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功能;方法
作者简介:林雪峰,任教于山西省柳林县李家湾中心校。
读书贵思,这为历代教育家所首肯。的确,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过程中包含有六种心理操作:发现——对文章信息的搜寻;识别——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认同——对文章信息的转换;组建——对文章信息的改组;扩展——对文章信息的使用;记忆——对文章信息的储存。读者的这些内化动作,构成了阅读中大脑黑箱的奥秘。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说明,阅读不是机械地念诵原文,而是要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阅读的过程必然要伴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或形象思维活动。可以说,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灵犀,有了它,阅读时才会一点就通。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那么,重就重在抓思维训练上,通过思维训练来养成学生乐思的习惯与善思的品质。
一、通过思维训练激发思维兴趣
通常说,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就道出了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正由于如此,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因畏难怕苦而懒于思索,这就要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可以说,在各种学习习惯中,思维习惯是核心的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培养思维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对思维发生兴趣,要以思为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当学生对思维发生了兴趣,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自觉地变“要我思”为“我要思”了。阅读中,运用思维训练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思维习惯,重在质疑问难。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从阅读过程看,“读——疑——思”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宋代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一论述说明,疑由读生,思由疑起,疑赖思解。明白了这个道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抓思维训练,就要在质疑上做文章,通过质疑来激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对此,朱熹也有见解。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这里,朱熹以病疑喻读书之疑,说明读书要有长进须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疑者须教有疑”,第二阶段是“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的见解还可从心理学研究上找到依据,那就是: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大脑皮层则处于亢奋状态,这是深入钻研、积极思维的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思维训练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
当学生懒于思索、不善思索、发现不了疑点时,教师若不向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的兴趣,而要求学生去思考,那是徒劳无益的。教师向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有下面4种:
第一,以疑激疑。一篇文章,疑隐含于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困惑处。教师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如有的教师教《孔雀东南飞》,故意提出这样的疑问:刘兰芝与焦仲卿,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样死,值得吗?这个问题就提得好,因为这是从诗中两个主人公性格和全诗主题这一关键处设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并由此激出一些新的疑来,如:“他们二人私奔行不行?”“他们二人起来抗争行不行?”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焦仲卿、刘兰芝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这番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为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指点了迷津。
第二,于无疑处求疑。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不惹学生注意,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教师就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
第三,挑起矛盾,借以质疑。所谓挑起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故意去拈过拿错,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教师可设一问:既称之为“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岂非自相矛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钻研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议论,在议论中争辩,在争辩中求得共识。原来,这里是用同一个“死”字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死海”的“死”是指海中没有生命存在,“不死”是指“死海”海水咸度高,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在水里不必担心会被淹死。此外,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发展旅游业,利用海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发展工业,使死海“出现了不少生气”,这就是死海不死的含义。学生在深究这看似矛盾的问题时,不仅释了题,更重要的是弄清了死海的特点和功能,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四,抓住分歧点质疑。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不尽一致,由理解不同而引起争论,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因此,教师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地方质疑,定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使他们明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平静,从而使学习深入,使智力得到开发。
其次,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有质疑的机会。比如利用早自习时间,教师在教室巡回,让学生向教师质疑。也可要求学生将疑点写到纸条上交给教师,教师将疑点梳成辫子,就如何解疑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并作答题示范,其余问题暂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对于质疑有质量的学生,教师应予以表扬,以提高质疑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也许只能提出一些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甚至是书上现成的思考题,教师不要流露瞧不起的神色,应通过启发,让他们逐步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中提出的怪问、傻问,教师应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切忌挖苦讽刺。
二、通过思维训练培养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
所谓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而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抓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
1.训练思之快
思之快是指思维的敏捷性,它反映智力活动的速度。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训练思的速度,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无限增长的书籍与有限的阅读时间构成了尖锐矛盾,对阅读的选择、速度、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敏捷才能善于迅速地处理应接不暇的信息,驾驭层出不穷的知识。思维的敏捷与记忆、联想等能力的强弱,与听说读写技巧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的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
把思维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流利和迅速的阅读方法,学会一下子把握课文的语句,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联想到与所读的内容有关的某些画面、形象、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形成既用视力同时又用思想快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训练思之活
所谓思之活,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即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强,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思考问题。训练思之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的规律。研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注意发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并利用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如阅读《春蚕》时,许多学生把握不住主题,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多收了三五斗》,让他们通过联想比较认识到《春蚕》与《多收了三五斗》一样,都是写丰收成灾,并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社会根源。
(2)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而提出的思维形式。它包含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个思维角度”。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正确的方式,多种正确的答案去解决同一问题。
这种教法,不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按照作者的构思发展,而是将他们的思路拉出课文现有的圈子,变换一个假设的角度,升华出各种揣测推论,反证出作者独到的匠心。这就是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能力方面看,思维发散越广,表现也就越灵活。
3.训练思之深
所谓思之深,是指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
训练思之深,首先要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分析是把学来的知识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把它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分解出来加以研究。这样学得的知识不是机械的储存起来,而是成为产生新知识的“发生器”。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将一篇文章中有关的人、事、理、情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例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分析奥楚蔑洛夫语言多变的这个特征,仔细分析比较:当他听说狗的主人不是将军时,他对狗的称呼和态度怎样?当他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时,他对狗的称呼和态度又怎样?经过分析比较,很快得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的结论。
4.训练思之新
所谓思之新,是指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鼓励学生朝着习惯性思考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或者提出与作者不同观点的阅读方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凡俗的创造性见解。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读法,其关键是提倡个人的独立思考,不囿于成见,不迷信专家。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眼光,挑剔的眼光专审视阅读对象。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或传统的评价,对文章的论据、事件、材料等内容,对文章的论证方法、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等进行逆向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来。
以上的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是彼此相通和紧密联系着的。思之深是基础,思之活与思之新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思之快又是以思之深、思之活、思之新为前提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柳林县李家湾中心校
邮政编码:0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