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下段结石3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季康[1](2021)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困难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手术困难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行LC+LCBDE的2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分组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简单组(n=123)和困难组(n=118)。用表格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既往ERCP、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炎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WBC、ALT、AST、血清TBi L、胆囊壁厚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的数目及大小等。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C+LCBDE手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41例患者中,男性108例,女性133例,18~86岁,中位年龄66岁,手术时间65~450min。有231例成功行LC+LCBDE,10例患者因手术困难中转开腹(6例胆囊三角粘连不清,2例腹腔严重粘连,2例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取石困难)。术后结石残留者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胆囊炎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WBC、血清TBi L、胆囊壁厚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既往ERCP史、上腹部手术史、糖尿病、高血压、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ALB、ALT、AST、ALP、胆囊增大、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炎反复发作(OR=5.608)、血清TBi L升高(OR=5.163)、胆总管直径增宽(OR=2.785)、胆总管结石数目多发(OR=5.847)是LC+LCBDE手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囊炎反复发作、血清TBi L升高、胆总管直径增宽、胆总管结石数目多发是LC+LCBDE手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对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的评估,以降低手术困难的发生率。图 1 幅;表 5 个;参 154 篇。
刘婕[2](2021)在《胆囊干预策略对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治疗后复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不同胆囊干预策略下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结石复发的概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阐明胆囊在胆总管结石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01月-2018年01月首次因胆总管结石就诊于我院行ERCP取石治疗的患者共562例,排除合并胆道肿瘤、ERCP后结石残留、数据缺失以及失访的患者后,共355例,随访3年,其中复发者75例,未复发者280例,总复发率21.13%。将355例患者按照不同胆囊干预策略分为三个研究组,第1组为因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术并在术后切除胆囊的患者(n=102),第2组为因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术但在术后保留胆囊的患者(n=198),第3组为既往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新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n=55),对每一组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u检验,将有意义的计量资料利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转换成分类变量,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分析,再进一步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在不同胆囊干预策略下,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不同胆囊干预策略下胆总管结石复发时间及累积复发率进行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在3年随访期内共有75例患者确定为胆总管结石复发,其中ERCP取石+术后切除胆囊组复发率为11.76%(12/102)、ERCP取石+术后保留胆囊组复发率为19.70%(39/198),既往胆囊切除+ERCP取石组复发率为43.64%(24/55)。多因素分析中,BMI是三组结石复发的共同危险因素。此外,ERCP取石+术后切除胆囊组中,糖尿病、手术方式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0、p=0.001),ERCP取石+术后保留胆囊组中,年龄、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p=0.001、p=0.003、p=0.013),既往胆囊切除+ERCP取石组中,年龄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三组患者复发率总体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01),ERCP取石+术后切除胆囊组与ERCP取石+术后保留胆囊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既往胆囊切除+ERCP取石组与前两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时间中位数分别是22个月、18个月和20个月。【结论】不同胆囊状态下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不尽相同,其中ERCP取石+术后切除胆囊组与ERCP取石+术后保留胆囊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ERCP术后保留胆囊并不会增加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概率。既往胆囊切除+ERCP取石组复发率明显升高,说明过早切除胆囊并不能减少胆总管结石的发病,且在出现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显着增高,说明胆囊的存在对结石形成有潜在预防作用。三组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时间中位数分别是22个月、18个月和20个月,说明ERCP取石术后保留胆囊的患者再次复发胆总管结石的中位时间较切除胆囊的患者缩短,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保留胆囊与切除胆囊患者总体复发率无明显差异,说明胆囊切除后并不能减少胆总管结石的复发。BMI是三组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后切除胆囊的患者,EST联合EPBD的手术方式会增加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概率,对ERCP取石术后保留胆囊的患者,年龄、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卞昊宇[3](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陈世荣[4](2021)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微创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胆囊结石合并直径小于1.0cm的胆总管中小型结石,比较ERCP取石+ENBD(或ERBD)+LC(两步法)、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术(一步法)以及检查性ERCP+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简称DEPELIP、新两步法)三种方案的治疗差异,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入选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住院并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患者77例,对其进行随机化分组,其中ERCP+ENBD或ERBD+LC组(两步法组)共计31例、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或T管引流术(简称一步法组)共计19例以及检查性ERCP+小号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新两步法)共计27例。