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内科治疗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董慧慧,田伟[1](2022)在《疼痛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对肿瘤内科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2019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于绍兴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肿瘤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负性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EORTCQLQ-C30)及干预后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HAMD评分及EORTC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NR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HAMD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干预前(P<0.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EORTCQLQ-C30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且高于干预前(P<0.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01)。结论疼痛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肿瘤内科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程度,同时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及科室护理满意度。
杨燕,王子安[2](2021)在《肿瘤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新治疗靶点的发现和新型药物的研发,药物治疗在肿瘤控制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培养兼具系统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实用型肿瘤内科专业人才,临床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非常重要,是肿瘤内科学研究生教育关注的重点之一。分析和总结了肿瘤内科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对措施,以期为提高肿瘤内科临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潘金鑫[3](2021)在《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与采纳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级诊疗制度的提出旨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与效益。智能医疗服务的临床应用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智能医疗服务存在着大量诱发医疗事故风险的潜在因素,例如用于开发的基础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算法偏见与过程“黑箱”、监管体系缺失等,导致在其推广过程中遇到了用户认知度不佳、采纳率低等问题。现有研究集中在智能医疗服务系统的构建、技术的提升优化、以及隐私伦理的保护策略等问题,对于智能医疗服务的用户采纳问题还存在较大研究空白,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迫切需要相关研究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引导,以推动智能医疗服务的扩散与发展。在总结医疗服务行业现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和用户采纳问题展开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平台型、产品型、资源整合型三种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然后分别从患者、医生和医院三类主体的视角研究了影响智能医疗服务用户采纳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基于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患者采纳模型、基于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生采纳模型、以及基于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院采纳模型;通过网络爬取、问卷调查、专家小组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计量方程、结构方程模型、解释结构建模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智能医疗服务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结论,进一步从政府、行业、市场三个层面探讨了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研究。系统分析平台型、产品型和资源整合型三种智能医疗服务模式,深入探讨不同服务模式下患者、医生、医院三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三种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的运营模式、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代表性服务等关键要素。(2)提出了基于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患者采纳模型。以患者采纳行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双因素理论和服务质量理论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结合患者疾病类型等决策特征构建智能医疗服务患者采纳模型。以在线问诊服务作为研究情境,采集好大夫在线网站上肿瘤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问诊数据,结合研究模型和假设选取数据变量。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验证了服务质量、服务成本、服务多样性以及疾病类型对患者采纳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影响。(3)提出了基于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生采纳模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从采纳转移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智能医疗服务医生采纳模型。根据研究模型和常规采纳量表重新设计问卷题项,收集了484位医生的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组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分析了移动医疗服务的使用经验和专业差异对于医生采纳智能医疗服务产品的影响。(4)构建了基于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院采纳模型。对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对现有文献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类,采用专家小组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解释性结构建模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医疗服务采纳模型,重点揭示了技术、组织、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采纳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影响机理。现阶段,智能医疗服务正在成为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问题的有效途径,患者、医生和医院对于智能医疗服务的广泛采纳是助力实现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重要突破口。