其相对数的均数,集中在2C格的内下方。结论:1、通过本研究知道多支入肌的解剖学特点。其中部分纤维起着功能性作用。因而临床上可以用臀下神经转位阴部神经,治疗脊髓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重建会阴部功能。2、臀下神经处梨状肌的位置,集中分布在2C格内。因此,体表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定位,在临床上可以减小手术创口,避免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