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预防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赵柳华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江苏苏州21520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护理措施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分析护理干预对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4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52.5%、25.0%,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96-02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很好疗效,能够纠正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使心脏恢复窦性节律,对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预防室性颤动有显著的效果。目前该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但是,临床上使用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pH为2.5~4.0,对皮肤及外周静脉具有较强刺激性,易引起静脉炎症。有资料显示,浓度为6mg/ml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泵入,时间超过48h静脉炎发生率达88.2%[1]。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科对80例经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科80例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23~87岁,平均年龄58岁;患者中室上性心律失常有6例,房性心律失常有66例,室性心律失常有4例,伴有预激综合征有4例。纳入标准:①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前病人无静脉炎;②采用输液泵外周静脉泵入;③穿刺时外周静脉选择上肢静脉;④留置针保证在血管内,无渗出、外漏,穿刺成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给药方法:将150mg盐酸胺碘酮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至20ml,缓慢静脉注射达10~15min;然后将盐酸胺碘酮30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采用输液泵以每分钟1.0mg静脉持续泵入。(2)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选择患者上肢粗直、无炎症、弹性好的外周静脉,避开关节处,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留置针(型号24G)穿刺后先用0.9%氯化钠5~10ml冲管,确保在静脉内再使用胺碘酮,且该通路单独泵入胺碘酮,不可输入其他药物。使用心电监护仪,每小时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病情,每2h巡视输液泵的使用情况及穿刺针眼处皮肤的情况,出现红肿立即停止泵入,重新选择静脉穿刺。输液结束后用0.9%氯化钠5~10ml脉冲式冲管,稀释药液浓度,再拔针。观察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将10cm×10cm的康惠尔透明贴剪一半,顺血管走向敷在患者穿刺处上方1.0cm处,手指不可触及敷料内面,如出现褶皱、潮湿、脱落及时更换。另外采用5?m孔径的精密过滤器过滤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中的输液微粒,每24小时更换一次。

1.3观察指标

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会静脉炎判断标准[2],0级为无临床症状;1级为输液部位发红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为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为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用%计数,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见表。

表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多种因素可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相关的诱因有输入溶液的浓度、pH值、滴速,输液微粒的大小,外周血管条件,静脉穿刺时机械损伤,留置针的材质、型号、留置时间等。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不同。有研究者建议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最小的留置针[2]。血液PH值为7.35~7.45,超出此范围的药物输入后,都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3],引起静脉炎的发生。胺碘酮的PH值偏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溶液中的碘对血管刺激性很大[4],从外周静脉滴入时,常引起血管、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影响患者的康复与治疗的依从性。目前胺碘酮静脉用药方法为:150mg盐酸胺碘酮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至20ml,缓慢静脉注射达10~15min;然后将盐酸胺碘酮30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采用输液泵以每分钟1.0mg静脉持续泵入。这种给药方式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大量输液微粒。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性损伤,使正常血管壁变得粗糙,引起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形成静脉炎。胺碘酮注射液中存在大量≤5?m的微粒,普通输液器对其基本没有过滤作用[5]。临床上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过滤胺碘酮注射液中的输液微粒,可以减少胺碘酮静脉应用时造成的微粒损害。

康惠尔透明贴是一种水胶体敷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羧甲基纤维素钠颗粒,具有较强的自容清创能力;同时可加快血管再生,加强白细胞的杀菌作用,消肿化瘀,缓解胺碘酮引起的红肿热痛,保护血管,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康惠尔透明贴比较薄、弹性好,能够顺应皮肤的移动,不影响关节和肢体的活动,病人舒适易于接受,但是价格偏高。为了节约费用,我们剪取一半顺血管走向敷在患者穿刺处上方1.0cm处,同样可以保护静脉,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本次观察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52.5%、25.0%,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可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有效预防静脉炎。但是我们在选择干预措施时仍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经济情况、病人的接受水平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玮,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6):594-595.

[2]言克莉.外周浅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J].江苏医药,2010,14:1656-1658.

[3]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2(9):110-111.

[4]顾海根.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2013,5(2):96-97.

[5]鲜于云艳.盐酸胺碘酮不同配制浓度和放置时间的不溶性微粒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21):63-65.

[6]张媛媛.不同早期干预方法对预防微量泵持续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8):2652-2653.

标签:;  ;  ;  

护理干预预防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