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大量的炎细胞浸润是不稳定斑块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已证实与炎症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NF-κB、PPAR-γ和趋化因子MCP-1、MIP-1α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存在且相互之间有联系,但对于这些因子在斑块中的表达以及其间的关系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尤其以人体冠脉作为研究材料的更为少见。 目的 比较人体冠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NF-κB、PPAR-γ、MCP-1和MIP-1α表达情况的差异;探讨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不稳定斑块形成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和方法 检查近年来具有ACS和稳定性心绞痛病史的51例尸检冠状动脉标本,从中选取晚期AS病变组织块861块,以脂质核心面积是否大于斑块面积40%为标准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UP组,n=122)和稳定斑块组(SP组,n=739)。于每组各随机选择40个组织块进行PPAR-γ、NF-κB、MCP-1、MIP-1α、CD68和S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阳性物质在斑块内的分布特点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结果 1.NF-κB在斑块的肩部、纤维帽和基底部均有分布,且UP组肩部NF-κB活性(核阳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P组(21.75±10.80 vs11.4±5.52,P<0.01);2.MCP-1、MIP-1α在斑块内的分布与CD68较一致,在斑块的肩部、纤维帽和基底部均有分布,且UP组肩部MCP-1、MIP-1α的阳性面积明显高于SP组。(MCP-1:66426.77±17635.49 vs36022.82±11294.22;MIP-1α:63731.32±18160.39 vs 36435.7±15025.12;P<0.01);3.同区域MCP-1、MIP-1α的阳性面积均与NF-κB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风论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研究概述[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1)
- [2].关于iMap-IVUS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斑块诊断价值的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5(11)
- [3].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转归的临床观察及随访[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06)
- [4].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相关基因及可能的信号通路[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05)
- [5].稳定斑块——阻碍血流通过[J]. 中华养生保健 2014(09)
- [6].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08)
- [7].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老年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差异基因表达谱[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09)
- [8].血清学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01)
- [9].葛根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14)
- [10].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斑块的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5)
- [11].不稳定斑块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8(05)
- [12].血管内超声检测不稳定斑块的现状及进展[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01)
- [13].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点[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07)
- [14].白介素-6、白介素-10和MMP-9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8)
- [15].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的研究现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06)
- [16].消斑汤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临床研究[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4)
- [17].瑞舒伐他汀抑制兔腹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07)
- [18].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03)
- [19].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中医药干预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09)
- [20].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 [21].凝聚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不稳定斑块[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4)
- [22].稳消Ⅲ号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斑块、脂质代谢及踝臂指数的作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12)
- [23].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7)
- [24].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6表达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05)
- [25].清热类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12(02)
- [26].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价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8)
- [27].血清亲环素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15)
- [28].不稳定斑块内形成易损血管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09)
- [29].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超声、磁共振技术研究进展[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03)
- [30].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萎缩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