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意义

丹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意义

一、丹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1](2020)在《中药汤剂合外敷法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160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320例小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价中药汤剂合外敷法在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疗效及优势,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治疗方案,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循证医学支持。方法:通过调阅病例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2017年小儿肺炎患儿病例资料,将符合细菌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建立为患者库,将患者库中的病例资料按照有无使用中药汤剂合外敷法分为组别1与组别2,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两个队列中分别选出160例患儿病例资料设立为治疗组与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例资料数据,利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并输入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科学数据。结果:本课题共纳入320例患儿病例资料,男孩占比55%,女孩占比45%,最小为1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为2.64岁;春季占比31.25%,夏季占比26.56%,秋季占比24.06%,冬季占比18.13%;中医证型风热闭肺证占比91.56%,痰热闭肺证占比8.44%;发热及咳嗽咯痰最多,分别占比95.63%、95%;血常规异常及CRP>10mg/L最多,占比30.63%;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模糊者最多,占比48.75%;中药静点喜炎平注射液占比63.75%,注射用炎琥宁占比25%,热毒宁注射液占比32.50%,丹参注射液占比28.44%,治疗组平均应用天数为7.769天,观察组平均应用天数为8.838天(p<0.05);总临床痊愈率为93.75%,治疗组与观察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为96.25%、91.2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7.775、8.503天(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体温恢复天数分别为2.704、3.071天,咳嗽咯痰消失天数分别为6.026、6.107天,喘息消失天数分别为2.160、2.071天,啰音消失天数分别为4.381、4.683天(p<0.05);常用抗生素共有10种,其中治疗组平均天数为6.650天,观察组平均天数为7.738天(p<0.05)。结论:以我院2017年小儿细菌性肺炎住院患儿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儿细菌性肺炎多见于男孩,多于春季出现,发病年龄以13岁幼儿为主;中医证型风热闭肺证明显多于痰热闭肺证;喜炎平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可作为小儿细菌性肺炎有效基础疗法;血常规异常(WBC>10×109/L,NE%>50%)联合CRP>10mg/L对于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胸片多以两肺纹理增强模糊为主,可伴有小片状、斑片状、大片状阴影及肺实质炎症出现;中药汤剂合外敷法不仅可以减少中药静点疗程,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天数,进而提高临床痊愈率,减少住院天数,为临床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郭淳[2](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3](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李燕维(Yanwei Lee)[4](2019)在《背部腧穴拔罐疗法对小儿肺炎啰音吸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背部腧穴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患儿症状、体征特别是肺部啰音的变化,评估其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搜集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人,符合西医小儿肺炎诊断标准的62例患儿,根据家长意愿,分为观察组31例、治疗组31例。观察组予中西医常规治疗+背部腧穴拔罐,对照组予中西医常规治疗+背部中药外敷。通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发热、咳嗽、喉间痰鸣、气促气喘、啰音)、次要证候(鼻塞、流涕、纳呆、神疲、大便、小便、舌象)积分、总积分及肺部湿啰音消失天数等指标的比较,观察评估背部腧穴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患儿症状、体征特别是肺部啰音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次要证候积分及总体积分方面,观察组、对照组组内对比,治疗前后相应积分均显着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对照组组间对比,治疗后主要证候积分、次要证候积分及总体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示两组治疗效果相当。在两组湿啰音消失天数方面,两组湿啰音消失天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儿湿啰音消失天数小于对照组患儿湿啰音消失天数。结论:背部腧穴拔罐及背部中药外敷在辅助治疗小儿肺炎上疗效相当,但背部腧穴拔罐对于小儿肺炎啰音吸收速度优于背部中药外敷,且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值得运用及推广。

