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锈钢海水潮汐区16年腐蚀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1](2020)在《典型钢材在黄东海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我们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海,然而,海洋用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不容忽视,而目前针对海洋钢材腐蚀的研究多数是在室内或者是近岸进行实验,对于钢材在实际海域中的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在海洋的分布是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和规律性,是否可以应用空间插值,目前尚未有透彻的实际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黄海和东海作为研究区,以Q235低碳钢、45#中碳钢、X80管线钢、EH36船板钢、316L不锈钢这五种钢材在四个航次中实海现场测试的动电位极化曲线所获取的初期腐蚀速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地统计学方法,探索了这五种钢材的初期腐蚀速率在空间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计算其半变异函数,绘制出不同钢材的腐蚀速率分布的空间插值图,并综合不同钢材的数据,给出了研究海区的综合腐蚀风险分布图。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多数典型钢材在黄海及东海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表明其受到海洋中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较大、随机性因素的影响较小。(2)在黄海海域,Q235低碳钢、45#中碳钢、X80管线钢、EH36船板钢、316L不锈钢这5种钢材在8月份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12月份中,45#中碳钢、EH36船板钢、316L不锈钢这3种钢材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多数典型钢材在黄海研究区空间自相关性较强。空间自相关性范围在60km~400km左右。(3)在东海海域,Q235低碳钢、EH36船板钢和316L不锈钢这三种钢材在5月份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X80管线钢和EH36船板钢这两种钢材在9月份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在呈空间自相关的钢材中,约一半钢材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钢材在东海研究区的空间自相关性范围在不同月份中变化较大,自相关性范围在5月为100~200km左右,9月为500km以上。(4)空间分布插值图显示,在黄海研究区,8月份Q235低碳钢、45#中碳钢、X80管线钢及EH36船板钢的初期腐蚀速率分布呈现南部低于北部的分布特点。12月份45#中碳钢和EH36船板钢腐蚀分布呈现中部低而周围高的趋势,316L不锈钢的初期腐蚀速率分布在8月呈现中部高、南北低,在12月呈现南低北高的趋势。(5)空间分布插值图显示,在东海研究区,5月份Q235低碳钢及EH36船板钢的初期腐蚀速率分布呈现沿岸高、东南低的趋势,316L不锈钢的分布呈现中部高、南北近岸低的趋势。9月份X80管线钢和EH36船板钢其腐蚀分布均呈现南部低而北部低的趋势。(6)腐蚀风险综合指示变量分布图显示,黄海中部和江苏沿岸在8月和12月均为腐蚀高风险区;东海研究区在9月无腐蚀高风险区,其南部为腐蚀风险较高地区。
冯光岩[2](2019)在《裂缝对海工混凝土钢筋锈蚀影响与电沉积修复研究》文中提出钢筋锈蚀是海洋工程耐久性失效的主要原因,因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养护不到位以及不合理施工导致的混凝土裂缝将加速水、氧气、腐蚀离子渗透,并影响钢筋锈蚀。研究裂缝对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定量影响规律、发展裂缝修复技术对海洋工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青岛小麦岛海洋暴露站为暴露平台,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法研究了不同裂缝宽度、不同裂缝类型、不同裂缝距离对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影响规律;采用11×11的阵列电极技术,揭示砂浆保护下电极(模拟钢筋)的非均匀锈蚀规律;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选用海水作为电解质溶液,评价不同电极材料、不同电极距离、不同电流密度对混凝土裂缝修复效果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如下:(1)预制裂缝宽度为0.1-0.3mm的横、纵向裂缝,以及裂缝间距为30mm和60mm的双裂缝耐蚀钢筋混凝土试件,置于青岛小麦岛海洋暴露站潮汐区腐蚀700d,利用电化学阻抗谱研究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混凝土的自愈合效应,当裂缝宽度小于0.15mm时,钢筋的腐蚀速率不受裂缝宽度的影响;裂缝宽度大于0.15mm后,随着混凝土裂缝宽度的增大,钢筋的腐蚀速率逐渐增大。