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欧元的成功启动。欧元的启动为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树立了典范,也推动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发展。而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货币一体化,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虽然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东亚货币合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充分暴露出东亚现有货币合作机制的明显不足。从而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的思考。为了推动东亚货币合作向纵深发展,东亚货币合作该选择怎样的模式,东亚货币合作如何演进,人民币与日元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对于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论文以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最新成果为理论依据,从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中,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对几种国际区域货币一体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及其演进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的选择及其可行性,论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周期的趋同性、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以及货币合作成本与收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的内生性进行了检验。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应选择多重货币联盟模式,并把推进次区域货币区建设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中长期目标,为最终实现单一货币区创造条件。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演进路径,论文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在早期阶段主要是法律制度、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建立和完善;中期阶段主要是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建立,并实现次区域货币一体化;最后阶段主要是三个次区域货币区融合,最终实现单一货币。论文还对三个次区域货币合作中锚货币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人民币、日元、东盟货币单位可以成为次区域货币合作中的锚货币。论文的主要观点是:1、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风险暴露日益突出,金融危机对于各国经济体的破坏力日益加大。东亚国家金融体系相对脆弱,饱受金融危机伤害之痛,逐渐意识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不利于维护东亚地区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东亚国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东亚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2、东亚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东亚国家存在的地区主义倾向以及经济合作的次区域性、层次性,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只能选择不同于美元化模式和欧元模式的第三种模式,即多重货币联盟模式。3、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产品的多样化、经济周期的趋同性、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等指标来看,东亚国家整体参与货币合作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次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且经济条件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因此,从东亚货币合作中长期看,有条件形成三个次区域货币区:中华区、日韩区和东盟区,并最终形成单一货币区。4、从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来看,由于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最多,对外贸易规模较大,且大多以美元作为计价结算货币,通过货币合作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许多小国金融体系脆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积极参与货币合作,有力于维护其自身的金融稳定,享受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好处。5、从人民币与日元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对比来看,无论是对内价值,还是对外价值,人民币都保持了较高的稳定,特别是在几次金融危机当中,人民币对外价值的稳定,对于东亚地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及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政治交往的日益密切,都为人民币成为次区域主导货币甚至整个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主导货币提供了保证。6、对于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建议是:首先积极创造货币合作的初始条件,为推进货币合作夯实基础,这包括经济、金融、政治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其次,根据东亚国家的实际情况,先开展次区域货币合作,形成次区域汇率合作机制,这应该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核心内容。第三,积极推动次区域货币区的建设,为过渡到东亚单一货币区创造条件。东亚单一货区的形成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先在最有条件成为货币区的几个区域形成次区域货币区,最后过渡到单一货币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认为东亚货币合作还缺乏整体性、制度化、功能完善的合作组织,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使得东亚货币合作缺乏持续的推动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东亚地区性的合作组织,并随着合作深入不断完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组织架构设想;二是对于东亚次区域货币合作中锚货币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人民币、日元有条件成为次区域锚货币,而“东盟货币单位”适合作为东盟货币区中的锚货币。由于受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证分析能力限制,论文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对于货币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并没有建立计量模型来进行定量计算。2、对于东亚货币合作路径的设计可能考虑不是很全面和具体,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对于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实证分析还显单薄,而且研究的样本较小,时间跨度较短,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东亚现代化:前景再探[J]. 世界知识 2018(05)
- [2].中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关系新进展[J]. 商 2016(18)
- [3].TIMSS2015:东亚国家和地区继续领跑[J]. 上海教育 2017(02)
- [4].第二届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环境与健康区域部长级论坛在韩国举行[J]. 中国药房 2010(31)
- [5].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职能变革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6].新冠疫情肆虐对世界政治的影响[J]. 世界知识 2020(11)
- [7].东亚国家就业市场的冲突与共赢[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8].科学看法大不同[J]. 飞碟探索 2011(06)
- [9].论海权对东亚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影响[J]. 国际观察 2013(02)
- [10].金融危机与东亚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J]. 改革与战略 2008(05)
- [11].《自然》杂志:近视爆发的根源是缺乏户外运动[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5(09)
- [12].亚洲悖论的根源——基于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视角[J]. 东北亚论坛 2015(03)
- [13].繁杂礼数让亚洲患上“节日病”[J]. 记者观察(下半月) 2010(10)
- [14].Palmy[J]. 课外阅读 2013(08)
- [15].我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中间品贸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14(08)
- [16].东亚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逻辑:本体性安全的视角[J]. 当代亚太 2015(01)
- [17].东亚国家民主化的挑战与回应:路径与选择——基于四国的比较研究[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05)
- [18].中国的经济影响与东亚国家民众对华评价——经济受惠度与发展主义的调节效应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02)
- [19].东亚国家与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研究[J]. 南方金融 2009(05)
- [20].民族主义与东亚的“分裂”[J]. 东北亚研究论丛 2015(01)
- [21].当日本人遇上韩国人[J]. 新经济 2014(18)
- [22].中国与美国和东亚国家贸易差额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1993—2005年[J]. 财贸经济 2008(08)
- [23].东亚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路径与国际合作研究[J]. 东北亚论坛 2018(06)
- [24].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东亚国家间信任建构:理论框架与现实路径[J]. 国际观察 2016(06)
- [25].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对东亚国家经济的消极影响[J].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 2013(00)
- [26].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评价[J]. 国际经济合作 2013(02)
- [27].东亚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及思考[J]. 国际经济合作 2009(07)
- [28].儒家思想与东亚经济制度[J]. 党政干部学刊 2008(10)
- [29].公共政策的范式转型:以东亚经济发展政策为例[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0].印度参与东亚合作:进展及影响[J]. 国际研究参考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