杨显冬[5](2018)在《太极罐佐治小儿肺炎后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评价治疗前后小儿肺炎后期主、次要症状的积分减分率及总体痊愈时间,探讨太极罐疗法对小儿肺炎后期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小儿肺炎提供临床依据,更好地发挥其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住院部,符合中医肺炎喘嗽正虚邪恋证及西医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的90例患儿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拔罐组、药熨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儿均依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进行诊治;并根据《中医儿科学》不同证候分型(肺脾气虚、阴虚肺热)采用相应的中药汤剂口服作为基础治疗;拔罐组予基础治疗+太极罐拔罐疗法;药熨组予基础治疗+药物烫熨疗法。疗程均为10天,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第3、7、10天肺部啰音消散程度,咳嗽、咳痰症状及次要症状积分减分率及总体痊愈时间。结果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太极罐拔罐疗法在促进肺部啰音消散方面,优于其他各组(p<0.05);2、拔罐组、药熨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有效减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体积分(p<0.05),拔罐组与药熨组二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与对照组比较,拔罐组、药熨组均能有效缩短患者痊愈时间。结论:1、太极罐疗法可促进小儿肺炎后期啰音消散,改善中医证候积分;2、太极罐疗法可有效缩短患者痊愈时间;3、太极罐拔罐操作简单、方便,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李滟,董立静,李会霞[6](2013)在《丹参制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性疾患,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多见于婴幼儿。其临床大多急性发病,发热且热型不规则,咳嗽、咯痰、喘息,严重者部分患儿伴有心衰。有医家认为本病属中医"温热病"之"风温犯肺"、"肺热咳嗽"等范畴。但根据临床表现,多把本病归属于中医"咳嗽"、"肺炎喘嗽"的范畴。目前,病原体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逐渐增加,使疾病日久难愈[1]。随着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念逐渐普及,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儿痛苦,临床医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丹参制剂在缩短疗程、促进肺部啰音吸收等方面收到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饶延华[7](2012)在《自由基清除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丹参注射液)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9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自由基清除剂组)45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各项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血清CRP、TNF-α、NO、SOD、MDA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各项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1天及3天的血清CRP、TNF-α、N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由基清除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显效快,综合优势突出。

艾军[8](2010)在《基于关联规则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我国小儿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而病毒性肺炎约占其中的1/2。小儿病毒性肺炎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大量的临床研究成果,在辨治理论上也进行了许多探讨研究,达到一定的认识深度。但是对这一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尚有待客观化和规范化。在中医药学界当今注重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形势下,有必要应用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强对该病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数据挖掘是近20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和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两个等价的概念。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技术的最常用和较为成熟的方法之一,它描述数据库中数据项(属性、变量)之间所存在的(潜在)关系,对于突出以症状体征关联出现的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具有适用性,以及通过证候学分析认识病因病机,形成病机理论。导师汪受传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潜心研究病毒性肺炎十五年,诊治大量本病患者,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中探讨、应用热、郁、痰、瘀病机理论指导病毒性肺炎的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和丰硕成果。为了对深入开展病毒性肺炎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探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名老中医经验和学术思想研究、总结的新模式、新方法,在此,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开展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目的:通过理论、临床、数理研究建立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方法: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对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分组的病毒性肺炎临床研究数据源进行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三结合的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籍中有关于肺炎病机与热、郁、痰、瘀相关的散在论述,现代也有学者提出以痰热郁闭或痰热瘀闭论治本病的观点,并有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说明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具有古代和现代专家意见的基础。2、临床研究和数理研究方面: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本病临床研究的数据源,从临床的证候学入手,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发现在发病之际,常见热邪炽盛、肺气郁阻、痰涎壅盛和血脉瘀阻(简称热、郁、痰、瘀)的病机病理。轻度患儿的热邪与正气争斗的病机改变相对较轻,而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以及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已较为严重;中度患儿热邪与正气剧烈争斗、肺气郁阻和痰涎壅盛的病机病理已较为严重,而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相对较轻。重度患儿热邪炽盛、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以及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均较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热邪炽盛、肺气郁阻、痰涎壅盛和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均逐渐减轻。热邪炽盛的病机病理在初、中期明显,末期轻微;肺气郁阻和痰涎壅盛的病机病理在疾病全过程都较明显: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在疾病初期较为明显,在疾病中后期相当轻微或消失。在药物干预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病机演变规律相似,但作支持度比较,大多数时间上,大多数项集(如热证候、郁证候、痰证候或热与郁关联证候、热与痰关联证候、热与郁与痰关联证候等)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0.01),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3天消失。说明在改善热邪炽盛、肺气郁阻、痰涎壅盛或热邪炽盛与肺气郁阻关联病机、热邪炽盛与痰涎壅盛关联病机、热邪炽盛与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关联病机等方面,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疾病全过程,治疗前后都有热、郁、痰、瘀四者之间形成的2~7项的关联病机,如形成热与郁、热与痰、热与瘀、郁与痰、郁与瘀、痰与瘀、热与郁与痰、热与郁与瘀、热与痰与瘀、郁与痰与瘀、热与郁与痰与瘀等关联的病机病理,且由热致郁、致痰、致瘀,或由郁致热、致痰、致瘀,或由痰致热、致郁、致瘀,或由瘀致热、致郁、致痰的病机演变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互作用强度的概率。其规律性和概率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有部分基本不变,而部分呈逐日下降的变化,如由郁致痰或由痰致郁的概率极高,基本上在治疗前后一致,极少发生变化。由热或痰或瘀等致郁,以及由热或郁或瘀致痰的概率极高,也基本上是治疗前后极少变化。由郁或痰或瘀致热的概率常常可见治疗后逐日下降。由瘀致热或郁或痰的概率往往大于由热或郁或痰致瘀的概率。3.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病毒性肺炎中,多数由热致病,热致气郁,热炼痰蓄,气郁血瘀。同时,气机郁阻、痰涎蓄积、血脉瘀阻又是热邪不散的影响因素。热、郁、痰、瘀四者并存且相互关联,循序渐变,互为因果,环环相连,在疾病过程中极易形成热郁、热痰、热瘀、痰郁、痰瘀或热郁痰、热郁瘀、热痰瘀、痰郁瘀或热郁痰瘀互结的病机病理改变。在本病中,热邪为患是本病的始动因素,热邪与正气相争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但在药物的干预下,此病因病机有逐渐减少的变化,其他病机对此病机影响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各种病因病机影响到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病机变化的可能性很少随时间改变,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病机病理在本病中甚为重要,占主导地位。痰与瘀均为有形的病理产物(尤其是后者),其影响热或郁的可能性甚于热或郁对它们的影响,在病机演变中有重要作用。结论:1.热、郁、痰、瘀是病毒性肺炎急性期的基本病因病机病理。通过理论、临床和数理三结合建立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循证基础,对建立病毒性肺炎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和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具有启迪作用。2.运用中医传统认识论与现代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提炼病机病理辨证观点和总结处方用药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以导师汪受传教授论治病毒性肺炎的主要学术思想提炼形成的热郁痰瘀病机理论,是对病毒性肺炎急性期中医基本病机病理的概括,为创新病毒性肺炎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3.在改善热、郁、痰、瘀及其关联病机方面,中医试验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应用关联规则方法可以建立突出中医辨证论治内涵、更加符合中医特点和规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于建华[9](2021)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肺炎患儿雾化器吸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对小儿肺炎患儿使用雾化器吸入治疗时结合全程护理干预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试验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雾化器吸入治疗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5例患儿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与CRP、CD3、CD4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止咳、退热、平喘指征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观察组患儿CRP、CD3、CD4水平分别为(4.33±3.02)mg/dL、(68.23±5.46)%和(47.26±5.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1±4.25)mg/dL、(60.25±5.03)%和(38.79±4.28)%,差异显着(P <0.05)。结论采用全程干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小儿肺炎患儿使用雾化器吸入治疗的效果,既能提升患儿的舒适性和依从性,又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