与单裂缝混凝土试件相比,双裂缝混凝土中钢筋更加容易锈蚀,且裂缝间距越小,钢筋的腐蚀速率越大,钢筋更加容易锈蚀。裂缝宽度相同的情况下,纵向裂缝混凝土中的钢筋比横向裂缝混凝土中的钢筋更加容易锈蚀。相比普通钢筋,耐蚀钢筋在海洋环境下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2)利用丝束电极(WBE)技术,预制裂缝宽度为0-0.3mm砂浆并在海水和硫酸钠溶液中干湿循环、海水浸泡环境下半年到一年,研究砂浆保护下钢筋的非均匀锈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WBE技术、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可以有效监测带裂缝砂浆试件中钢筋的非锈蚀行为。当裂缝宽度为0.1mm时,胶凝材料二次水化对裂缝具有堵塞作用,电极腐蚀反应受到控制;当裂缝为0.3mm时,水、氧气和腐蚀离子等腐蚀介质更易渗入并诱发电极发生腐蚀反应,且腐蚀产物极易向周边电极发生扩散并快速扩散到边缘电极。海水对微细裂缝有一定的修复效应;硫酸钠干湿循环作用会导致砂浆破坏、裂缝宽度逐渐扩大,裂缝处电极腐蚀后迅速扩散至边缘。(3)预制荷载裂缝宽度为0.3mm的预拌氯盐混凝土,利用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研究石墨、钛网、不锈钢棒电极,电极与待修复混凝土距离为0-60mm,电流密度为0.25-2.0A/m2条件下,裂缝混凝土的电沉积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电沉积修复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明显降低,修复前三周裂缝愈合速率最快;电沉积实验结束后,修复沉积物以Mg(OH)2和Ca CO3为主,且Mg(OH)2含量为Ca CO3的两倍以上。采用钛网作阳极修复效果最优、沉积物颗粒排列最致密。当电极距离待修复混凝土距离小于20mm时,裂缝愈合率高,裂缝填充深度大,沉积物颗粒较致密;当距离大于40mm时,沉积物不能完全堵塞裂缝,沉积物颗粒较疏松,裂缝愈合效果较差。当电流密度小于0.5A/m2时,沉积物能有效堵塞裂缝、水渗透系数较小、沉积物颗粒致密、裂缝修复效果好;当电流密度大于1A/m2时,裂缝能在4周之内迅速愈合,但沉积物仅填充裂缝表面,且沉积物疏松多孔,修复效果较差。
余秀明[3](2016)在《低合金高强度钢浪花飞溅区点蚀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合金高强度钢通常是指含碳量为0.2%-0.45%质量分数、配以适当合金元素,并经淬火、回火等工艺处理的低合金钢。为了应对海洋环境的强耐蚀性,海洋用低合金高强度钢常会采用Cr、Ni、Mo、Cu、P、Si等元素进行合金化处理。随着海洋用新材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高强度钢的性能不断提高,其在整个海洋环境的使用将成为可能,海洋用低合金高强度钢代表着一种趋势,在我国海洋开发和利用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海洋环境中钢铁材料的局部腐蚀,尤其是点蚀(也称小孔腐蚀),是影响钢铁材料强度和寿命的重要原因。在浪溅区,钢结构表面几乎连续不断地被充分而又不断更新的海水所润湿,具有干燥时间短、水膜停留时间长、干湿交替频率高、海盐粒子量大等特点。由于波浪和海水飞溅,海水与空气充分接触,海水含氧量达到最大程度,浪溅区海水的冲击也加剧材料的破坏。材料表面被锈层覆盖后,其腐蚀过程不再是简单的金属阳极溶解和氧的阴极还原,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多种物质参与的氧化还原过程。钢的腐蚀行为与钢材表面锈层的多孔性、导电性、离子选择性和还原性等性质关系很大。目前,对于浪溅区钢铁材料的局部腐蚀机理研究相对较少,而浪溅区的腐蚀是海洋环境各区带中最严重的,锈层结构也与其它区带不同,因此,针对高强度钢浪溅区锈层覆盖下的点蚀破坏规律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高强度钢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推广及安全评估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低合金高强度钢AISI 4135钢为研究对象,对浪花飞溅区低合金高强度钢表面锈层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观察,包括实海挂片实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两部分。在实海实验的不同阶段,通过分析锈层的组成分析了主要的腐蚀环境因子。根据这些结果对锈层和钢材界面的状态进行模拟,为用电化学方法研究锈层底部的点蚀机制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模拟实验主要通过调整浪花飞溅区温度和干湿交替变化研究其对点蚀发展规律及机制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ISI 4135钢经过合适的热处理能提高钢的强度并改善力学性能,但当海水液膜的温度升高,所有热处理试样的开路电位降低,腐蚀速率增加。热处理影响试验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在相同温度海水液膜下的腐蚀行为没有显着影响。2.浪花飞溅区实海暴露实验的结果表明,暴露初期的温度对AISI 4135钢的腐蚀影响很大,暴露初期温度越高,腐蚀速率越大。经过一年四季温度的更替后,暴露初期温度高的试样比暴露初期温度低的试样腐蚀要严重的多。另外,AISI4135钢在浪花飞溅区实海暴露两年后出现点蚀穿孔现象。3.