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与温室气体相比,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估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主要原因在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机制非常复杂以及缺乏对其微观特性的系统观测。东亚作为世界沙尘天气的多发区之一,而我国沙尘气溶胶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鉴于东亚地区气溶胶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利用AERONET资料和前人研究结果对东亚地区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及光学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气候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沙尘天气发生期间沙尘源区与下游地区气溶胶的微物理特性差异,对中国北方气溶胶的微物理特性做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对矿尘气溶胶在远程传输过程中光学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模拟和初步探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利用前人研究结果系统分析比较了东亚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物理、化学及光学特性。中国北方地区PM2.5、水溶性离子、有机物(如PAHs、OC、EC)以及部分元素浓度冬季高于夏季,而且通常高于南方以及日韩地区。同时,沿海和污染地区的PM2.5、PAHs、OC、EC浓度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AOT)和埃斯屈朗波长指数(α)都高于清洁地区;而沿海站点的Na+、SO42-、Mg2+和Cl-浓度也较高。第二部分利用前人研究结果总结了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的微观特性。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水溶性Ca2+和Na+、地壳元素Al、Ca、Fe等均呈现出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沙尘源区的气溶胶粒子通常具有高的AOT和SSA以及低α:而下游地区常表现为高的AOT和α以及低SSA。污染城市和沿海地区SO42-、NO3-和Cl-具有较高的浓度。第三部分利用AERONET观测资料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了东亚地区沙尘天气发生时沙尘源区与下游区气溶胶微物理特性的差异。与日韩站相比,中国站具有更高的AOT和更低的α,当沙尘暴出现时α会降到零甚至负值。体积尺度谱分布为三模态结构,中国站的积聚态半径集中在0.07μm,两个粗模态半径分别为1.3和2.9-3.8μm;日韩站的依次为0.09,1.3-2.2和2.9-3.8μm。在波长440-1020nm时中国站的SSA为0.95,韩国和日本站分别为0.92和0.95:中国站的复折射指数实部为1.51,韩国和日本站分别为1.45和1.39,中国和日韩站的虚部分别为0.0015-0.0044和0.0018-0.0052;所有站点的平均散射不对称因子可以看作0.67。第四部分针对中国北方大气气溶胶的微物理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春季沙尘源区以及夏季污染严重的地区均具有较高的AOT。气溶胶粒子谱分布为三模态结构,即半径为0.07-0.15μm的积聚态,1.3-1.7和3.8-5.0μm的两个粗模态;在波长440-1020nm时,冬半年粗粒子和细粒子的SSA分别为0.85和0.94,夏半年的为0.73和0.86:全年粗粒子和细粒子的散射不对称因子分别为0.79和0.58;沙尘源区和下游区的实部分别为1.40-1.54和1.45-1.55;另外,散射相函数也随散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在120°时相函数通常达到最低。第五部分通过红外漫反射(DRIFTS)实验模拟了铁氧化物在不同温度、与海盐不同比例混合、不同氧气和SO2浓度条件下表面多相反应引起颗粒吸收与后向散射系数的变化情况。SO2与α-Fe2O3发生多相反应后的吸收和后向散射系数明显高于其它氧化物的反应。反应温度不同吸收和后向散射系数的眼部情况也不同。对于SO2与不同比例的α-Fe2O3和NaCl混合物多相反应引起的颗粒特性变化而言,50-70%比例混合的混合物通常要高于其他混合比例的混合物;不同SO2和O2浓度时反应前后混合物颗粒的吸收和后向散射系数也有差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北京市大气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05)
- [2].基于超级站多仪器联合观测的大气气溶胶遥感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17(05)
- [3].“多尺度大气气溶胶综合观测实验”专辑[J].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5(04)
- [4].桂林市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9(04)
- [5].大气气溶胶卫星遥感反演研究综述[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36)
- [6].大气气溶胶采样和化学分析技术[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09)
- [7].大气气溶胶密度观测研究进展[J]. 冰川冻土 2018(05)
- [8].艾比湖流域春季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2)
- [9].《大气气溶胶》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5)
- [10].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与呼吸系统暴露评估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10)
- [11].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J]. 冰川冻土 2012(03)
- [12].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02)
- [1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大气气溶胶中金属元素[J]. 现代科学仪器 2011(01)
- [14].大气气溶胶通过改变水循环实现对水资源的影响[J]. 中国水利 2009(19)
- [15].大气气溶胶的种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分析[J]. 江西科学 2009(06)
- [16].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12)
- [17].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01)
- [18].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分析[J]. 干旱环境监测 2008(01)
- [19].利用次溴酸盐氧化结合盐酸羟胺还原法测定大气气溶胶样品铵态氮同位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6)
- [20].厦门市林地与建设用地对大气气溶胶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12)
- [21].南半球海洋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的理化特性分析[J]. 环境科学 2017(03)
- [22].大气气溶胶有害成分的激光击穿光谱探测[J]. 量子电子学报 2013(02)
- [23].浅析大气气溶胶的分类及其对气候的影响[J]. 科技信息 2011(29)
- [24].大气气溶胶中溴、碘总量及其形态的提取和测定[J]. 分析化学 2010(02)
- [25].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大气气溶胶消光性质观测研究[J]. 量子电子学报 2016(03)
- [26].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效应[J]. 甘肃科技 2013(21)
- [27].大气气溶胶成核监测[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4(01)
- [28].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检测系统设计[J]. 应用光学 2012(02)
- [29].鼎湖山秋季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浓度与粒径分布[J]. 环境化学 2012(08)
- [30].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综合观测与对比分析[J]. 遥感学报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