比较上述三种方法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总时长、手术成功率、净石率、术中出血、手术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第1、3、5天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变化。研究成果:本研究共入组病例77例,其中ERCP取石+ENBD或ERBD+LC组(两步法组)共计31例、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或T管引流术(一步法组)共计19例以及检查性ERCP+小号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新两步法)共计27例,两步法组中一人因ERCP术中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中途退出本研究,其余76人均完成此研究。对比三组患者的23项术前相关资料,其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ERCP+LC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长方面优于其他两组,其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手术时长(min)分别为:两步法组(120.57±24.78)、一步法组(133.26±27.84)、新两步法组(140.63±21.07);住院时长(天)分别为:两步法组(10.27±2.83)、一步法组(12.84±2.89)、新两步法组(14.04±4.17)。LC+LCBDE组在住院费用(元)方面少于其他两组,其分别为:两步法组(66162.71±9315.21)、一步法组(52739.01±10908.17)、新两步法组(67323.42±11898.56),P=0.001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性ERCP+小号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在ERCP术后3h及24h VAS评分、腹腔镜术后3h VAS评分优于其他两组,ERCP术后VAS评分分别为术后3h:两步法组(1.63±0.72)、新两步法组(1.19±0.48)及术后24h:两步法组(1.20±0.45)、新两步法组(1.07±0.67),腹腔镜术后VAS评分分别为术后3h:两步法(1.83±0.95)、一步法组(2.74±1.24)、新两步法组(2.07±0.78),其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次在术后创伤分析上新两步法组创伤更小,其中术后Hb及术后ALB降低情况均低于其它两组,术后第一天Hb(g/L)情况为:两步法组(4.40±4.68)、一步法组(6.68±8.61)、新两步法组(1.33±5.92);术后第一天ALB(g/L)为:两步法组(4.34±4.37)、一步法组(8.90±1.9)、新两步法组(2.43±3.5),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在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净石率、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情况、肝功能、减黄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新两步法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其它两组,分别为:两步法组8例(26.6%)、一步法组5例(26.3%)、新两步法组2例(7.4%)。结石复发因素分析:胆总管直径>12mm、多发胆总管结石、泥沙样结石、乳头旁憩室为结石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其中胆总管直径>12mm是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RCP+LC、LC+LCBDE、DEPELIP三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是肯定的。2.LCBDE术,对于需保留了Oddi’s括约肌功能的青少年、消化系统重建术后、胆管结石直径>2cm及肝内胆管结石的的患者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对符合一期缝合的患者建议行胆管一期缝合。对于胆总管直径小于8mm患者谨慎考虑。3.ERCP+LC术,对于病情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合并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因其永久性损伤了Oddi’s括约肌的功能,对于青少年患者谨慎考虑。4.DEPELIP术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在本研究中其在手术疗效、手术安全性方面均有着优秀的表现,尤其在术后疼痛及术后应激创伤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值得推广及应用。5.结石复发因素:胆总管直径>12mm、多发胆总管结石、泥沙样结石、乳头旁憩室为结石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其中胆总管直径>12mm是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姚天尉[5](2021)在《改良穿刺孔入路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改良穿刺孔入路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患者。根据手术是否留置T管将患者分为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在此前提下按照患者手术时Trocar的穿刺孔入路的不同分为两组,即改良组与传统组,分别运用改良穿刺孔入路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与传统穿刺孔入路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术前相关指标、术中相关数据、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总共纳入患者211人,其中一期缝合组患者118人,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术前实验室检查、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胆总管结石性质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数据对比,手术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缝合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数据对比,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梗阻性黄疸、术后轻症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情况,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胆漏的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生活质量测评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术后第一个月的胃肠道生活质量测评结果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三个月与第六个月恢复情况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管引流组患者103人,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术前实验室检查、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胆总管结石性质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数据对比,手术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缝合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数据对比,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梗阻性黄疸、术后胆漏、术后轻症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情况,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生活质量测评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出院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与第六个月恢复情况,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孔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对于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改良穿刺孔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胆总管缝合时间。在一期缝合的情况下,改良穿刺孔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能够减少术后胆瘘出现的可能,能够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尽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宇[6](2020)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T型管引流术的10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拔管时间(3~4周、≥4周且≤6周、>6周)拔管前基本情况,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因素,找出最适宜的拔管时间和有可能减少带管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止并发症,尽可能减少T型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法 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LC+LCBDE+T型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资料,并排除肝功能C级、终末期胆道结石的病人。