在不同温度海水液膜下,循环阳极极化曲线的滞后环的面积在低温下大于其在高温下的面积,表明点蚀在低温下更容易发生。钝化膜或者是氧化物膜在低温下存在,但当温度升高时会变的不稳定或完全消失。4.温度和湿度的日际和年际变化以及环境的湿-干-湿循环对海洋飞溅区锈层的结构和性质都有影响。当AISI 4135钢暴露于飞溅区一年后,产生了能够从飞溅和冷凝水中吸收海水的裂缝和空洞,这些裂缝为电解质和O2提供了侵入内锈层、接触锈底层的通道。5.暴露于飞溅区的AISI 4135钢含有裂缝的外锈层中有γ-FeOOH存在,γ-FeOOH是能加速裂缝腐蚀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其次,AISI 4135钢暴露于飞溅区一年后,其内锈层中含有高浓度的氯化物,所产生的低pH可促进β-FeOOH的生成。β-FeOOH易被还原,能够促进海洋飞溅区环境下的腐蚀过程。6.锈层覆盖下的AISI 4135钢在浪花飞溅区的干湿循环的干燥过程pH有最小值。在狭窄的阳极通道内,与钢表面接触的强酸性条件会导致腐蚀速率增大,加速裂缝和空洞处的局部腐蚀。
林臻,李国璋,白鸿柏,路纯红[4](2013)在《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试验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详细阐述了海洋环境腐蚀及其影响因素,对海洋环境腐蚀的室内模拟腐蚀试验和室外实海腐蚀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现有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试验研究方法的优点、缺点以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对各腐蚀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室内模拟腐蚀试验,制定了涵盖不同海域、季节和腐蚀区的系统化室内模拟腐蚀试验标准,并开发出计算机虚拟仿真试验技术。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旁征博引,以期增添可信度和可读性。
黄桂桥,杨朝晖,欧家才,韩冰[5](2010)在《我国金属材料水环境腐蚀类型及其评定》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我国金属材料在水环境腐蚀中的腐蚀类型评定的进展和现状。介绍了国家材料水环境腐蚀试验站网推荐使用的腐蚀类型术语,以及在腐蚀类型评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钱绪政[6](2010)在《海洋工程用高级系泊链钢组织与耐蚀性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级别的系泊链主要用于海洋工程平台及其装备在海洋中的系泊固定。系泊链服役条件恶劣,不仅要长期连续地经受巨大风浪颠波冲击,还要经受海水的浸蚀。高级系泊链是否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能,直接影响海洋工程平台及其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海洋开发及其工程的成本。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在材料成分一定的情况下,对材料热处理是改变其组织、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22MnCrNiMo系泊链钢的组织及其耐海水腐蚀性的影响,对制定系泊链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与开发海洋工程用高级系泊链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意义。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盐雾加速腐蚀试验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22MnCrNiMo系泊链钢不同热处理状态的组织与性能,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22MnCrNiMo系泊链钢组织、腐蚀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22MnCrNiMo具有较好的淬透性。22MnCrNiMo钢轧制态的组织为马氏体+下贝氏体+索氏体+少量块状铁素体。材料在轧制态具有较高的强度,但塑性、冲击韧性和耐腐蚀性能较差。经过910℃、930℃、950℃二次高温快速水淬保温30min后,得到板条马氏体组织。后经600℃、620℃、640℃回火保温15min、30min、45min水冷后得到的均为回火索氏体,其性能指标均能达到DNV船级社的要求。在相同的淬火温度下,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和回火温度的提高,试样的强度下降,塑性、冲击韧性和耐腐蚀性提高。通过930℃二次高温快速水淬,600℃、620℃、640℃回火分别保温30min后的试样进行人工海水浸蚀和盐雾加速腐蚀试验,分别通过失重法和增重法测出的腐蚀速率趋势同电化学极化曲线测出的腐蚀速率趋势是一致的。人工海水浸蚀试验通过失重法测出金属的腐蚀速率为小于0.0102 g.-2h-1,均达到金属材料腐蚀等级的四级,属于耐蚀性材料。甚至经过620℃、640℃回火30的试样腐蚀速率分别达到了0.0086 g.-2h-1,0.0085 g.-2h-1,已达到三级(很)耐蚀标准。盐雾加速腐蚀试验表明,由于Cl-1的扩散侵蚀,以及Cl-1强穿透能力,导致了钢表面分布着一些不连续的蚀孔和带状蚀沟。焊缝区域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和母材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焊缝区域组织由于经过二次加热,冷却速度较慢,所以组织较为粗大;以及焊缝区域与周边区域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而且焊缝区域组织不均匀因此焊缝处无论是力学性能还是耐腐蚀性能都较母材组织稍差。通过综合比较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我们最终选定在930℃二次高温快速加热淬火分别保温30min,620℃回火保温30min的热处理工艺。
