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水资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因此,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协调水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是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以及定量研究开发的速度、规模等,为区域的决策与规划、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掘,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区域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为独流入海的中小流域,其在水文、地质、水利设施以及经济社会条件方面,与大流域相比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甬江流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中小流域。甬江流域的宁波市,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工业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迅速,水资源短缺加重,污染严重,并存在浪费现象。因此研究宁波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利用和对宁波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我国甬江流域的宁波市作为研究区域,旨在通过探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量化评估方法,为该地区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宁波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指标体系,并计算出承载能力的量化结果。2、采用GEM-AHP方法,确定宁波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宁波市六个行政区的水资源分配比例。3、使用综合预测法和分类预测法,预测宁波市2010年和2020年的需水量,根据宁波市现有水资源量和宁波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宁波市2010年和2020年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并对各行政区水资源的不平衡进行合理调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论文的意义和科学价值1.2 当前国内外水资源研究现状1.2.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及研究进展1.2.2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进展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4 论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 宁波地区水资源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和面积2.1.2 地形地貌2.1.3 气候2.1.4 水系分布2.1.5 土壤与植被2.2 社会概况2.3 水资源特征和水环境状况分析2.3.1 水资源利用分区2.3.2 降水量2.3.3 水资源量2.3.4 水资源质量2.3.5 水资源开发现状2.3.6 水资源利用现状2.3.7 水环境建设2.3.8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适应第三章 宁波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建立3.1.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3.1.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3.1.3 评判矩阵R的计算3.1.4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矩阵A3.1.5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判3.2 评估体系和模型特色分析第四章 宁波市水资源优化配置4.1 水资源优化配置内涵分析4.1.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与内容4.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4.1.3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4.2 确定宁波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4.2.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4.2.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4.2.3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分析4.3 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估模型建立4.3.1 评价指标定权方法4.3.2 宁波市各县区水资源分配比例的确定4.4 评估体系和模型特色分析第五章 宁波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5.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概述5.1.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概念5.1.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原则5.1.3 供需平衡分区和时段划分5.2 不同水平年宁波市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分析5.2.1 综合预测法5.2.2 分类预测法5.3 宁波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5.3.1 新增水源工程规划5.3.2 现状工况下供需平衡分析5.3.3 规划工况(本地)下供需平衡成果5.3.4 规划工况(境外引水)下供需平衡成果5.4 小结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1.1 主要结论6.1.2 论文特色6.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水资源论文; 承载能力论文; 优化配置论文; 供需平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