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太行山地区被称作构造岩浆带,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其构造属性为板内造山带,但对太行山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存在长期的争论,是以垂向隆升为主,还是以水平缩短为主,或者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机制目前还没有澄清。本文以位于太行山北段东部曲阳-唐县西北的灵山地区为研究重点,来探讨太行山北段的中生代构造演化。通过对太行山北段东部地区的中生代收缩构造进行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研究,厘定出构成灵山地区中生代收缩构造格架的两条早期的NE-NNE向的逆冲断层和两条晚期的NWW向逆冲断层,并识别出一系列推覆体和构造窗。初步查明了这些逆冲构造的几何学格局与主要运动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编制平衡剖面和复原计算缩短率,反映了灵山地区的构造样式和变形强度,显示出从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对侵入灵山断层的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是129±3Ma。对易县西南部卷入NE向褶皱变形和的侵入NE向逆冲断层的闪长玢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是157±2 Ma和156±2 Ma。相关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太行山北段东部地区的NE-SW向收缩变形至少存在160150Ma和137131Ma两期。灵山断层代表的正断层活动发生在129Ma之前,以NWW向逆冲断层所反映的NNE-SSW向或近SN向收缩变形在125Ma之后还有发生。太行山北段东部的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以NE-NNE向构造最为强烈,在变形特征上表现出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特点,而变形机制以区域性纵弯褶皱作用和低角度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对于太行山的形成机制,至少在中生代中晚期以不同方向的强烈收缩变形为主导,造成了地壳的显著加厚。而白垩纪以来在区域性伸展构造体制下,基底断层的复活导致的断块山式的隆升可能占主导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太行山大峡谷[J]. 区域治理 2019(40)
- [2].太行山大峡谷[J]. 区域治理 2019(44)
- [3].太行山高速公路项目[J]. 红旗文稿 2019(21)
- [4].太行山石板岩写生[J]. 文艺研究 2018(12)
- [5].太行山系列[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2)
- [6].上太行山[J]. 河南电力 2019(09)
- [7].《太行山印象》[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8].太行山大峡谷[J]. 区域治理 2019(15)
- [9].太行山写生[J]. 文艺研究 2019(11)
- [10].方志伟,山水画,太行山写生[J]. 印染 2017(20)
- [11].太行山西沟通天峡冰挂[J].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8(02)
- [12].太行山居图[J]. 美术观察 2018(03)
- [13].太行山写生[J]. 美术观察 2018(10)
- [14].太行山居图[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18)
- [15].太行山大峡谷[J]. 经纬天地 2016(05)
- [16].《太行山老人》[J]. 美术 2016(08)
- [17].《记写太行山所见》[J]. 新闻传播 2016(24)
- [18].巍巍太行山[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02)
- [19].《太行山写生》[J]. 美术研究 2017(06)
- [20].雪舞太行山[J]. 资源导刊 2015(12)
- [21].《太行山高衬一色》[J]. 收藏 2016(03)
- [22].太行山之一[J]. 美术观察 2016(04)
- [23].亲昵太行山的灵魂——读王占禹著《走近一座高山》[J]. 党史文汇 2016(06)
- [24].美丽太行山[J]. 河北林业 2016(07)
- [25].仰望太行山(外二首)[J]. 先锋队 2015(20)
- [26].山西·太行山大峡谷[J].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3)
- [27].《太行山写生之二》[J]. 艺术品鉴 2020(30)
- [28].太行山的夕阳(节选)[J]. 星星 2018(31)
- [29].《太行山黑龙潭》[J]. 中华辞赋 2019(01)
- [30].太行山大峡谷[J]. 诗选刊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