孙兆栋[7](2009)在《316L和410不锈钢在海水中阴极极化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锈钢材料以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然而海水腐蚀尤其是局部腐蚀限制了不锈钢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阴极保护技术是海洋工程中可靠有效的防蚀手段,但目前缺乏适用于海洋环境下不锈钢材料阴极保护的具体参数,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合适有效的阴极控制电位。本文以AISI 316L、410两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不锈钢材料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青岛近海有代表性的天然海水为主要介质,围绕316L、410不锈钢海水中的阴极极化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为了分析316L、410不锈钢的表面状态对海水耐蚀性的影响,测定了316L、410不锈钢海水中腐蚀电位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氧化膜的完好程度对其耐蚀性有重要影响,实验测得316L不锈钢海水中稳定腐蚀电位为-0.15V(vs.SCE,下同),表面氧化膜有较好的自修复能力,耐蚀性较强;410不锈钢腐蚀电位稳定后为-0.30V,钝化膜容易受到活性离子破坏,浸泡一周后表面出现腐蚀痕迹。通过阴极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法以及恒电位极化实验分析研究了316L、410不锈钢天然海水中阴极极化规律。316L和410不锈钢海水中的阴极极化反应主要包括氧还原和氢还原,在-0.9V的阴极电位以正主要发生氧还原,-1.0V阴极电位以负主要发生氢还原反应。316L、410不锈钢在天然海水中30d恒电位阴极极化实验结果显示,316L和410不锈钢在海水中的阴极极化电流密度很小,316L不锈钢阴极电流密度稳定后小于7μA.cm-2,410不锈钢阴极电流密度稳定后为8~10μA.cm-2,阴极反应较慢。实验室条件天然海水中-750mV极化电位下可形成轻微的阴极产物膜,随着阴极电位的升高,沉积层愈加明显,其主要成为是CaCO3。通过采用电化学保护的方法来控制局部腐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利用模拟闭塞区溶液的方法,讨论了外加阴极极化对316L、410不锈钢在海水闭塞区腐蚀行为的影响。经过模拟闭塞液中恒电位极化和失重实验,结果发现-600mV以负的极化电位可有效控制腐蚀过程,阴极保护效率达到80%以上,在-900~-1050mV的极化电位下极化,可在金属表面形成沉积层,沉积层的主要成分是Mg(OH)2。最后结合各实验结果对316L和410不锈钢海水中阴极保护控制电位做了相应讨论,分析认为-750mV的极化电位下,保护效果最好,两种材料分别在两种介质中的腐蚀都可以很好的受到抑制,比较适宜的阴极保护电位控制范围是-0.6~-0.9V(vs.SCE)。
刘旭辉[8](2008)在《沿海水闸门槽材料的选择》文中认为对沿海水闸门槽材料包括碳钢、灰铸铁、合金铸铁和不锈钢材料的类型与特点作了介绍。经分析和比较后提出,沿海水闸门槽不宜采用碳钢材料;在中小型工程中采用灰铸铁材料为宜;在大型工程中采用合金铸铁材料为宜;在特殊工程中应采用耐海水腐蚀的钢种的不锈钢材料为好的建议。
夏德贵[9](2007)在《0Cr17Ni4Cu4Nb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耐海水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用于制作高强度输出轴的材料0Cr17Ni4Cu4Nb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在人工海水中的耐腐蚀性能。根据输出轴的性能要求,在初步论证与试验基础上确定了0Cr17Ni4Cu4Nb钢4种热处理工艺。用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极化曲线、循环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对0Cr17Ni4Cu4Nb不锈钢热处理后试样进行耐海水腐蚀性能试验;采用OM、XRD、SEM、EDS等分析了显微组织和腐蚀产物形貌、成分,并就热处理后各种组织状态对耐蚀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全浸和电化学测试试验表明,固溶态试样具有最好的耐海水腐蚀能力;固溶后进行时效处理使耐蚀性普遍降低,而时效前进行调整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时效态组织的耐蚀性。0Cr17Ni4Cu4Nb钢固溶态、固溶后直接时效态和调整+时效态组织的基体组织均为马氏体。0Cr17Ni4Cu4Nb钢经过1040℃×1h的固溶处理后,马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极少量的沉淀相粒子,组织的电化学均匀性使固溶态组织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能力。固溶后于500-550℃直接时效,晶内和晶界析出大量粗大的沉淀相,造成组织不均匀性增加,从而使耐海水腐蚀能力恶化。同时过时效过程形成的非共格富Cu相也对耐蚀性产生不利影响。固溶后进行调整处理,块状NbC的优先析出抑制了晶界贫Cr区的形成,同时调整处理使钢的组织明显得到细化且这种细化的组织能够存在于时效态中。这两个因素均使调整+时效态组织的耐蚀性优于直接时效态组织,因而该工艺是0Cr17Ni4Cu4Nb钢应用于耐海水腐蚀输出轴的理想热处理工艺。
