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据估计,足部问题90%发生在前足,(足母)趾及第一跖趾关节经常遭受外伤,手术和外伤后的第1跖骨头坏死、跖骨、趾骨骨不连,延迟愈合以及作为供区后残留组织的坏死等也有发生,这些都与(足母)趾的血供有关。关于供应(足母)趾胫侧的血管的来源、行程以及其分支在(足母)趾的分布规律虽有一定的资料,但仍缺乏系统和详尽的解剖学资料,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仍然有着某些误区和不足,导致临床对其的应用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手术后造成(足母)趾的部分组织或全部坏死。因此有必要系统全面的去进行更细致的解剖学研究,以取得相关资料,进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手术,使涉及(足母)趾胫侧该部位的手术能得到更好地应用和推广,避免因阻断(足母)趾的血供而引起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在第1跖骨颈部跖侧附近走行和发出的动脉较多,各动脉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较为复杂。该处的动脉对于(足母)趾的血供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临床切取(足母)趾组织瓣及跖底皮瓣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该部位的动脉的分布,在过去的文献中有所描述,但仍不够准确及完善,为此,我们进行了该部分的临床解剖学研究。目的:观察(足母)趾胫侧的动脉的起始、来源、毗邻、行程、外径、与附近动脉的吻合以及其分支在(足母)趾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涉及该部位动脉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侧成人足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制作血管显微解剖标本9例以及碱腐蚀标本3例,解剖观察(足母)趾趾底胫侧的动脉的起点、走行、分支的分布、吻合及外径等。本研究中测得的血管外径由精度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数据结果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1.在第1跖骨颈部跖侧,由第1跖底动脉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两终末干,两者与第1跖底动脉主干呈‘Y’型分布。两个终末干在(足母)长屈肌腱下,分别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两侧的上行支和下行支分别与各自的发起动脉又各自形成一个‘Y’型。以上三者相互联系形成立体型的“3Y吻合”。第1跖骨中远1/3交界附近,还有第1跖骨胫侧动脉自第1跖底动脉发出,该动脉也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形成第4个“Y”,考虑到该处则共形成“4Y吻合”。2.(足母)趾趾底胫侧的动脉可以分为三段。近侧段即(足母)趾胫侧趾底动脉,至第一跖趾关节以远与(足母)横动脉近侧支吻合。中间段即(足母)趾胫侧趾底动脉与(足母)横动脉近侧支吻合处到(足母)趾近节中段的(足母)横动脉近侧支发起处。远侧段即(足母)横动脉远侧支的走行称为(足母)趾趾底胫侧的动脉行程的远侧段。3.在(足母)趾近节中段、(足母)横动脉以远的区域内,(足母)趾趾底胫侧的动脉与(足母)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的伴行关系基本符合血管位于神经的背外侧的一般规律。在(足母)趾近节中段以近的区域,符合血管在神经背外侧的规律的约占16.67%,而另外的83.33%则是神经出现在血管的背外侧或者部分行程出现在血管背外侧,部分出现在跖内侧。4.距离(足母)横动脉约0.4cm~1.3cm的范围内向腓侧发出数支细小的趾背分支与来自(足母)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吻合成网或弓。结论:1.(足母)趾胫侧趾底动脉起点附近,即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吻合的参与血管较多,结构较复杂,本文中作者引入“3Y吻合或4Y吻合”,能够较形象地描述该处的动脉结构特点。2.“4Y吻合”,是第1跖底胫侧血管链、第1跖底腓侧血链、足内侧血管链这3条血管链的重要组成部分。“4Y吻合”是第一跖底与(足母)趾多条血管的交汇处,“4Y吻合”结构严重破坏时,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3.(足母)趾趾底胫侧的血供主要通过(足母)横动脉来自腓侧,(足母)趾胫侧趾底动脉实际只供应第1跖趾关节以近的组织,对(足母)趾胫侧血供的贡献较小。实际应该被称作(足母)趾胫侧趾底动脉的是(足母)横动脉远、近侧支。4.大约在(足母)横动脉位置稍远处,水平距离(足母)横动脉约0.4cm~1.3 cm的范围内向腓侧发出数支细小的趾背分支与来自(足母)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吻合成动脉网或动脉弓,该吻合较恒定,为临床上设计切取(足母)趾C型皮瓣提供解剖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