按照拔除T型管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3~4周组(A组)、≥4周且≤6周组(B组)及>6周组(C组),同时整理各组病人的相关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方差齐,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差异检验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事后两两比较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构成比和率的差异检验采用R×C表的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三组间不同拔除T型管时间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分组情况,选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各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结合临床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共纳入104例病人,其中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将其排除后分为A组(14例)、B组(43例)、C组(43例)。三组统计量之间没有完全的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三组间病人的一般情况中年龄和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年龄: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1),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65,P校正=0.043);脂肪肝: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10),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053,P校正=0.501)。三组间不同统计量之间的比较显示:术者、术后低蛋白血症、T型管总引流量、T型管夹闭时间以及总费用5个项目中,三组整体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01,P=0.006,P=0.023),其余各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术者(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A、C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5,P校正<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634);术后低蛋白血症: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校正=0.011),A、B两组间和A、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391,PFisher=0.5 1 1);T型管总引流量: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P校正<0.001,P校正=0.004);T型管夹闭时间: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90,P校正=0.051);总费用: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634,P校正=0.033,P校正=0.018)。进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其中年龄、T型管总引流量、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9,P<0.00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3~4周拔除T型管是安全的,对于高龄、T型管引流量多、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可适当延长至6周拔管。图[0]幅;表[6]个;参[111]篇。
李志州,周威,储成牛,唐亮[7](2019)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89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OCBDE)的临床应用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胆总管手术共89例,LCBDE38例,OCBDE5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胆漏、结石残留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胆漏、术中出血量、结石残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术口脂肪液化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创伤小、恢复快、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临床有实际应用价值。
夏琼[8](2019)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胆总管下段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 Ultrasound,CEUS)结合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定量分析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梯度(Grad)三个造影参数,在胆总管下段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因腹痛、腹胀、黄疸于我院肝胆外科住院,确诊为胆总管下段病变的患者7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及造影检查,观察及记录造影模式,结合TIC分析,分别获得病灶及病灶周边正常胆管壁(距离病灶5mm以上的正常胆管壁)的TIC三组造影参数: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梯度。术后追踪患者的病理结果,78例患者中,有61例有病理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分成良性组和恶性组,其中,良性组28人,恶性组33人。同时纳入25名正常志愿者(没有胆总管下段病变的患者)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胆总管壁的三组造影参数。结果1.输入造影剂后,胆总管下段病灶边界、大小等显像更加清楚。2.恶性组中,(1)动脉期表现高增强26例,其中静脉期表现低增强24例,呈等增强2例;(2)动脉期表现等增强4例,其中静脉期表现低增强2例,等增强2例;(3)动脉期及静脉期均表现低增强3例。3.良性组中,(1)动脉期为高增强5例,其中静脉期为低增强1例,等增强4例(2)动脉期为等增强23例,其中静脉期为等增强19例,低增强4例。4.良性组中,胆总管下段病灶与周边正常胆总管壁的造影参数TTP、AUC、Gr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恶性组中,胆总管下段病灶与周边正常胆总管壁的造影参数TTP、AUC、Gr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胆总管下段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比较,超声造影参数TTP、AUC、Gr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中,胆总管用于对照的胆管壁超声造影参数TTP、AUC、Gr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造影使胆总管下段病灶边界、大小等显像更加清楚。2.胆总管下段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增强程度不同。3.胆总管下段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值之间存在差异。恶性病变中的达峰时间短于良性病变;而恶性病变中的曲线下面积、梯度大于良性病变。为进一步研究该差异对胆总管下段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