总体来说,本文结合分级诊疗的政策背景在智能医疗服务的用户采纳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丰富了智能医疗服务领域的实证研究,为智能医疗服务的推广扩散和长远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实践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用户采纳仅仅是智能医疗服务扩散的第一步,如何获取、处理和融合实际使用行为数据,为患者、医生、医院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智能医疗服务将会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钟文昭,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4](2020)在《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第1位的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MDT)诊疗通过对疾病多维度的讨论和分析给肿瘤患者带来很多益处, 如可增加患者满意度, 减少住院费用, 缩短治疗等待时间, 提供更合理的诊疗路径和策略, 减少医疗纠纷, 增加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机会, 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等。目前, 中国肺癌MDT在指南遵循度、民主决策、落地执行和反馈、会议记录、患者随访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共识结合中国肺癌MDT诊疗经验和前沿的国际肿瘤MDT诊疗经验,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肺癌MDT诊疗模式, 包括MDT责任义务、组织架构、工作形式、标准流程、评估方法与激励机制等体系。共识由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 旨在为中国肺癌MDT提供流程和标准。
贾梦冉[5](2020)在《肠胃舒胶囊干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进程。本临床观察旨在评价肠胃舒胶囊改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探索清热化湿法在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由7家三甲医院协同完成。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采用随机信封法按2:1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予肠胃舒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予香连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连续用药14天。收集各访视点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舌象、脉象、探索性指标(VIP、CCK、PG)、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肠胃舒胶囊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2例,对照组21例。结果显示:①用药第7天,试验组总有效率35.71%,对照组总有效率28.57%;用药第14天肠胃舒胶囊干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脾胃湿热证)的证候总疗效为88.1%,香连片证候总疗效为71.43%。第7天及第14天两组证候总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病例证候疗效相当。②两种药物均能下调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中医证候积分。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自组内比较,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药第7天,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14天,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均能下调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证候积分,但肠胃舒胶囊更具优势。③单项症状疗效变化比较,第7天访视点未显示两组间差异(P>0.05)。用药第14天,在脘腹胀满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7.8%,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脘腹胀满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腹痛腹泻、食少纳呆、呃逆恶心、口干口苦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改善腹痛腹泻、食少纳呆、呃逆恶心、口干口苦方面疗效相当。④肠胃舒胶囊治疗后较治疗前单项症状评分统计,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香连片治疗后较治疗前腹痛腹泻、食少纳呆、口干口苦及呃逆恶心单项症状评分,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评分组间比较,脘腹胀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腹泻、食少纳呆、呃逆恶心及口干口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在下调脘腹胀满评分方面比较,肠胃舒胶囊更具优势。⑤根据腹泻病因,将病例分层为化疗相关、靶向相关、免疫相关及靶向+化疗四组,各亚组病例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化疗、靶向、免疫及化疗联合靶向所致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方面疗效相当。⑥性别分层分析显示,性别与两药疗效无相关性(P>0.05)。年龄分层分析显示,在中年组(41~65岁)肠胃舒胶囊疗效更佳。⑦在观察过程中未发现两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结论(1)肠胃舒胶囊能够改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与香连片相当。(2)肠胃舒胶囊可明显改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患者脘腹胀满单项症状。(3)肠胃舒胶囊具有良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胡译丹[6](2020)在《病友互助小组在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Z医院为例》文中认为如今,恶性肿瘤是我国疾病死亡率当中最高的疾病之一,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肿瘤患者要经历痛苦漫长的治疗过程,治疗期间身体免疫力不断下降、社会角色有所转变,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迫切需要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医疗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关怀。目前,我国对于肿瘤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治疗方面,病友互助小组的情绪介入研究较少。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心理支持,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减轻肿瘤患者的负性情绪体验,从而激发积极的正性情绪。本研究基于笔者在江西省Z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经历,选取了实习所在科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及参与式观察对患者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因负性情绪而引发认知、社会情感性及行动交往层面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进行介入,构建病友互助平台。社会工作者将治疗期间患者的认知需求、社会情感性需求及行动交往需求嵌入到小组活动中。活动后,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前后测数据的比对得知,患者负性情绪减少、正性情绪增加。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下,肿瘤患者情绪状态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对促进医患沟通、改善就医体验做出了一定贡献。在论文最后部分,笔者对本次研究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深化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病友支持网络、多元化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资源渠道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等等,以进一步优化病友互助模式,更好地发挥医务社会工作关怀病人、沟通医患、辅助治疗的功能。
