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

论文摘要

课程“有着悠久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持有先定性课程观,以经典自然科学为依据,把课程研究的使命视为寻找普遍的课程开发模式和程序,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性、课程内容的先定性、教育过程的可控制性,导致课程目标与手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遮蔽了课程的建构性。以派纳为代表的“课程理解范式”,受新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启发,在现象学、哲学解释学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课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情境性,视课程为一种弥漫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侧重于对课程的多元理解,拓宽了课程的内涵,从而张扬了课程的建构性。世界课程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几种课程流派,对课程的建构性或遮蔽或张扬,勾勒出了课程建构性思想曲折嬗变的发展轨迹。课程理论的发展总是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新的成果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当不确定性理论、后现代知识型理论、社会建构理论、交往行动理论,直至现象学、哲学诠释学等多种理论研究成果纷至沓来时,课程领域的研究也就有了多样化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重构了课程与教学研究图景。世界的不确定性不再被视为“偶然性的表现”,人类更加关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被建构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不确定性、主体间性、社会建构、体验、理解和交往等,成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范畴,进而成为课程的建构性理论的思想文化背景,或者说是一种新的课程哲学。所谓课程的建构性,是指师生作为活动主体,以学科、个体经验、问题(课题)作为课程的相对起点,以体验、理解、交往等作为主体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生存方式,对课程不断进行意义赋予与重构、批判与超越,在建构知识、意义与关系的过程中课程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生长性和完整的文化特性。课程建构论,既不把课程视为既定的结构,也不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纯粹个人经验的产物,而是视为在复杂的、不确定性情境下,课程主体基于相对的课程起点能动的动态建构过程。在课程建构论视界下,课程是静态意义的“跑道”和动态意义的“奔跑”的统一。从静态意义上说,课程应该有预先确定的目标和计划;从动态意义上说,课程是指师生在具体情境下围绕课程相对起点所展开的互动与互相影响过程。大学的学科、个体经验、问题(课题)等就是大学课程的相对起点;大学师生在课程实施中不断进行意义赋予与重构、批判与超越的建构活动,是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生成的内在动力。大学课程的结构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大学课程相对起点、大学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课程主体多元的生存方式、大学课程实施环境。在创生性课程实施取向下,这些要素的互相影响与互动促成了课程多元化知识共生,课程意义的充盈与提升,以及大学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确立,由此形成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生成的内在机理。中国大学课程实践中存在着课程的建构性被遮蔽的状况。分析其原因有:中国大学课程目标的偏差;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师主体性张扬及师生主体间性失落;课程评价追求科学化等,都制约了课程实施中的建构活动。因此,中国大学课程要张扬课程的建构性,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变革:确立内在与外在统一的生成性大学课程目标;形成多元相对起点的大学课程结构;大学师生成为课程建构共同体;追求丰富的大学课程主体的生存方式;大学课程走向量化与质性评价的融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的起点
  • 1.2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视角转换与方法选择
  • 1.4 课程的建构性内涵与基本研究思路
  • 注释
  • 2 从遮蔽到张扬:课程的建构性思想的发展
  • 2.1 自然经验主义课程范式:探索课程的建构性
  • 2.2 主导课程范式:遮蔽课程的建构性
  • 2.3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再现课程的建构性
  • 2.4 概念重建课程范式:张扬课程的建构性
  • 2.5 后现代课程范式:确立“课程的建构性”
  • 注释
  • 3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理论之源
  • 3.1 不确定性理论:敞开大学课程的建构性思想的视界
  • 3.2 后现代知识型:蕴含生成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内在可能
  • 3.3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张扬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内在动力
  • 3.4 社会建构理论:确立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的社会取向
  • 3.5 体验与理解的阐释学意义:拓展大学课程建构主体的存在方式
  • 注释
  • 4 大学课程建构性的内在规定与表征
  • 4.1 “建构”意涵与大学课程建构性的界定
  • 4.2 大学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 4.3 大学课程的基本要素
  • 4.4 大学课程要素的互相影响与互动生成大学课程的建构性
  • 4.5 大学课程建构性的表征
  • 注释
  • 5 张扬课程建构性的大学课程变革
  • 5.1 中国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 5.2 中国大学课程变革的可行性策略
  • 注释
  • 6 结语:大学课程需要张扬建构性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的创新尝试
  • 6.3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与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内蒙古老年大学师生作品选登[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20(01)
    • [2].美国西雅图西北大学师生代表团访问我校[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7(04)
    • [3].观老年大学师生风采有感[J]. 康颐 2019(05)
    • [4].礼物[J]. 幸福 2019(07)
    • [5].浅论大学师生的教学自主权[J]. 时代教育 2014(04)
    • [6].同济大学师生“同心抗疫必胜杯”网络象棋赛圆满落幕[J]. 棋艺(象棋版) 2020(04)
    • [7].礼物[J]. 微型小说选刊 2019(24)
    • [8].大学师生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浅谈如何将智力资源转化成课程资源[J]. 山西青年 2018(18)
    • [9].西南交通大学师生设计作品选[J]. 包装工程 2011(08)
    • [10].武汉理工大学师生设计作品选[J]. 包装工程 2009(04)
    • [11].网络——架起大学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9)
    • [12].佛罗里达大学师生作品[J]. 中国陶艺家 2008(01)
    • [13].从时空因素谈大学师生信任关系的阻力与对策——以课堂教学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02)
    • [14].大学师生社会角色多样性的法社会学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1(04)
    • [15].“理工星空”:让大学师生“上头条”[J]. 江苏教育宣传 2016(01)
    • [16].国宝南朝石刻遭大学师生非法拓印[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12)
    • [17].甘肃天水老年大学师生作品选登[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2(09)
    • [18].宁波大学师生信息素质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 情报探索 2008(03)
    • [19].无锡市老年大学师生作品选登[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3(08)
    • [20].大学师生电子邮件互动交流调查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1].疫情防控勇担当 银发学子献爱心——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师生爱心捐赠援鄂抗疫[J]. 老年人 2020(03)
    • [22].喧嚣与宁静——谈当代大学师生的人文情怀和心性涵养[J]. 集宁师专学报 2010(01)
    • [23].大学师生课堂矛盾成因与对策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6)
    • [24].温州大学师生参观浙江教育技术博物馆[J]. 浙江教育技术 2013(06)
    • [25].师范类大学师生信息需求状况分析与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4)
    • [26].浅谈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学师生座谈引发的思考[J]. 图书馆论坛 2008(05)
    • [27].大学师生教育冲突行为成因及调解策略[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28].关于大学的五大谬见[J].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2012(07)
    • [29].99岁,正青春[J]. 黄金时代 2020(07)
    • [30].风雨八十载 薪火永传承——广西大学师生“重走西大搬迁路”活动纪实[J]. 今日南国 2008(26)

    标签:;  ;  ;  

    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