丁苗苗[10](2021)在《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闭肺证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儿炎性指标、免疫指标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选择60例符合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诊断标准的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针对对照组进行阿奇霉素及常规支持对症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小儿推拿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治疗观察疗程。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发热消退时间、愈显率、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对两组患儿的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90.00%、63.3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以及治疗后两组间的主要证候总积分、次要证候总积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2.主要证候: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中医主要证候积分(发热、咳嗽、痰壅、气促、肺部听诊、胸片)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则提示治疗后治疗组的咳嗽、痰壅、肺部听诊改善情况更明显,且治疗组更能缩短发热天数(P<0.05)。3.次要证候: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中医次要证候积分(面色、纳食、口渴、小便、大便)较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则提示,治疗组患儿的纳食、大便改善情况更明显(P均<0.05)。4.炎性指标: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的WBC、CRP均明显下降(均P<0.01)。组间比较提示,其降低效果无明显区别(P均>0.05)。5.免疫指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组间比较提示,免疫指标改善效果无明显区别(P均>0.05)。6.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效果确切,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咳嗽、咳痰、肺部听诊及纳食、大便情况,有效缩短了退热时间,减轻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在降低炎性指标及改善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效果相当,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丹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汤剂合外敷法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160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肺炎喘嗽的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治疗
    2.西医学对小儿细菌性肺炎的认识
        2.1 病原学及耐药性
        2.2 常见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2.3 常见化验检查对细菌性肺炎的诊断意义
        2.4 小儿细菌性肺炎的诊疗
试验研究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统计分析项目
        3.分组设计
        4.疗效评定标准[52]
        5.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临床症状与体征
        3.主要症状严重程度评分
        4.实验室检查
        5.影像学检查
        6.中药静点治疗
        7.总体疗效比较
        8.两组住院天数比较
        9.两组症状显效天数比较
        10.两组抗生素应用情况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分析
        2.结论
        3.体会
        4.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实验班
        1.2.2 对照班
    1.3 学习效果评价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客观评价
    2.2 主观评价
3 讨论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背部腧穴拔罐疗法对小儿肺炎啰音吸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小儿肺炎的认识
        1.1.1 古代文献对小儿肺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1.1.2 小儿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1.3 小儿肺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西医对小儿肺炎的认识
        1.2.1 病因
        1.2.2 治疗
        1.2.3 外治法
    1.3 拔罐的相关研究
        1.3.1 中医对拔罐的认识
        1.3.2 西医对拔罐的认识
    1.4 评论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收集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3 疗效评定标准
        2.2.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5 技术路线图
    2.3 结果
        2.3.1 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情况对比
        2.3.2 总体疗效比较
        2.3.3 两组治疗后疗效
        2.3.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与分析
    3.2 敷胸散疗效确切
    3.3 背部腧穴拔罐疗法消除肺部湿性啰音机制探讨
    3.4 拔罐理论分析
        3.4.1 拔罐疗法相关操作分析
        3.4.2 拔罐疗法治疗小儿肺炎补泻原则[65]
        3.4.3 抽气罐的选择
    3.5 不足与展望
        3.5.1 不足
        3.5.2 展望
    3.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太极罐佐治小儿肺炎后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西医对小儿肺炎疾病发展的认识
    2 中西医在小儿肺炎后期的治疗研究
    3 拔罐疗法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8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按获得的科研成果