姚小云[7](2020)在《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的循证护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循证实践的方法,构建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循证护理实践的方案,促进化疗相关性便秘护理措施的正确落实,评价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循证护理实践的效果,以期减少化疗相关性便秘的发生率。方法:应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临床证据应用模式,它分为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效果评价三个步骤,本项目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纳入93和89例患者,16名护士(证据应用前后护士人员未发生变动)。审查证据应用前后护士基于证据的化疗相关性便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对证据的依从性、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发生率及便秘的严重程度。基线审查前,先按PIPOST框架对国内外各大文献数据和循证护理资源网站进行检索,对查找到的证据文献进行文质量评价后纳入证据,并按FAME属性原则将纳入证据进行本上化定制,形成质量审查指标。结果:(1)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各大循证护理资源网站,经过文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FAME属性评价,最终获得17条证据,转化为19条质量审查指标。(2)证据应用后,护士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合格率由现状审查的6.25%提升为100%,护士的知识问卷得分由原来的平均分为45.75±11.14上升到86.63±10.03(P<0.05)。(3)化疗相关性便秘的发生率为69.89%(n=93)下降到37.08%(n=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的严重程度由占比最多的2级49.23%(n=65)降到1级占比最多54.55%(n=33),严重程度有所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证据应用后,护士对19条指标的依从性从0%~45.66%显着提高至证据应用后的65.45%~100%。结论:基于证据的实践方案可以提高护士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高护士的证据依从性,提高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化疗相关性便秘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周尘飞,奚文崎,吴珺玮,瞿晴,张俊[8](2020)在《综合医院肿瘤科实施轮转住院医师教学的思考》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不断提高,恶性肿瘤已逐渐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综合性医院肿瘤内科在轮转住院医师的肿瘤学教育中承担主要职责。然而,目前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轮转住院医师肿瘤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对综合性医院肿瘤内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梳理,瑞金医院肿瘤科拟从教学模式、临床思维培养、肿瘤精准治疗理念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开展探索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加强轮转医师肿瘤学教育质量,进而为改善我国肿瘤诊治现状提供帮助。
姚文秀,李鑫,魏于全[9](2019)在《肿瘤内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文中指出随着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体检意识的增强、检测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的改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常见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球恶性肿瘤新诊断及死亡病例分别为1 810万和960万[1]。近年来中国恶
门学千[10](2019)在《构建肿瘤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新模型及其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并发VTE使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升高。通过风险评估模型(Risk assessment model,RAM)筛选出易发生恶性肿瘤相关VTE的高危患者,给予其预防性抗凝治疗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帕多瓦预测评分模型(the Padua Prediction Score,PPS)及霍拉纳评分模型(the Khorana score,KRS)是肿瘤内科常用的现有静脉血栓评估模型。但其在包含全部诊治阶段的肿瘤内科住院患者人群中的预测能力及可行性尚未明确。本文尝试基于肿瘤内科处于所有诊治阶段的住院患者,提出预测恶性肿瘤相关VTE的风险评估模型,并与PPS评分模型及KRS评分模型在该人群中进行比较,评估各模型预测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能力,及临床可行性。研究方法:纳入辽宁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63例患有恶性肿瘤,且并发VTE的住院患者,并按1:3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189例未并发VTE的肿瘤内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史、化验结果等资料,对包括凝血化验指标等在内的恶性肿瘤相关VTE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结合各因素的临床实际意义及既往文献结论,筛选纳入新评估模型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回归系数,在考虑临床可行性的基础上确定各危险因素分值,构建新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来确定高危风险界值。并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等各项指标,及统计患者在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分布情况,来与PPS预测评分模型及KRS评分模型比较预测能力和临床可行性。研究结果:结合既往文献与各危险因素临床实际意义,经多因素分析,以下5项风险因素被纳入新风险评估模型:卧床≥3天、VTE病史、IV期肿瘤、血小板数目≥350×109/L及D二聚体>0.55mg/L。新风险评估模型高危风险界值设置为≥3分。在本研究样本中,新风险评估模型、PPS预测评分模型、KRS评分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612、0.649。新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恶性肿瘤相关VTE的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64.0%,阳性似然比为2.558,阴性似然比为0.123,阳性预测值为71.9%,阴性预测值为89.0%。