王燕舞,崔维成[10](2007)在《考虑腐蚀影响的船舶结构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对近年来考虑腐蚀影响的船舶结构可靠性计算各主要研究层面的研究现状做了介绍与评述。通过这一综述可以发现:此领域研究工作重心已由考虑线性、非线性均匀腐蚀的影响逐步向局部腐蚀尤其是点腐蚀方向转变。今后的研究重点为以下三个方面,即:①发展符合基本腐蚀机理、与实测腐蚀数据较为吻合的点腐蚀多指标模型;②确定蚀点几何参数在各类荷载条件下对构件强度的影响;③深入评估腐蚀与疲劳的相互作用对结构可靠性计算的影响。
二、不锈钢海水潮汐区16年腐蚀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锈钢海水潮汐区16年腐蚀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钢材在黄东海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铁的海洋腐蚀 |
1.2.1 海洋腐蚀的特点 |
1.2.2 海水中钢的腐蚀机理 |
1.3 研究海区概况 |
1.3.1 黄海的自然环境与水文特征 |
1.3.2 东海的自然环境与水文环境 |
1.4 地统计学方法 |
1.4.1 地统计学方法概述 |
1.4.2 地统计学在海洋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1 钢材的选材依据 |
1.5.2 研究背景及进展 |
1.5.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与数据处理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样材料及制备 |
2.3 实验方法与依据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典型钢材在黄海的初期腐蚀速率分布研究 |
3.1 数据概览 |
3.2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3.3 全局趋势分析 |
3.4 半变异函数分析 |
3.5 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插值图 |
3.6 温度及溶解氧与初期腐蚀速率的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钢材在东海的初期腐蚀速率分布研究 |
4.1 数据概览 |
4.2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4.3 全局趋势分析 |
4.4 半变异函数分析 |
4.5 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插值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海及东海的腐蚀风险分析 |
5.1 指示克里格及多元指示克里格概念 |
5.2 黄海及东海的腐蚀风险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裂缝对海工混凝土钢筋锈蚀影响与电沉积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裂缝混凝土中钢筋腐蚀 |
1.2.1 裂缝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 |
1.2.2 裂缝对混凝土中离子传输及钢筋锈蚀影响 |
1.3 混凝土中钢筋的非均匀锈蚀 |
1.4 混凝土裂缝修复技术 |
1.4.1 传统修复方法 |
1.4.2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方法 |
1.4.3 电化学沉积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及配合比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粗骨料 |
2.1.3 细骨料 |
2.1.4 减水剂 |
2.1.5 掺合料 |
2.1.6 钢筋 |
2.2 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物理性能 |
2.2.1 混凝土配合比 |
2.2.2 混凝土强度 |
2.3 混凝土成型及裂缝制作 |
2.3.1 试块成型 |
2.3.2 裂缝制作 |
第3章 海洋潮汐区裂缝混凝土中耐蚀钢筋锈蚀行为 |
3.1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横向裂缝宽度对混凝土中耐蚀钢筋锈蚀影响分析 |
3.2.2 横向裂缝间距对混凝土中耐蚀钢筋锈蚀影响分析 |
3.2.3 裂缝类型对混凝土中耐蚀钢筋锈蚀影响分析 |
3.2.4 裂缝混凝土中耐蚀钢筋与普通钢筋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采用阵列电极技术研究带裂缝砂浆中钢筋非均匀锈蚀行为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2.1 丝束电极制作 |
4.2.2 砂浆试件配合比 |
4.2.3 腐蚀制度 |