(6)丹参制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丹参制剂静点治疗小儿肺炎
2 丹参制剂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
3 丹参制剂配合其他药物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4 结语

(7)自由基清除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各项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血清CRP、TNF-α、NO、SOD、MDA水平比较
3 讨论

(8)基于关联规则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1. 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的基础及发展
        1.1 中医学对病毒性肺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辨证标准分析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1.2 小儿肺炎辨证分型论治基础及发展
        1.3 从热、郁、痰、瘀论治小儿肺炎的基础及发展
        1.4 小儿肺炎的辨治理论探讨及发展
    2. 关联规则的涵义及其在病机理论研究中的适用性
    3. 小儿肺炎数理研究基础和发展
第二章 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方法
        2.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第三章 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的数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热郁痰瘀证候病机分析
        2.2 热郁痰瘀病机相关性分析
        2.3 热郁痰瘀证候病机动态演变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1. 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的涵义
        1.1 热、郁、痰、瘀的相关病机
        1.2 热与郁与痰与瘀关联的病机
        1.3 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
    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2.1 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意义
        2.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的新方法、新模式
        2.3 凸显中医辨证论治观的临床疗效评价新方法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4. 对病毒性肺炎中医辨治理论体系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肺炎患儿雾化器吸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试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2.2 CRP、CD3、CD4水平变化情况
3 讨论

(10)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闭肺证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认识
        1.3 病机认识
        1.4 辨证分型
        1.5 中医药治疗
    2.西医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西医治疗
    3.小儿推拿及其他中医外治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3.1 小儿推拿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
        3.2 其他中医外治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分组治疗
        2.2 疗效判定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实验室指标
        3.4 不良反应
        3.5 随访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小儿推拿对改善中医证候的分析
        1.3 小儿推拿对改善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1.4 不良反应的改善
    2.小儿推拿疗法
        2.1 推拿机理
        2.2 不同流派选穴
        2.3 推拿处方
        2.4 活血化瘀法
    3.小儿推拿与免疫的关系
    4.本研究创新之处
    5.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丹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汤剂合外敷法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160例回顾性分析[D]. 李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 [4]背部腧穴拔罐疗法对小儿肺炎啰音吸收的疗效观察[D]. 李燕维(Yanwei Le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太极罐佐治小儿肺炎后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杨显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丹参制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李滟,董立静,李会霞. 内蒙古中医药, 2013(34)
  • [7]自由基清除剂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饶延华. 中国妇幼保健, 2012(07)
  • [8]基于关联规则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D]. 艾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肺炎患儿雾化器吸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J]. 于建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8)
  • [10]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闭肺证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D]. 丁苗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丹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