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研究 ——以A高校为例

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研究 ——以A高校为例

论文摘要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高校学费的收取是有明确标准的,那就是参照生均成本、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根据2005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生均培养成本指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如何正确核算高校办学成本、如何确定对高校的拨款标准和如何制定高校学生收费标准等问题,既是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校长们关注的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收费标准制度进行多次改革,概括来说高校学费的收取都是参照生均成本、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依据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获得的收益而应分担的教育成本的多少制定的。看似标准公正的收费仍存在其不合理性,高校学生培养成本一直没有得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教育乱收费的现象也深受教育部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为此教育部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以此来指导各地合理制订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专业学费标准。核定培养成本不仅仅是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提供一个依据,同时它也是衡量一所大学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指标。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其成本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仍需面对教育资源紧缺和资源浪费的双重压力。加上各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模糊,无法精确进行预算,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对学院进行拨款。为了清楚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A高校2009年的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为基础,以服务的提供与接受为导向,本着服务耗费资源的原则,按照服务成本的流转程序,将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发生的资源耗费成本进行有序的分配,最终计量得出A高校不同学科学生的生均培养成本,进而形成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方法。运用以服务为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方法对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合理计量主要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办学成本和办学效益、制订合理的财政拨款和收费标准。由于各级各类高校办学成本和办学效益的评价标准不一,国家及各地方财政对高校的拨款标准和学生收费标准的计算依据不一,使得高校办学成本数据可比性较差,这不利于统一管理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因此,建立统一的高校办学成本核算体系,是评价高校办学成本和效益、制订财政拨款学生收费标准的基础。(2)有利于高校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工作中预算执行不严、成本意识不强、效益注重不够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同时,多数高等学校过着“工资发放靠财政拨款,改善教职工待遇和维持事业日常运转靠学费和住宿费收入,发展建设靠银行贷款”的日子。虽然很多高校在适度控制扩大规模,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才是长期不变的出路。(3)有利于教育成本分担者对高校做出合理的评价。政府、学生及家长、纳税人等教育成本的分担者有权对相关高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依据就是高校提供的统一、真实且具有可比性的数据资料,其中学生的培养成本资料必不可少。此项研究从研读比较国内外有关生均培养成本的相关文献着手,对高校生均培养成本计量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发展现状及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评价,找出了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所面临的困难。基于目前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及具体操作性弱的现状,整合借鉴生均培养成本理论对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的理论支持,展开对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方法的探讨研究,并以A地方高校2009年各部门实际的成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确定不同学科生均培养成本。在此基础上,依赖于对基础数据的完善,将进一步将教学成本和服务成本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进行分配,得出按学科分专业的生均办学成本。最后将在A高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扩展研究范围,调研其他高校,获取不同学校按学科分专业办学成本数据,将研究成果推广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方法。在对该方法的研究中,参考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生均成本计量模式,综合采用了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的多领域原理和理论,采用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结论总结等实例研究方法,从理论支持到个案分析使得出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计量结果为政府及高校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撑,改善高校的办学质量,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本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思路及框架、研究方案等。培养成本的核定不仅仅是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提供一个依据,同时它能反映出学校内部的管理状况,因为生均培养成本是衡量一所大学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地方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与计量是加强地方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开展生均培养成本核算计量工作,就无法得知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也不能科学地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文献综述。主要疏理了国内外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并从文献研究中发现计量学生培养成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成本核算较多;方法介绍为主,具体操作较少;按学科分专业研究较少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按照实际发生成本费用,以服务为导向,以提供——接收服务为基础分摊成本,按此方法把学校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分摊到各学院(系)各学科学生上,从而得到了各学院(系)各学科生均培养成本。第三章为生均培养成本理论分析,阐释了生均培养成本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了成本、教育成本、生均培养成本、生均培养标准成本和生均实际培养成本,分析了生均培养成本的构成项目及影响生均成本的主要因素,阐述了生均培养成本的计量意义。第四章为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这是本文的重要基础理论部分,重点探讨了服务导向的基本概念、生均培养成本的计量前提、计算原则、计量基础、计量口径、计量方法和计量流程,形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五章为A大学生均培养成本个案研究。主要以A大学为个例,根据前面三、四两章讨论的计量理论和计量方法对该校生均培养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主要包括学校层面的公共支出计量、机关业务部门的成本计量和教学部门的成本计量,最后按学院计量得出了A大学不同学科的生均培养成本。