4.2.4 丝束电极(WBE)电化学测试 |
4.3 试验结果 |
4.3.1 海水干湿循环条件下带裂缝砂浆中电极腐蚀研究 |
4.3.2 海水全浸泡条件下带裂缝砂浆中电极腐蚀研究 |
4.3.3 硫酸盐干湿循环条件下带裂缝砂浆中电极腐蚀研究 |
4.4 小结 |
第5章 海洋环境下裂缝混凝土的电化学修复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5.2.1 试验方法 |
5.2.2 电沉积效果评价指标 |
5.3 试验结果 |
5.3.1 不同阳极材料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5.3.2 不同电极距离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5.3.3 不同电流密度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3)低合金高强度钢浪花飞溅区点蚀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低合金高强度钢 |
1.3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现状 |
1.3.1 合金元素的作用 |
1.4 浪花飞溅区腐蚀 |
1.4.1 浪花飞溅区腐蚀类型 |
1.4.2 浪花飞溅区腐蚀的影响因素 |
1.4.3 国内外浪花飞溅区腐蚀研究 |
1.5 点蚀研究现状 |
1.5.1 点蚀的分类及特征 |
1.5.2 点蚀的萌生和发展 |
1.5.3 点蚀的影响因素 |
1.5.4 点蚀研究方法 |
1.6 研究目标及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浪花飞溅区实海暴露试验 |
2.1 实验材料及制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材料制备 |
2.2 实海暴露试验场地及试验方法 |
2.3 实海试验结果 |
2.3.1 腐蚀形貌-实海 |
2.3.2 腐蚀形貌-钢基底 |
2.3.3 腐蚀失重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热处理对低合金高强度钢在浪花飞溅区腐蚀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ISI 4135钢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构 |
3.3.2 不同温度海水液膜下的AISI4135钢的动电位极化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浪花飞溅区温度对点蚀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材料和腐蚀介质 |
4.2.2 实验装置 |
4.2.3 电化学测量 |
4.2.4 形貌特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温度对自腐蚀电位的影响 |
4.4 电化学方法研究温度对点蚀影响 |
4.4.1 循环阳极极化的影响 |
4.4.2 恒电位极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浪花飞溅区腐蚀产物对点蚀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腐蚀产物的制备 |
5.2.2 腐蚀产物下氯离子浓度的测量方法及pH的测量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氯离子对高强度钢点蚀的影响 |
5.3.2 p H对高强度钢点蚀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我国金属材料水环境腐蚀类型及其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环境中腐蚀类型评定的进展和现状 |
1.1 早期:腐蚀形貌描述 |
1.2 中期:形成腐蚀类型评定方法和术语 |
1.3 近期:强调腐蚀类型评定,应用于各种水环境 |
1.4 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腐蚀类型术语 |
3 腐蚀类型评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
4 结语 |
(6)海洋工程用高级系泊链钢组织与耐蚀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材料在海洋中腐蚀类型、失效分析、评定方法及海水腐蚀的防护措施 |
1.2.1 海洋环境腐蚀类型 |
1.2.2 金属材料在海洋中失效分析 |
1.2.3 金属材料在海水中腐蚀的评定方法 |
1.2.4 海水腐蚀的防护措施 |
1.3 合金元素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1.3.1 碳 |
1.3.2 铬 |
1.3.3 锰 |
1.3.4 钼 |
1.3.5 镍 |
1.3.6 硅 |
1.3.7 铌 |
1.4 高级别系泊链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对R4S 级系泊链产品主要研究成果 |
1.4.2 国内对低碳低合金钢耐蚀性的研究进展 |
1.4.3 国外对R4S 级系泊链产品主要研究成果 |
1.4.4 国外对低碳低合金钢耐蚀性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来源、选题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来源 |
1.5.2 课题的选题意义、目的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所用试剂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 热处理实验 |