陆才进[9](2019)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效果观察及经验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留置T管引流和不留置T管引流、经胆囊管入路和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探讨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收集2012年2月至2018年10月的164例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经胆囊管入路为经胆囊管入路组,17例胆总管切开后行一期缝合(primary suture,PS)为一期缝合组,经胆囊管入路和术后一期缝合的31例患者均纳入非T管引流组,胆总管切开术后留置T管的133例为T管引流(T-tube drainage,TD)组。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患者资料和临床结果等情况,分析术中发现、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非T管引流组与T管引流组患者的年龄、胆总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输液、术中出血、术前慢性疾病、结石清除率、术后总并发症及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T管引流组与T管引流组相比,女性所占比例大、术前急性胆囊炎患病率低、胆总管结石数量少、泥沙样结石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胆漏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胆囊管入路组与一期缝合组的性别、术前慢性疾病、术前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数量、泥沙样结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结石清除率、术后总并发症及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胆囊管入路组比一期缝合组年龄小、术中输液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T管引流和留置T管一样安全、有效,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术后胆漏问题值得术前、术中的细致评估和考量。经胆囊管入路必须在满足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术后留置T管引流可靠性程度高,可作为其他术式的最终备选方案。表5个;参155篇。
于瀚翔[10](2019)在《维尔纽斯模式对于胆囊结石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VUHI模式(胆总管结石风险评估模式)应用于已确诊胆囊结石病人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对比VUHI值与腹部B超诊断、血清胆红素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碱性磷酸酶浓度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浓度对于胆囊结石病人合并胆总管结石风险的预估效果,旨在通过量化性分析指标提高胆囊结石病人术前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提高诊出率,减少因漏诊造成手术方案的误判。同时为因客观因素(体内含有金属植入物及幽闭空间恐惧症等)不能行MRCP及CT的病人探求一种新的辅助检查参考手段。方法:本研究纳入共计561例自2016年6月1号至2018年6月1号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治疗的病人,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共计128例(占比22.3%)。将所有病人的VUHI值、总胆红素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腹部B超诊断、碱性磷酸酶浓度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浓度临床资料汇总,计算各自对于诊断CBD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指数,并进行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后综合分析VUHI值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VUHI值对于胆囊结石病人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前预估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VUHI值≥3.49时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88.0%,此时对应的诊断正确指数最大为0.724。另包含5项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浓度,腹部B超测量下的胆总管最宽处直径及VUHI值)的综合评估对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预测概率P≥0.5为截断值,其综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88.2%,正确指数为0.734。结论:VUHI模式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预估效果明显优于同组血液生化指标及腹部B超诊断,对于已确诊胆囊结石病人术前胆总管结石风险的筛查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作用。通过将临床筛查结果进行量化式分析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前诊出率,其简便、可靠、不额外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图4幅;表6个;参考文献13篇。
二、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下段结石3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下段结石3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困难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
1.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1.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
1.2.4 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的建立 |
1.2.5 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的预测效果评价 |
1.3 讨论 |
1.3.1 手术困难的危险因素详述 |
1.3.2 手术困难的原因及相应处理对策分析 |
1.3.3 对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诊疗进展 |
2.1 成因及流行病学 |
2.2 诊断 |
2.3 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
2.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2.4.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2.4.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2.4.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2.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
2.5.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2.5.1.1 T管引流 |
2.5.1.2 一期缝合 |
2.5.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 |
2.6 超声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2.7 Spy Glass系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2.8 展望 |
2.9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TG18 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 |
附录 B TG18 急性胆管炎诊断标准 |
附录 C 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胆囊干预策略对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治疗后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组1:ERCP取石+术后切除胆囊组 |
3.2 研究组2:ERCP取石+术后保留胆囊组 |
3.3 研究组3:既往胆囊切除术+ERCP取石组 |
3.4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
3.5 组间复发情况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
1.2 胆总管扩张 |
1.3 胆道支架置入 |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
3. 讨论 |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参考标准 |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5 数据的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证型相关分布 |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微创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及文献回顾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流程 |
4.手术方案 |
5.观察指标 |
6.随访情况 |
