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隧道洞门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影响的研究

京沪高铁隧道洞门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高铁线路中新型隧道洞门使用广泛,在当前动车组车速较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隧道洞门结构较好的缓解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已成为高速铁路隧道设计和既有线隧道为适应列车提速必须考虑并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求解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采用滑移网格技术真实模拟隧道内空气的复杂流动,并结合动模型试验,对高铁线路中新型隧道洞门形式下的隧道空气动力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以下重要结论:隧道入口洞门护坡结构的面积及其斜切斜率基本不影响隧道空气动力效应,隧道出口洞门护坡面积增至9倍隧道净空面积过程中,微气压波幅值明显增大,之后其不随着护坡面积的增大而改变,当出口护坡由竖直变化至斜率1:1.125时,微气压波幅值随着斜切斜率的减小线性降低,之后其基本不随斜率变化而变化。在隧道的入口端,相比传统的端墙式隧道洞门,新型隧道洞门对车体表面、隧道壁面最大压力幅值基本无影响,但其可缓解初始压缩波的压力梯度和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其中帽檐斜切式隧道洞门的缓解效果最好,另外隧道出口微气压波随隧道洞门斜切斜率的减小近似成线性关系降低。明确了断面扩大无开孔缓冲结构最佳长度和断面扩大率,得出帽檐斜切式隧道洞门与缓冲结构组合后,隧道出口微气压波相比仅有缓冲结构时的变化规律,在本文研究的开孔式组合洞门中,确定了对隧道气动效应缓解效果最好时的洞门开口率及开孔方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方法
  • 2.1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数值方法理论基础
  • 2.1.1 数值计算的基本控制方程
  • 2.1.2 边界条件
  • 2.1.3 列车过隧道滑移网格技术
  • 2.1.4 计算网格
  • 2.2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大型动模型试验研究
  • 2.2.1 动模型试验系统简介
  • 2.2.2 模型试验相似准则的确定
  • 2.2.3 模型试验工况
  • 2.2.4 试验模型布置
  • 2.2.5 动模型试验重复性分析
  • 2.2.6 动模型试验隧道内三维效应分析
  • 2.3 动模型试验与流场数值计算结果比较
  • 2.3.1 端墙式洞门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结果比较
  • 2.3.2 等环斜切式洞门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结果比较
  • 2.3.3 帽檐斜切式洞门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结果比较
  • 2.3.4 仅有缓冲结构时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结果比较
  • 2.3.5 组合洞门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结果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端墙式洞门下隧道气动效应的研究
  • 3.1 流场数值计算
  • 3.1.1 数值计算模型
  • 3.1.2 数值计算区域
  • 3.2 CRH3动车组过隧道压力变化历程
  • 3.2.1 隧道内压力波的传播规律
  • 3.2.2 CRH3动车组通过端墙式洞门隧道时的隧道空气动力效应
  • 3.3 不同动车组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3.3.1 车体表面、隧道壁面瞬变压力变化比较
  • 3.3.2 隧道出口微气压波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洞门及其护坡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影响的研究
  • 4.1 隧道洞门护坡斜率及面积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研究
  • 4.1.1 护坡斜切斜率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4.1.2 隧道出口洞门护坡面积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4.2 不同隧道洞门形式下的隧道空气动力效应比较
  • 4.2.1 车体表面、隧道壁面瞬变压力变化
  • 4.2.2 隧道洞门对微气压波的影响
  • 4.3 隧道洞门斜切斜率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4.3.1 车体表面、隧道壁面瞬变压力变化
  • 4.3.2 隧道洞门对微气压波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洞门形式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影响的研究
  • 5.1 断面扩大无开孔缓冲结构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5.1.1 车体表面和隧道壁面瞬变压力变化
  • 5.1.2 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变化
  • 5.2 等截面无开孔缓冲结构与组合洞门形式下隧道空气动力效应比较
  • 5.2.1 车体表面和隧道壁面瞬变压力变化
  • 5.2.2 隧道出口微气压波比较
  • 5.3 组合洞门形式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5.3.1 组合洞门开口位置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5.3.2 组合洞门开口率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风在桥梁中的影响及防范[J]. 城市地理 2017(12)
    • [2].考虑局部动力效应影响的大型起重机寿命预测分析[J]. 科技资讯 2012(10)
    • [3].休闲徒步群体的群体动力效应研究——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J]. 运动精品 2018(08)
    • [4].城市轨道交通组合梁的动力效应识别[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06)
    • [5].平面钢框架结构抗倒塌动力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12)
    • [6].考虑动力效应时双面排水饱和地基一维固结分析[J]. 河南科学 2017(12)
    • [7].寒区桥梁桥头跳车的动力效应分析[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3)
    • [8].基于实测车流的中小跨径桥梁车载动力效应极值研究[J]. 中外公路 2019(05)
    • [9].台湾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效应之量测[J]. 隧道建设 2011(S1)
    • [10].风动力效应对斜拉网壳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J]. 工程建设 2009(06)
    • [11].龙卷风冲击高层建筑气动力效应数值模拟[J]. 工程力学 2020(01)
    • [12].模拟钢框架去柱反应分析方法研究[J].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0(02)
    • [13].暖底对流云催化的微物理和动力效应的数值模拟[J]. 大气科学 2016(02)
    • [14].地震扰动下边坡的浅表动力效应与锚固控制机理试验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05)
    • [15].基于矿井的活塞风动力效应数值模拟[J]. 煤炭技术 2017(03)
    • [16].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对极限承载力影响的数值分析[J]. 结构工程师 2009(04)
    • [17].基于电液动力效应的离子拖曳微泵(英文)[J]. 光学精密工程 2009(06)
    • [18].基础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及其作用区域分析[J]. 特种结构 2017(01)
    • [19].矿井立井提升设备活塞风动力效应研究[J]. 中国煤炭 2017(05)
    • [20].基于热流体动力效应的机械密封优化设计[J]. 机械强度 2008(02)
    • [21].水深对桥梁动力效应的影响分析[J]. 船海工程 2010(04)
    • [22].试论图书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动的群体动力效应[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11)
    • [23].基于断线作用的输电塔线体系动力效应影响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4].动力效应对民机起飞构型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16(07)
    • [25].次梁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续性倒塌动力效应的影响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6].混凝土梁柱子结构连续倒塌动力效应的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9(05)
    • [27].考虑楼板作用的钢框架抗连续倒塌动力分析[J]. 钢结构 2016(08)
    • [28].单层平面钢框架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分析[J]. 工程力学 2008(06)
    • [29].中心支撑钢框架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3(S1)
    • [30].防风网多孔动力效应的应用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9(02)

    标签:;  ;  ;  ;  ;  

    京沪高铁隧道洞门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