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多数杂交水稻组合不抗白叶枯病,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将单个或多个抗病基因转到或聚合到不育系和恢复系中,对杂交水稻进行抗性改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因其对目标基因的快速准确选择为回交育种提供有效工具。以回交转育为基础,采用田间接菌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或)Xa23,在保持原受体优良性状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 此外,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问题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近年来两系杂交稻发展势头有所减弱,本研究还通过多年对我们育成的多个不育系分期播种试验,系统地对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进行研究,研制安徽省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特性鉴定及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 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导入光敏不育系中,育成抗白叶枯病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3418S(Xa21)和籼型温敏核不育系3178S(Xa21)。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3418S和399S的明显的光、温敏核不育特性,前者保持3418S优良经济性状,于2002年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并申报了品种权;后者经济性状优于399S。可用于两系法杂交优势利用,提高两系杂交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2) 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与广亲和基因聚合于恢复系中,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83(Xa21),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良好的亲本。 3) 将同位于第11条染色体的两个距离较近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Xa23)整合到一起,育成聚合Xa21和Xa23的矮败型核质互作不育系R106A,其抗白叶枯病能力增强,达到高抗水平,抗性的持久性可能会大大延长。雄性不育性稳定达标。采用分子标记对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抗性改良非常重要,但难度增加,尚未见报道。该不育系的育成,可直接配组利用。也为白叶枯病持久抗性改良提供较好的平台。 4) 1991-2001年对相继育成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的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3502S、8087S、3516S(以上粳光敏型)、2301S、399S(以上籼温敏型)和3418S(籼光敏型)连续多年分11期播种,获得各自的生育特性、光温生态、育性(不育期、可繁期、育性转换期)、抗性、实用性等性状的大量数据,并送中国水稻所人工气候箱作育性及不育起点温度鉴定和选送3个不育系参加全国联合生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型抗白叶枯病水稻问世[J]. 科技致富向导 2008(09)
- [2].利用广西普通野生稻创新选育抗白叶枯病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J]. 作物杂志 2014(04)
- [3].高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Ⅱ优98[J]. 中国种业 2008(01)
- [4].中国稻种资源中新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发掘[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5].高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抗优63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8)
- [6].2005-2012年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与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1)
- [7].小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鉴定与初步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3)
- [8].主要杂交稻亲本和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抗性评价[J]. 分子植物育种 2009(02)
- [9].一株抗白叶枯病菌的嗜温菌的代谢物组成分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10].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高抗稻瘟病优质稻新品种新黄占的选育——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实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02)
- [11].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J]. 作物学报 2015(03)
- [12].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抗白叶枯病恢复系[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01)
- [13].华中农大水稻团队解码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08)
- [14].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及在育种中的应用[J]. 中国稻米 2010(02)
- [15].创建苗期和成株期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水稻种质资源(英文)[J]. 分子植物育种 2010(03)
- [16].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08(03)
- [17].盾壳霉代谢抗白叶枯病菌活性物质的分离[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02)
- [18].水稻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基因聚合品系抗性分析[J]. 杂交水稻 2012(05)
- [19].新品种绿珍8072和白香占的抗白叶枯病遗传分析及其基因检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2(03)
- [20].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在选育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系中的应用[J]. 浙江农业学报 2011(02)
- [21].杂交水稻新品种国稻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3)
- [22].杂草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筛选与鉴定[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4)
- [23].广东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水稻品种白香占的选育[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5)
- [24].高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II优98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8)
- [25].海南地方稻新种质抗病虫鉴定与评价[J]. 中国稻米 2019(02)
- [26].水稻新品种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研究[J]. 北京农业 2016(06)
- [27].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初步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1)
- [28].几个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10)
- [29].特优质水稻新品种三澳占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2(09)
- [30].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水稻新品种白丝占的选育及应用[J]. 中国种业 2017(12)
标签:白叶枯病论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论文; 温敏核不育系论文; 广亲和性论文; 恢复系论文; 两系法论文; 杂交水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