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设计、合成及形貌控制研究

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设计、合成及形貌控制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由于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材料可以用做涂料、阻燃材料、光阻材料、活性物质载体、催化材料及光学器件等,吸引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类复合材料中,惰性的聚合物是一种理想的载体,既有利于活性物质的接触,又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和重复使用;而无机组分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也赋予了复合材料以功能性。复合微球的形貌是影响其功能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形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性和应用领域。例如,单分散微球自组装可以形成三维有序胶体晶体,用于制备光子晶体和作为多孔材料的模板,但目前单分散微球的自组装方法有待进一步开发,自组装工艺、胶体晶体膜强度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中空型微球可以作为载体,实现活性物质的包封和控制释放,如何有效制备和精细控制中空结构仍需要深入研究。非球形微球具有与球形微球不同的堆积类型,可用于改善材料的光学性能,形成生物材料的自组装构造单元,调控悬浮液的流变性能和设计新型复合材料等。目前对非球形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形成机理以及微球形貌的可控性都有待深入研究。金属/聚合物复合微球可以发挥纳米金属粒子的功能性,但如何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面修饰以满足纳米粒子和聚合物载体的有效复合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即围绕着上述几类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微球的形貌控制,依次开展了多重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无机/聚合物中空微球的研究;细乳液聚合法制备SiO2/P(MMA-co-St)非球形复合微球的研究;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法制备SiO2/聚合物纳米复合微球的合成、性能及其形貌控制的研究:Janus型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设计与合成;采用两步分散聚合法制备银/聚合物复合微球的研究;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自组装及以其为模板制备多孔材料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用表面改性的双亲性SiO2纳米粒子作为Pickering乳化剂制备W/O/W型乳液;以此多重乳液为模板,引发中间油相的单体聚合,一步制备中空微球。此方法中,首先制备W/O型乳液,在碱性条件下,正硅酸乙酯(TEOS)在油/水界面原位水解生成SiO2纳米粒子,接着在油/水界面被Y-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部分改性得到双亲性SiO2纳米粒子。在此体系中再加入外水相,利用双亲性SiO2纳米粒子作为Pickering乳化剂,得到稳定的多重乳液。中间的油相单体苯乙烯(St)聚合后,可一步得到中空微球。表面改性时间影响SiO2粒子的大小和最终中空微球的壁厚;MPS的用量和油/水体积比影响SiO2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效果。(2)采用种子细乳液聚合方法,以MPS为功能单体,MMA为单体,TEOS为SiO2粒子的前驱体,首先得到SiO2纳米粒子交联的SiO2/PMMA种子微球。继续滴加第二种单体St聚合,得到非球形SiO2/聚合物复合微球。结果表明,交联剂的用量和种类对微球的形貌影响很大。若不加MPS,SiO2/PMMA种子微球没有交联,复合微球呈核壳结构;而加入MPS后,SiO2/PMMA种子微球被SiO2纳米粒子交联,种子微球上出现多个聚苯乙烯鼓包,复合微球呈梅花状结构;若再加入另外一种交联剂DVB,复合微球呈花生状。(3)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正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MMA、丙烯酸丁酯(BA)为聚合单体,TEOS为前驱体通过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复合微球。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呈树莓状,原位生成的SiO2纳米粒子位于其壳层,大小约20nm,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彼此之间没有团聚。聚合物纳米复合物薄膜的透光率在400-800nm范围内为70-80%左右,与纯聚合物薄膜相当。SiO2纳米粒子的引入,提高了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并且改善了阻燃性能。(4)采用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Janus结构的复合微球。研究发现,形成Janus型复合微球的关键是水溶性引发剂的使用。这样,在水中形成的初级自由基,扩散到细乳液液滴的界面,从而在界面处引发单体聚合,并促使TEOS和聚合物之间发生相分离。此时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TEOS发生水解缩合反应生成SiO2,即可得到一半为PS、另一半为SiO2的Janus复合微球。(5)以MMA为单体,以TEOS为SiO2粒子的前驱体,以MPS为改性剂,采用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方法,使单体的聚合反应和TEOS水解缩合生成SiO2粒子的反应同时进行,一步制备出不同形貌结构的SiO2/聚合物微球。研究发现,乳化剂的用量影响聚合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和复合微球的形貌结构。在适宜的SDS用量下,MPS的用量影响着相分离的过程和最终复合微球的形貌结构。高MPS含量时,得到中空结构的复合微球,SiO2纳米粒子分布在微球的壳层;低MPS含量时,得到的复合微球呈“碗”状结构,聚合物构成了“碗”的底部。(6)提出了一种合成纳米Ag/PS复合微球的简单方法。首先以苯乙烯、衣康酸和丙烯腈为单体,以乙醇/水为反应介质,制备出表面含有羧基和氰基的PS微球。再将AgNO3水溶液滴入到上述制备的PS微球分散液中。银离子被静电吸附到微球表面,接着被加入的水合肼原位还原成约50nm的银粒子,得到纳米Ag/PS复合微球。结果表明,与未加丙烯腈单体相比,微球表面引入的氰基提高了银粒子在微球表面的附着能力。制备的纳米Ag/PS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7)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出单分散性的PS微球,通过漂浮自组装法制备了自支撑胶体晶体膜,进而以此为模板制备了多孔材料。研究发现,以乙醇/水混合物为分散介质,可以降低微球自组装的温度,能够在15min内得到三维有序结构的胶体晶体。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可得到自支撑的胶体晶体膜。以此胶体晶体为模板,采用渗透法填充前驱液Ti(i-OPr)4,制备了骨架为棒状结构的三维有序TiO2多孔材料。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材料简介