7.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改良穿刺孔入路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 |
1.2.1 病例纳入标准 |
1.2.2 一般资料 |
1.2.3 相关定义 |
1.3 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拔除T型管过程 |
1.3.1 术前常规准备 |
1.3.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过程 |
1.3.3 T型管拔除过程 |
1.4 研究过程 |
1.5 结果 |
1.5.1 病人分配情况 |
1.5.2 病人一般情况的比较 |
1.5.3 三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 |
1.5.4 三组间不同拔管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1.6 讨论 |
1.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案的临床进展 |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害 |
2.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
2.3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
2.4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
2.5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
2.5.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2.5.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取石术 |
2.5.3 单孔腹腔镜的应用 |
2.6 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2.6.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2.6.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
2.6.3 Spy Glass系统 |
2.7 胆道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2.7.1 经皮经肝胆道镜 |
2.7.2 经口胆道镜 |
2.7.3 经鼻胆道镜 |
2.8 三镜联合技术 |
2.9 塑料支架置入术 |
2.10 其他手术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8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胆总管下段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对象、材料方法 |
1.1 研究对象、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 |
1.2 检查方法 |
1.2.1 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 |
1.2.2 图像观察和分析 |
1.3 质量控制 |
1.4 分组 |
1.5 统计学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病例一般临床资料 |
2.2 常规超声表现及超声造影模式 |
2.3 超声造影数据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造影在胆道系统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效果观察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病例资料 |
1.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1.3.1 手术器械 |
1.1.3.2 手术操作 |
1.1.3.3 出院及随访 |
1.1.3.4 观察指标 |
1.1.3.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胆总管探查的病人分配情况 |
1.2.2 非T管引流组与T管引流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1.2.3 经胆囊管入路组与一期缝合组相关临床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的研究现状 |
2.1 LTCBDE的手术适应症 |
2.2 LTCBDE的手术禁忌症 |
2.3 胆总管结石患者LTCBDE实施困难时手术策略的选择 |
2.3.1 面对胆总管较大结石(大于胆囊管直径5mm以上)的手术策略 |
2.3.2 胆囊管直径较小无法取出结石或因胆囊管黏膜皱襞的影响无法通过胆道镜时的手术策略 |
2.3.2.1 球囊导管或腹腔镜分离钳扩张胆囊管 |
2.3.2.2 胆囊管加做T型切口 |
2.3.2.3 超细胆道镜的使用 |
2.3.3 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粘连严重时的手术策略—经漏斗入路进入胆总管 |
2.4 LTCBDE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
2.5 术前MRCP检查对LTCBDE的作用 |
2.5.1 诊断作用 |
2.5.2 排除胆道解剖变异 |
2.6 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维尔纽斯模式对于胆囊结石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课题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临床材料 |
1.2.2 病例入组与排除标准 |
1.2.3 诊断标准 |
1.2.4 手术操作流程 |
1.2.5 仪器型号与检查方法 |
1.2.6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病人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1.3.2 不同CBDS预测因子的预测效果分析及VUHI值的ROC曲线分析 |
1.3.3 综合5 项预测因子的预测效果分析及其综合ROC曲线 |
1.3.4 不同VUHI值检测到CBDS的比例及可能性 |
1.4 讨论 |
1.4.1 腹部超声及血清学生化指标对于诊断合并CBDS的局限 |
1.4.2 VUHI值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的优势 |
1.4.3 对于VUHI值应用于临床的展望 |
1.5 研究的缺陷及不足之处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不同方式对胆囊结石病人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风险临床价值的新进展 |
2.1 背景 |
2.2 VUHI模式 |
2.3 肝功能指标(liver function test,LFT) |
2.4 腹部超声扫描(ultrasound scanning,USS) |
2.5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 CT) |
2.6 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 |
2.7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
2.8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
2.9 选择性术中胆管造影(ih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导师简介 |
指导教师简介1 |
指导教师简介2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下段结石3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困难危险因素分析[D]. 杜季康.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胆囊干预策略对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治疗后复发的影响[D]. 刘婕.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微创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陈世荣.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改良穿刺孔入路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D]. 姚天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D]. 王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89例分析[J]. 李志州,周威,储成牛,唐亮. 肝胆外科杂志, 2019(03)
- [8]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胆总管下段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D]. 夏琼.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效果观察及经验探讨[D]. 陆才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维尔纽斯模式对于胆囊结石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分析[D]. 于瀚翔.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胆总管论文; 胆总管结石论文; 腹腔镜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