PPS预测评分模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31.7%及79.9%,KRS评分模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及92.2%。新风险评估模型、PPS预测评分模型、KRS评分模型的高危风险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比值比分别为20.641,1.848,2.105。PPS预测评分模型中已知的易栓症不能在我院进行检测,急性心梗或脑梗、激素治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kg/m2等危险项目患者分布较少。KRS评分模型中BMI≥35kg/m2无患者分布。新风险评估模型中各项危险因素均有患者分布,且病例组患者均多于对照组。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肿瘤内科处于所有诊治阶段的多癌种住院患者人群提出恶性肿瘤相关VTE风险评估模型,并纳入临床实践中易得有效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作为模型中的危险因素。在该人群中,新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恶性肿瘤相关VTE的能力优于PPS预测评分模型及KRS评分模型,而且更精简易行,但尚需验证。
二、肿瘤内科治疗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内科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疼痛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干预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R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2)肿瘤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学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意义 |
2 临床带教中的问题 |
2.1 主观层面 |
2.1.1 肿瘤内科工作性质认识误区 |
2.1.2 临床带教定位不清 |
2.2 客观层面 |
2.2.1 科室轮转时间设置不合理 |
2.2.2 肿瘤内科的特殊性 |
3 对 策 |
3.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重视医患沟通和医学人文关怀 |
3.2 建立科学化实习管理制度,加强激励管理 |
3.3 因地制宜制定临床教学内容 |
3.4 强调规范化的治疗理念,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3)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与采纳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医疗相关研究 |
1.2.2 智能医疗服务相关研究 |
1.2.3 智能医疗服务采纳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研究 |
2.1 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 |
2.2 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 |
2.3 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患者采纳模型研究 |
3.1 问题分析 |
3.2 研究理论基础 |
3.2.1 双因素理论 |
3.2.2 服务质量理论 |
3.3 智能医疗服务患者采纳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3.4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3.4.1 数据收集与变量定义 |
3.4.2 数据预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
3.4.3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 |
3.4.4 稳健性检验 |
3.5 结果讨论与启示 |
3.5.1 实证结果讨论 |
3.5.2 理论启示 |
3.5.3 实践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生采纳模型研究 |
4.1 问题分析 |
4.2 研究理论基础 |
4.2.1 技术接受模型 |
4.2.2 采纳转移理论 |
4.3 智能医疗服务医生采纳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
4.3.1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假设 |
4.3.2 基于采纳转移视角的假设 |
4.3.3 专业差异的调节作用假设 |
4.3.4 研究模型的构建 |
4.4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4.1 问卷开发 |
4.4.2 数据搜集 |
4.4.3 测量模型分析 |
4.4.4 测量不变性评估 |
4.4.5 结构模型分析 |
4.5 结果讨论与启示 |
4.5.1 实证结果讨论 |
4.5.2 理论启示 |
4.5.3 实践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院采纳模型研究 |
5.1 问题分析 |
5.2 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的影响因素识别 |
5.3 解释结构建模法和MICMAC分析步骤 |
5.4 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模型构建 |
5.4.1 数据收集 |
5.4.2 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的解释结构建模过程 |
5.4.3 MICMAC分析结果 |
5.5 结果讨论与启示 |
5.5.1 实证结果讨论 |
5.5.2 理论启示 |
5.5.3 实践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级诊疗背景下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政府政策建议 |
6.1.1 设立基层医疗机构专项扶持基金 |
6.1.2 创新智能医疗产品审评审批制度 |
6.1.3 完善智能医疗法律体系与责任划分 |
6.1.4 加大智能医疗服务宣传力度 |
6.2 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行业对策建议 |
6.2.1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 |
6.2.2 构建严谨的隐私保护机制 |
6.2.3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 |
6.2.4 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与科研共享 |
6.3 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市场培育建议 |
6.3.1 制定市场细分战略 |
6.3.2 开展智能医疗服务试点 |
6.3.3 加速优质服务扩散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肠胃舒胶囊干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
1 概述 |
2 发病机制 |
3 治疗措施 |
4 研究热点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化疗相关性腹泻 |
2 靶向治疗相关性腹泻 |
3 多种疗法共奏良效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方法及病例来源 |
2 病例标准 |
3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入组情况 |
2 基线资料 |
3 疗效评价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病因病机探讨 |
2 肠胃舒胶囊及香连片的组成与功效 |
3 VIP、CCK及PG与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的关系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 |
3 存在问题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病友互助小组在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Z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病友互助小组 |