  • 1.1.1 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 1.1.2 细乳液聚合法合成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研究
  • 1.1.2.1 细乳液聚合原理
  • 1.1.2.2 细乳液聚合法合成球形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研究
  • 1.2 非球形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研究
  • 1.2.1 非球形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 1.2.1.1 种子乳液聚合法
  • 1.2.1.2 机械拉仲法
  • 1.2.1.3 微流体法
  • 1.2.1.4 高分子溶液混合法
  • 1.2.1.5 微粒聚集法
  • 1.2.1.6 模板法
  • 1.2.1.7 细乳液聚合法
  • 1.2.2 非球形聚合物微球的潜在应用及展望
  • 1.3 中空微球的研究进展
  • 1.3.1 中空微球制备方法
  • 1.3.1.1 传统的硬模板法
  • 1.3.1.2 牺牲模板法
  • 1.3.1.3 软模板法
  • 1.3.1.4 硬软模板结合法
  • 1.3.1.5 Pickering乳液法合成无机/聚合物中空微球的研究
  • 1.3.1.6 种子乳液聚合法
  • 1.3.1.7 组装法
  • 1.3.1.8 SPG膜乳化法
  • 1.3.2 中空微球的发展趋势
  • 1.4 三维有序多孔材料的研究
  • 1.4.1 胶体晶体的自组装及多孔材料的制备
  • 1.4.1.1 胶体晶体的自组装
  • 1.4.1.2 模板的填充
  • 1.4.1.3 胶体晶体模板的去除
  • 1.4.1.4 大孔材料的结构控制
  • 1.4.2 多孔材料的应用
  • 1.4.2.1 催化、载体领域
  • 1.4.2.2 光学领域的应用
  • 1.4.2.3 传感器
  • 1.4.2.4 电极、电池和磁性材料领域
  • 1.5 纳米Ag/聚合物复合微球的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的选题和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多重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无机/聚合物中空复合微球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原料
  • 2.2.2 多重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2.2.3 无机/聚合物复合中空微球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无机/聚合物复合中空微球的形成机理
  • 2.3.2 二氧化硅粒子的性能表征
  • 2.3.2.1 二氧化硅粒子的红外表征
  • 2.3.2.2 二氧化硅粒子的双亲性表征
  • 2.3.3 多重Pickering乳液的表征
  • 2.3.4 中空微球的组成、形态及微观结构
  • 2.3.4.1 中空微球的组成分析
  • 2.3.4.2 中空微球的粒径分布
  • 2.3.4.3 中空微球的微观结构
  • 2.3.4.4 表面改性时间(预乳化时间)对微球结构的影响
  • 2.3.4.5 反应原料比例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非球形复合微球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原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非球形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合成
  • 3.2.4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非球形聚合物微球的合成机理
  • 3.3.3 MPS的作用
  • 3.3.4 助稳定剂HD和PS作用
  • 3.3.5 红外表征
  • 3.3.6 种子微球和非球形复合微球的尺寸及其分布
  • 3.3.7 非球形复合微球的形貌
  • 3.3.8 热失重(TGA)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粒子的研究'>第四章 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法制备SiO2/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粒子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2/P(MMA-co-BA)纳米复合粒子的合成'>4.2.2 SiO2/P(MMA-co-BA)纳米复合粒子的合成
  • 4.2.3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体转化率
  • 2/聚丙烯酸酯复合粒子的组成分析'>4.3.2 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粒子的组成分析
  • 2/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粒子的微观结构'>4.3.3 SiO2/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粒子的微观结构
  • 2/P(MMA-co-BA)复合粒子的形成机理'>4.3.4 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法制备SiO2/P(MMA-co-BA)复合粒子的形成机理
  • 4.3.5 热性能
  • 4.3.6 机械性能
  • 4.3.7 阻燃性能
  • 4.3.8 光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Janus型无机/聚合物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及仪器
  • 5.2.2 Janus型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合成
  • 5.2.3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Janus型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形成机理
  • 5.3.2 FT-IR表征
  • 5.3.3 TEM分析
  • 5.3.4 TGA分析
  • 5.3.5 Janus微球在油水双相体系中的分散行为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聚合物复合微球及其形貌控制'>第六章 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法合成SiO2/聚合物复合微球及其形貌控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原料
  • 2/PMMA复合微球的合成'>6.2.2 SiO2/PMMA复合微球的合成
  • 6.2.3 测试与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制备原理
