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关于动词偏误的研究,以往多关注动词的语法偏误,尤其是动词的位置及与动词相关的句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少从意义入手研究动词的使用偏误,至多是在分析动词语法偏误时连带涉及少量因意义而造成的偏误。目前尚未见到专门对动词的语义偏误进行研究的文章。本文尝试从词汇语义学的研究视角,着眼于词语的词汇意义,考察欧美学生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使用中的语义偏误。文章首先描述了与词义相关的动词混用和不当搭配的类型、倾向及分布,分析了偏误的原因,进而辨析易混动词的意义和用法,以期拓展汉语中介语词汇研究的视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论文的主体共有以下四个部分: 1.考察易混动词使用的基本情况。首先对动词使用情况和语义偏误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语义偏误是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主要的偏误形式,并总结出了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混用偏误;接着找出动词使用偏误的规律;最后对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找出它们使用的异同之处。 2.对动词混用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动词混用偏误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类动词的混用有一定的倾向性,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几种情况,其中多对多的混用情况最多,也最复杂。混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很复杂:有的意义较近,有的意义较远,其中意义关联较远的词我们本族人很少混用,而留学生会因为种种原因将它们混用,且混用的比例不小。因此,对易混淆词进行考察和辨析时应该完全从留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本族人的语感确定辨析词目。 3.分析动词混用的原因。本文主要从语言知识、教学因素和学生本身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动词混用的原因,发现动词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知识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尤其是在母语与目的语对应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学生对目标词较难掌握。因此,应该加强语言对比的研究,在教师的备课和教学中也应充分注意语言对比的应用,使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差别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减少偏误的出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俄语“程度副词+情绪类心理动词”汉译语义学阐释——以очень+рассердить为例[J]. 中国俄语教学 2016(04)
- [2].汉语心理动词与其对应英译动词词义对比——以《汉语教程》为例[J]. 文教资料 2017(14)
- [3].现代汉语认知心理动词的句法分析[J]. 文教资料 2014(29)
- [4].心理动词“奇怪”的多角度分析[J]. 国际汉语学报 2016(02)
- [5].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实证研究[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10)
- [6].俄汉语情感类心理动词研究现状综述[J]. 林区教学 2015(07)
- [7].近20年来国内英语心理动词研究综述[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07)
- [8].英汉状态心理动词语义句法共性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02)
- [9].《论语》单音节情绪心理动词同义词辨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9)
- [10].日语中认知类心理动词刍议[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 [11].甲骨文情意心理动词探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2].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3)
- [13].心理动词的宾语形式[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12)
- [14].英汉状态心理动词的语义句法联接模式差异[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01)
- [15].心理动词研究概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 [16].英汉情感心理动词词汇-句法对比研究——基于时体理论的讨论[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7].谓语中心为心理动词的“把”字句[J]. 汉语学报 2012(01)
- [18].答疑解惑(二)[J]. 今日中学生 2011(Z3)
- [19].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心理动词的运用效果研究[J]. 电影评介 2014(17)
- [20].心理动词“怜”的历史演变及语义探析——以《古尊宿语录》的分别情况为例[J]. 汉字文化 2020(05)
- [21].英语主、宾语型心理动词结构中约束共指的成人二语理解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06)
- [22].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4)
- [23].藏语心理动词论元结构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24].情感类心理动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2)
- [25].“怕”的历时演变[J]. 文教资料 2008(33)
- [26].情感类心理动词的语法特征[J]. 语文学刊 2012(04)
- [27].心理动词“怕”溯源考证[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8].汉英心理动词程式语语音表征对比研究——来自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证据[J]. 外语界 2018(03)
- [29].“羡慕嫉妒恨”,其实并不“恨”[J]. 语文学习 2012(11)
- [30].《列子》心理动词意义分析研究[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