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人,生态文明观,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孙雯[1](2019)在《生态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人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人性假设,突出的是生态文明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自觉担当,是立足于新时代、新矛盾、新要求而最终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断实现过程中的道德和行为的自我完善。生态人的实现需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创设有利于人们生态意识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齐心协力给予人们行为以正确引导,使生态文明观牢固树立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进而由精神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宽,秦书生[2](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关于生态伦理重要论述的逻辑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要求、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要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要求分别构成了习近平生态伦理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习近平生态伦理重要论述以"生命共同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为其逻辑结构的划分依据,以"尊重自然"为其思想内核,以"珍爱生命""爱护环境"为其思想主体,以"责权共担"为其思想实质。习近平生态伦理重要论述的逻辑旨归在于提出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哲学和规范伦理。(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郑红莲,王馥芳[3](2019)在《环境话语构建所隐藏的生态认知问题——以“雾霾”的语义构建和阐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随着生态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环境话语成为话语研究的重点。论文采用生态认知视角,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语境重构、框架化、擦除等话语构建认知策略为分析工具,讨论环境话语之典型语词"雾霾"的语义构建以及与其语义构建相关的基本生态认知模式,并通过对新闻媒体常用的叁种话语构建认知策略的生态认知分析,揭示有关"雾霾"话语构建背后隐藏的叁个生态认知问题:一是运用语境重构可影响公众对雾霾的科学认知;二是运用框架化可进一步固化公众对雾霾的非科学认知;叁是运用擦除可干扰公众对雾霾的完形认知。(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晨阳[4](2019)在《河南省外宣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宣字幕翻译有别于一般类型文本的翻译,其内容往往蕴含了某地区或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宣影视字幕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外宣传效果的优劣。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河南省近些年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该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运用理论研究和实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摘取河南省对外宣传片中字幕文本为实例,剖析译者处于字幕翻译生态环境中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而验证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为译者产出高质量译文的翻译活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谢静,陈洁[5](2019)在《“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的生态形式逻辑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中出现的文化阻隔、误读和缺失等问题,以语言生态系统里形式逻辑思维载体一般性属性以及语言形式逻辑思维认知结构普遍性规律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词汇水平上和词汇影响的语句水平上展开形式逻辑结构表现类型和结构规律运用研究,从而深入论证翻译生态视角下形式逻辑认知体系里概念及概念关系同一性和层级性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的作用,并进一步确认形式逻辑认知的概念及概念关系、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具有一定的阐释、建构和提升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宋德伟,岳国法[6](2019)在《自然文学中自然符号的“物性论”——一种生态符号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文学中的自然符号作为一种物性存在,其现实意义表现为经验规定性的、各种指称描述体系中的时间化存在。从生态符号学角度对自然符号所展开的语力方面的认知分析,可以帮助读者获得一种视觉上的感知,同时文本中不同符号域的构建所形成的认识论判断,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从判断语言到情感语言的转变,也充分表明了自然符号的物性是一种本然的自然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房宇华[7](2019)在《生态翻译视阈下文学风格翻译的阐释——以《洛丽塔》两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格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外化表现,其在译文中的呈现往往被视作评判译本质量的重要准绳。目前的风格翻译研究多聚焦于文本层面对语句篇章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环境对其可译性的影响。本文以主万及黄建人所译《洛丽塔》中国的译介发展为例,指出翻译生态的改变、翻译群落的动因变化影响着两译本中源语——译语文本生态的平衡,由此导致了翻译文学及其可译性的历时演化,风格翻译的本质即为缩小双语生态差异度。(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明耀[8](2019)在《生态环境侵权责任中“绿色原则”的功能阐释与规则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法总则》第9条"绿色原则"体现了立法者从民法视角破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努力。围绕该原则是否具有明确内涵及是否具有强规范属性等争议,传统文理、体系解释方法面临的解释难题可借助法教义学范式分析予以合理化解并得出肯定结论。在未来民法典分则生态环境侵权责任部分,绿色原则既有可能基于吸收生态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进而从价值进路上增进生态环境侵权规则体系的开放度,同时其内在的类型化逻辑又为维持生态环境侵权规则体系的稳定自洽提供了新的构建视角。从目前《民法典分则草案》(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来看,绿色原则在生态环境侵权制度部分已有所体现,但仍有完善必要。具体而言,一方面有必要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另一方面还应适当区分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两类原因行为导致的传统私权损害,并在过错规则、因果关系举证责任规则等侵权规则上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侵权的合理规制。(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9年05期)
丁永波,刘桐,陶诗韵[9](2019)在《网络招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主流的招聘渠道之一,网络招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解决网络招聘现行运行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方法/过程】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和信息生态学理论,构建网络招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网络招聘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层模型能够为应用层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网络招聘信息生态系统的应用层模型和运行机制,并从精准推送服务、建立信用体系和人才深度服务等方面提出网络招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的应用建议。(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胜旺[10](2019)在《工业文明非生态表征的理论阐释——一个基于批判性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却被其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所消解,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由于丧失了稳固的自然生态基础而不能够持续地发展。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它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非生态表征,具体为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尖锐性、生态经济结构的掠夺性和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这些非生态表征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分离对立的客观事实状态,工业文明只有向生态文明转型发展,人类文明才能永续演进。(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生态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要求、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要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要求分别构成了习近平生态伦理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习近平生态伦理重要论述以"生命共同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为其逻辑结构的划分依据,以"尊重自然"为其思想内核,以"珍爱生命""爱护环境"为其思想主体,以"责权共担"为其思想实质。习近平生态伦理重要论述的逻辑旨归在于提出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哲学和规范伦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陈红,孙雯.生态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阐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宽,秦书生.习近平新时代关于生态伦理重要论述的逻辑阐释[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郑红莲,王馥芳.环境话语构建所隐藏的生态认知问题——以“雾霾”的语义构建和阐释为例[J].外语研究.2019
[4].李晨阳.河南省外宣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海外英语.2019
[5].谢静,陈洁.“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的生态形式逻辑阐释[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
[6].宋德伟,岳国法.自然文学中自然符号的“物性论”——一种生态符号学阐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房宇华.生态翻译视阈下文学风格翻译的阐释——以《洛丽塔》两中译本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8].李明耀.生态环境侵权责任中“绿色原则”的功能阐释与规则整合[J].求索.2019
[9].丁永波,刘桐,陶诗韵.网络招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阐释[J].情报科学.2019
[10].张胜旺.工业文明非生态表征的理论阐释——一个基于批判性视角的分析[J].生态经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