  • 6.3.2 红外表征
  • 6.3.3 热失重分析(TGA)
  • 6.3.4 SDS用量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 6.3.5 MPS用量对微球形貌结构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Ag/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合成与性能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试剂与原料
  • 7.2.2 Ag/PS复合微球的合成
  • 7.2.3 Ag/PS微球的催化性能
  • 7.2.4 测试与表征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改性Ps微球和Ag/ps复合微球的合成
  • 7.3.2 Ag/ps复合微球的结构
  • 7.3.3 Ag/ps复合微球的形貌
  • 7.3.4 VU-vis吸收光谱
  • 7.3.5 Ag/PS复合微球的XRD图
  • 7.3.6 Ag/ps复合微球的催化性能
  • 7.4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胶体晶体自组装及其多孔材料的制备研究
  • 8.1 引言
  • 8.2. 实验部分
  • 8.2.1 试剂与原料
  • 8.2.2 试剂与原料
  • 8.2.3 胶体晶体的自组装
  • 2多孔材料的制备'>8.2.4 3D TiO2多孔材料的制备
  • 8.2.5 测试与表征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单分散PS微球的形貌
  • 8.3.2 PS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
  • 8.3.3 单分散微球的TF-Rl光谱
  • 8.3.4 单分散PS微球的梭基含量测定
  • 8.3.5 漂浮自组装法制备自支撑胶体晶体膜
  • 8.3.6 胶体晶体膜的光学性能
  • 8.3.7 胶体晶体膜和三维有序多孔材料的微观结构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毒死蜱/碳酸钙复合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J]. 化工新型材料 2016(12)
    • [2].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J]. 功能材料 2016(S2)
    • [3].聚合电解质负载磷酸钡复合微球对铅的吸附[J]. 水处理技术 2018(03)
    • [4].自组装法制备SiO_2-PMBAAm-PAM复合微球及其水化膨胀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15(11)
    • [5].海藻酸钠/淀粉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3(11)
    • [6].分子印迹磁性荧光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20(10)
    • [7].啶虫脒/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原位制备与缓释性能[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7(01)
    • [8].多功能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渗流应用[J]. 材料导报 2015(10)
    • [9].改性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J]. 食品科技 2018(03)
    • [10].两种核-壳结构复合微球对聚丙烯的改性研究[J]. 材料工程 2011(01)
    • [11].表面可修饰的荧光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J]. 复合材料学报 2011(03)
    • [12].化学还原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氧化亚铜复合微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3].树枝状介孔氧化硅核/壳复合微球的合成和表征[J]. 材料研究学报 2018(10)
    • [14].双功能荧光—磁性复合微球的合成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3(12)
    • [15].缓释铜的凹土/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测试[J]. 化工进展 2013(02)
    • [16].单分散二氧化硅—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J]. 硅酸盐学报 2011(02)
    • [17].多功能复合微球及中空微球的制备与性能[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2(06)
    • [18].多层核-壳结构复合微球材料制备研究进展[J]. 化学通报 2009(11)
    • [19].不同铁源制备磁性中空介孔硅铁复合微球及应用[J]. 复合材料学报 2020(05)
    • [20].原位成核生长法制备草莓状多级结构聚合物-有机硅复合微球[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21].表面负载聚苯胺纳米线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7)
    • [22].RGO/Zn_2SiO_4/CaSiO_3复合微球的体外矿化及释药性能[J]. 中国陶瓷 2017(09)
    • [23].内嵌汉防己甲素纳米粒的复合微球的制备与体外评价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05)
    • [24].生物相容壳聚糖/蒙脱土复合微球的溶胀与药物缓释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13(02)
    • [25].内部结构不对称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 化学学报 2012(03)
    • [26].海藻酸钠/淀粉复合微球的制备及用于盐酸小檗碱的控制释放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1)
    • [27].交联聚合物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材料工程 2008(10)
    • [28].Fe_3O_4@SiO_2@EDTA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9)
    • [29].核壳硅碳复合微球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在糖类分离中的应用[J]. 色谱 2020(12)
    • [30].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原位均匀制备[J]. 功能材料 2019(07)

    标签:;  ;  ;  ;  ;  

    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的设计、合成及形貌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