第六、七章为结论、建议、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部分。本研究以服务导向为基础,通过汇总列出一定会计期间内各部门总的成本费用,然后根据各项费用服务与接收服务量不同分配到各自的受益对象部门,通过层层分配,最后根据受益学生把各教学部门(院系)汇总成本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各院(系)该会计年度生均培养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建议即指导高校科学编制财务预算;指导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成本分配受假定影响较大、成本分摊标准不够准确、研究样本代表性不高、数据分摊的结果只进行到学院(系)。本研究的创新点:(1)按受益原则分摊。在案例中对成本进行分摊时采用“谁受益谁分摊”的原理进行计算,使成本费用的分摊结果更准确。(2)传统的均生培养成本计算方法一般采用整校成本除以总学生数得出数据,未计算各学科之间成本费用的不同,而本项研究按学院(系)学科计算各自的成本,正确划分各项成本费用的界限,使得出的结果更准确。(3)人工成本采用交互分配方法,不同的学院(系部)之间师资成本结算,根据相互提供的标准工作量进行分摊,使得结果更准确。研究展望:(1)在对成本实行分摊时,由于受分摊标准的限制,本次研究没能具体分摊到专业,如果以后条件允许可以把其细化使结果更具体,更能反映各学科在成本支出上的差异性。(2)本次研究,是假定各项成本费用发生都是合理的,就基于合理基础上的计量研究。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及动机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预期贡献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生均培养成本的必要性研究
  • 2.2.2 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数学模型构建及计量研究
  • 2.2.3 生均培养成本的计量所面临的困难
  • 2.3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价
  • 3.生均培养成本理论分析
  • 3.1 生均培养成本的基本概念
  • 3.1.1 成本
  • 3.1.2 教育成本
  • 3.1.3 生均培养成本
  • 3.2 生均培养成本的构成项目
  • 3.3 生均培养成本的影响因素
  • 3.3.1 生均培养成本的外部影响因素
  • 3.3.2 生均培养成本的内部影响因素
  • 3.4 生均培养成本的计量意义
  • 4.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
  • 4.1 服务导向的基本概念
  • 4.1.1 服务的基本涵义
  • 4.1.2 服务的基本特征
  • 4.1.3 服务导向的基本涵义
  • 4.1.4 服务导向的基本假定
  • 4.2 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的基本概念
  • 4.2.1 生均培养成本计量前提
  • 4.2.2 生均培养成本计量原则
  • 4.2.3 生均培养成本计量基础
  • 4.2.4 生均培养成本计量口径
  • 4.3 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方法
  • 4.3.1 划分服务集结点
  • 4.3.2 归集服务集结点成本
  • 4.3.3 分配服务集结点成本
  • 4.3.4 计算各教学部门学生总培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
  • 5.A大学生均培养成本计量个案
  • 5.1 A大学基本简介
  • 5.2 A大学生均培养成本的计量
  • 5.2.1 确定服务集结点
  • 5.2.2 日常公共支出成本的计量
  • 5.2.3 机关、业务部门成本计量
  • 5.2.4 公共长期资产使用费的计量
  • 5.2.5 教学部门教师成本的计量
  • 5.2.6 计算各教学部门学生总培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
  • 5.3 A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效益比较
  • 6.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7.研究不足及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职院校生均实际培养成本与生均拨款标准的研究[J]. 知音励志 2016(05)
    • [2].高职院校生均成本体系研究[J]. 科学中国人 2015(09)
    • [3].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36)
    • [4].影视院校人才培养成本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07)
    • [5].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J]. 财会通讯 2010(11)
    • [6].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以普通高校A大学为例[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7].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研究[J]. 才智 2008(23)
    • [8].投资收益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成本问题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 2012(02)
    • [9].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 企业家天地 2010(11)
    • [10].基于准公共产品的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J]. 经济论坛 2009(14)
    • [11].从学生培养成本的角度看学校管理[J]. 财经界(学术版) 2009(16)
    • [12].高职院校生均实际培养成本与生均拨款标准的研究[J]. 财会研究 2015(10)
    • [13].引入作业成本法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精细化核算[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18)
    • [14].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的分析[J]. 农场经济管理 2012(01)
    • [15].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与分析——以某职业学校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35)
    • [16].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研究[J]. 会计师 2020(01)
    • [17].地方高校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本问题研究评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02)
    • [18].基层应用人才的培养成本[J]. 经济 2011(11)
    • [19].高职院校生均教育实际培养成本实证分析与评价——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J]. 教育财会研究 2015(03)
    • [20].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浅谈[J].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8(11)
    • [21].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会计学分析[J]. 阅江学刊 2010(05)
    • [2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研究[J]. 财务与金融 2012(06)
    • [23].高等中医药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 会计之友 2015(19)
    • [24].降低栒子试管苗培养成本的方法研究[J]. 北方园艺 2013(17)
    • [25].一块中国奥运金牌培养成本及其投入——产出效率的比较制度分析[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24)
    • [26].基于资源消耗会计的高校培养成本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10(02)
    • [27].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初探[J]. 科技资讯 2009(04)
    • [28].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法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31)
    • [29].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计量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7)
    • [30].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标准培养成本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08(19)

    标签:;  ;  ;  ;  ;  

    基于服务导向的生均培养成本计量研究 ——以A高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