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蓝藻的生长生理特征及其竞争优势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科学
作者: 马祖友
导师: 张广军,金相灿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谷皮菱形藻,竞争优势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世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引起的蓝藻水华给水资源的利用、生产和人畜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目前,环境因子对蓝藻水华暴发的机理研究已成为国际水环境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方向。本论文利用从太湖分离的多种典型藻类铜绿微囊藻(蓝藻)、四尾栅藻(绿藻)和谷皮菱形藻(硅藻),进行了磷浓度、光照、温度和pH 对铜绿微囊藻增殖的生长生理特征及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旨在通过从蓝藻形成优势的角度揭示湖泊中蓝藻暴发水华的机理,为防治蓝藻水华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实验研究表明: 1.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在磷资源饱和时的最大增长率μmax 分别为0.806 d-1、1.378 d-1 和1.411 d-1,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0.003mg/L(P)、0.012 mg/L(P)和0.008 mg/L(P),藻细胞生长的最低磷含量分别为2.21×10-11mg/cell、5.32×10-11mg/cell 和1.36×10-10mg/cell。表明铜绿微囊藻的最大增长速率低于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但对磷吸收能力强,而且单个细胞最低需磷量比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都低,即蓝藻细胞对磷吸收能力比绿藻和硅藻强。2.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光资源饱和时的最大增长率μmax 分别为1.531 d-1 和2.723 d-1,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4.164×103Lux 和8.271×103Lux,实验还显示铜绿微囊藻在4000Lux得到最大比增长率。表明铜绿微囊藻在光照条件下的半饱和常数比四尾栅藻低,对光照的亲和性更大。即蓝藻细胞生长对光照的需求比绿藻低。3.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都能在M11 培养基中以较快的速度生长并且达到较大的增长率μmax 和最大现存量xmax。表明蓝藻和绿藻对M11 培养基有较好的适应性,可用作蓝藻和绿藻竞争的共培养基。4.在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受光照影响的竞争中,当光照在4000Lux以下时,铜绿微囊藻的相对优势随光强的增加变得更大;光照在8000Lux以上时,铜绿微囊藻优势消失。表明合适的低光照更有利于蓝藻形成优势。5..在温度影响实验中,谷皮菱形藻和四尾栅藻相对于铜绿微囊藻的优势在28℃时最小,在15℃、20℃和35℃时都更大。表明合适的高温有利于蓝藻在竞争中获得优势。6.在0.012、0.112、0.412 和1.612mg/L 质量浓度的模拟湖水中,四尾栅藻均形成优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
1.3 蓝藻水华的危害
1.4 蓝藻生理特征及蓝藻水华的四种类型
1.5 蓝藻优势形成理论/假说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藻种
2.3 实验方法
2.4 模拟湖水培养基的配制
第三章 蓝藻的生长生理特征及其竞争优势研究
3.1 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在不同 P 浓度下的生长生理特征
3.1.1 实验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生理特征
3.2.1 实验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生理特征
3.3.1 实验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竞争
3.4.1 实验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竞争
3.5.1 实验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竞争
3.6.1 实验
3.6.2 结果与分析
3.6.3 小结
3.7 不同磷浓度体系 pH 变化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竞争的影响
3.7.1 实验
3.7.2 结果与分析
3.7.3 讨论
3.7.4 小结
3.8 不同 P 浓度和光照对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谷皮菱形藻竞争的影响
3.8.1 实验
3.8.2 结果与分析
3.8.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5-12-22
参考文献
- [1].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有机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研究[D]. 杨峰峰.上海交通大学2012
- [2].铜绿微囊藻对两个湖泊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参数及SOD活性的影响[D]. 彭水秀.淮北师范大学2018
- [3].阳光UV辐射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研究[D]. 涂勃.湖北工业大学2018
- [4].名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曾凤.四川农业大学2017
- [5].氮、温度和光照对大型溞-金鱼藻-铜绿微囊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D]. 姜小玉.河南师范大学2018
- [6].磷与微量元素共同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与产毒的影响研究[D]. 王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 [7].DOM光敏生成单线态氧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研究[D]. 万学彬.重庆大学2017
- [8].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的生态毒性:生长阶段效应与P450酶介导作用[D]. 王佳.浙江大学2018
- [9].铜绿微囊藻对中华拟同形溞三种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 徐小雪.安徽大学2018
- [10].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间化感作用的研究[D]. 孙春蕾.南京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太湖微囊藻水华及其产毒的生态学研究[D]. 刘娅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
- [2].环境因子对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影响的研究[D]. 张京梅.贵州师范大学2007
- [3].水文气象因子对太湖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D]. 高月香.扬州大学2006
- [4].蓝藻水华生消机制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 陈明曦.三峡大学2007
- [5].北京城市河湖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研究[D]. 刘靖.首都师范大学2005
- [6].不同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室内模拟研究[D]. 易文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7].不同环境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和栅藻竞争能力的比较研究[D]. 王珂.河海大学2006
- [8].水文、气象因子对藻类生长影响作用的试验研究[D]. 赵颖.河海大学2006
- [9].微囊藻在水华优势种形成过程中若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谭啸.南京师范大学2006
- [10].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资源竞争与种群演替规律的初探[D]. 牛明改.苏州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