2.2.2 金相分析 |
2.2.3 X 射线衍射分析 |
2.2.4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 |
2.2.5 极化曲线 |
2.2.6 人工海水浸蚀试验 |
2.2.7 盐雾加速腐蚀试验 |
2.2.8 力学性能测试试验 |
第3章 22MnCrNiMo 系泊链钢组织研究 |
3.1 热轧态显微组织 |
3.2 淬火态显微组织 |
3.3 回火态显微组织 |
3.3.1 母材回火态显微组织 |
3.3.2 焊缝回火态显微组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22MnCrNiMo 系泊链钢在人工海水中电化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电化学腐蚀热力学分析 |
4.2.1 腐蚀热力学基本原理 |
4.2.2 22MnCrNiMo 系泊链钢钢的腐蚀热力学 |
4.3 母材电化学极化曲线 |
4.3.1 热轧态电化学极化曲线 |
4.3.2 淬火态电化学极化曲线 |
4.3.3 回火态电化学极化曲线 |
4.4 焊缝电化学极化曲线 |
4.4.1 焊缝电化学极化曲线 |
4.4.2 回火态电化学极化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22MnCrNiMo 系泊链钢人工海水浸蚀实验研究 |
5.1 人工海水浸蚀试样宏观照片 |
5.2 腐蚀速率 |
5.3 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22MnCrNiMo 系泊链钢盐雾加速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盐雾加速实验的腐蚀机理 |
6.3 盐雾加速实验-增重比较 |
6.4 盐雾加速实验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22MnCrNiMo 系泊链钢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能讨论 |
7.1 22MnCrNiMo 系泊链钢母材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能讨论 |
7.1.1 轧制态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能讨论 |
7.1.2 淬火工艺对试样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能影响讨论 |
7.1.3 回火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影响讨论 |
7.2 22MnCrNiMo 系泊链钢焊缝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能讨论 |
7.2.1 焊缝原始态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能讨论 |
7.2.2 二次淬火回火后焊缝的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性能讨论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316L和410不锈钢在海水中阴极极化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前言 |
1.文献综述 |
1.1 不锈钢的分类及在海水中的腐蚀 |
1.1.1 不锈钢材料种类及特点 |
1.1.2 不锈钢海水中的腐蚀特点 |
1.2 阴极保护的分类及主要参数 |
1.2.1 牺牲阳极与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法 |
1.2.2 阴极保护主要参数 |
1.3 不锈钢阴极保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1.3.1 国内外不锈钢阴极保护的研究现状 |
1.3.2 阴极保护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实验材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锈钢海水中腐蚀电位的测量 |
2.2.2 电化学测试 |
2.2.3 恒电位阴极极化实验 |
2.2.4 恒电位失重试验 |
2.2.5 表面分析测试 |
3.结果与讨论 |
3.1 316L不锈钢在海水中的阴极极化规律 |
3.1.1 316L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腐蚀电位 |
3.1.2 天然海水中316L不锈钢的阴极极化和循环伏安曲线 |
3.1.3 模拟闭塞溶液中316L不锈钢阴极极化曲线 |
3.1.4 316L不锈钢天然海水中恒电位阴极极化 |
3.1.5 模拟闭塞溶液中316L不锈钢恒电位阴极极化 |
3.1.6 316L不锈钢在模拟闭塞溶液中恒电位失重实验 |
3.1.7 316L不锈钢表面形貌分析 |
3.1.8 小结 |
3.2 410不锈钢在海水中阴极极化规律 |
3.2.1 不同表面状态410不锈钢海水中腐蚀电位 |
3.2.2 天然海水中410不锈钢阴极极化和循环伏安曲线 |
3.2.3 模拟闭塞溶液中410不锈钢的阴极极化曲线 |
3.2.4 410不锈钢在天然海水中恒电位阴极极化 |
3.2.5 模拟闭塞溶液中410不锈钢恒电位阴极极化 |
3.2.6 410不锈钢在模拟闭塞溶液中恒电位失重 |
3.2.7 410不锈钢表面形貌分析 |
3.2.8 小结 |