2.1.2 负性情绪 |
2.2 理论基础 |
2.2.1 理性情绪理论 |
2.2.2 小组动力学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肿瘤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2 负性情绪对肿瘤患者治疗影响的研究 |
2.3.3 相关干预的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Z医院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的现状分析 |
3.1 Z医院肿瘤科基本情况 |
3.1.1 科室情况简介 |
3.1.2 患者情况分析 |
3.2 负性情绪的现状分析 |
3.2.1 负性情绪的现状 |
3.2.2 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
3.2.3 负性情绪的需求评估 |
3.2.4 小组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
3.2.5 成员招募 |
第4章 病友互助小组介入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的过程 |
4.1 小组前期准备 |
4.1.1 研究工具 |
4.1.2 干预目标 |
4.1.3 方案设计 |
4.2 小组实施过程 |
4.2.1 第一节活动:因为刚好遇见你 |
4.2.2 第二节活动:想把我说给你听 |
4.2.3 第三节活动:同呼吸·共命运 |
4.2.4 第四节活动:科学生活·健康你我他 |
4.2.5 第五节活动:一同携手·未来可期 |
4.3 小组实施效果 |
4.3.1 组员的反馈 |
4.3.2 社工的反馈 |
4.3.3 他人的反馈 |
第5章 反思与建议 |
5.1 反思 |
5.2 建议 |
5.2.1 深化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 |
5.2.2 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
5.2.3 构建病友支持网络,健全医院志愿者队伍建设 |
5.2.4 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资源投入 |
5.2.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政策法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对象简介 |
附录二 组员基本情况 |
附录三 测量量表 |
附录四 调查问卷 |
附录五 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小组契约 |
附录七 满意度调查 |
致谢 |
(7)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的循证护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3 概念框架 |
1.4 研究目的 |
1.5 相关概念及定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证据综合 |
2.1 确定临床问题 |
2.2 组建证据应用项目小组 |
2.3 获取证据 |
2.4 证据资源整合 |
第3章 基线审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实践变革 |
4.1 障碍因素识别及制定行动策略 |
第5章 效果评价 |
5.1 研究目的 |
5.2 对象和方法 |
5.3 采用的效果评价的方法 |
5.4 资料分析的方法 |
5.5 质量控制 |
5.6 结果 |
5.7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护理实践的建议 |
6.3 研究的创新性 |
6.4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综合医院肿瘤科实施轮转住院医师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性医院肿瘤内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 |
1.1 轮转医师肿瘤学基础不足、专业知识理解困难 |
1.2 轮转医师培训时间较短、学习积极性不高 |
1.3 科室带教工作不规范、管理分工不明确 |
2 对现有教学实践的改进 |
2.1 合理制定培养计划、充分利用轮转时间 |
2.2 重视临床思维训练、提升轮转培养质量 |
2.3 强调肿瘤规范化治疗、推广精准医疗理念 |
2.4 肿瘤医学伦理与患者人文关怀 |
3 讨论 |
(9)肿瘤内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化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
2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
2.1 临床应用的分子靶向治疗现状 |
2.2 靶向治疗药物耐药问题 |
2.3 靶向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 |
3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
3.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3.2 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
3.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
4 未来展望 |
(10)构建肿瘤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新模型及其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及资料 |
2.2 诊断方法及定义 |
2.3 建立新风险评估模型 |
2.4 比较PPS、KRS及新风险评估模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及VTE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
3.2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
3.3 PPS、KRS、新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能力对比 |
3.4 PPS、KRS、新风险评估模型可行性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肿瘤内科治疗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疼痛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董慧慧,田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22(03)
- [2]肿瘤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教学探索与实践[J]. 杨燕,王子安.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0)
- [3]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与采纳模型研究[D]. 潘金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钟文昭,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0(10)
- [5]肠胃舒胶囊干预恶性肿瘤内科治疗相关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临床观察[D]. 贾梦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病友互助小组在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Z医院为例[D]. 胡译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7]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的循证护理实践[D]. 姚小云. 长江大学, 2020(04)
- [8]综合医院肿瘤科实施轮转住院医师教学的思考[J]. 周尘飞,奚文崎,吴珺玮,瞿晴,张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05)
- [9]肿瘤内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J]. 姚文秀,李鑫,魏于全.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09)
- [10]构建肿瘤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新模型及其预测价值研究[D]. 门学千.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