3.3 对比分析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0Cr17Ni4Cu4Nb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耐海水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海洋腐蚀及评定方法 |
1.2.1 海洋腐蚀特点及影响因素 |
1.2.2 金属材料海洋腐蚀评定方法 |
1.3 海洋环境中不锈钢的腐蚀 |
1.3.1 不锈钢的海水腐蚀问题 |
1.3.2 不锈钢海水腐蚀的防护措施 |
1.3.3 耐海水腐蚀不锈钢的研究现状 |
1.4 0Cr17Ni4Cu4Nb研究与应用 |
1.4.1 0Cr17Ni4Cu4Nb的物理性能 |
1.4.2 0Cr17Ni4Cu4Nb钢中各成分作用 |
1.4.3 0Cr17Ni4Cu4Nb钢的热处理制度 |
1.4.4 0Cr17Ni4Cu4Nb钢的应用 |
1.4.5 0Cr17Ni4Cu4Nb钢的研究状况 |
1.5 电化学测试技术介绍 |
1.5.1 动电位极化测试 |
1.5.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1.6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试验过程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 |
2.2 热处理试验 |
2.3 耐海水腐蚀试验方法 |
2.3.1 均匀腐蚀全浸试验 |
2.3.2 动电位极化测试 |
2.3.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2.4 组织和形貌观察及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耐海水腐蚀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均匀腐蚀全浸试验 |
3.1.1 人工海水中浸泡30天 |
3.1.2 人工海水中浸泡90天 |
3.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3.2.1 测试内容 |
3.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 循环极化曲线测试 |
3.3.1 引言 |
3.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3.4.1 金属表面钝化过程 |
3.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处理对0Cr17Ni4Cu4Nb钢耐蚀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热处理后金相组织 |
4.2.1 固溶态组织 |
4.2.2 直接时效态组织 |
4.2.3 调整+时效态组织 |
4.3 热处理对耐海水腐蚀性能的影响 |
4.3.1 固溶处理对耐海水腐蚀性能的影响 |
4.3.2 时效处理对耐海水腐蚀性能的影响 |
4.3.3 调整+时效处理对耐海水腐蚀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说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考虑腐蚀影响的船舶结构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碳钢、低合金钢海洋腐蚀概述 |
3 现有腐蚀模型简介 |
3.1 均匀腐蚀模型 |
3.1.1 物理模型 |
3.1.2 经验模型 |
3.2 局部腐蚀模型 |
3.3 存在问题 |
4 考虑腐蚀影响的船舶结构可靠性研究现状 |
4.1 考虑均匀腐蚀影响的船舶结构可靠性 |
4.2 考虑局部腐蚀影响的船舶结构可靠性 |
4.3 存在问题 |
5 结语与展望 |
四、不锈钢海水潮汐区16年腐蚀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钢材在黄东海的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王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
- [2]裂缝对海工混凝土钢筋锈蚀影响与电沉积修复研究[D]. 冯光岩.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3]低合金高强度钢浪花飞溅区点蚀行为及机理研究[D]. 余秀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08)
- [4]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试验方法研究进展[J]. 林臻,李国璋,白鸿柏,路纯红. 新技术新工艺, 2013(08)
- [5]我国金属材料水环境腐蚀类型及其评定[J]. 黄桂桥,杨朝晖,欧家才,韩冰. 腐蚀与防护, 2010(04)
- [6]海洋工程用高级系泊链钢组织与耐蚀性性能研究[D]. 钱绪政. 江苏科技大学, 2010(04)
- [7]316L和410不锈钢在海水中阴极极化行为的研究[D]. 孙兆栋.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8]沿海水闸门槽材料的选择[J]. 刘旭辉. 浙江水利科技, 2008(05)
- [9]0Cr17Ni4Cu4Nb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耐海水腐蚀性能研究[D]. 夏德贵.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8)
- [10]考虑腐蚀影响的船舶结构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燕舞,崔维成. 船舶力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