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研究 ——CEE和CIS国家的比较

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研究 ——CEE和CIS国家的比较

论文摘要

本文立足于从计划到市场转型这个史无前例的经济背景,分析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转型过程中影响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因素,这对深刻理解转型至关重要,对全面理解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功能也意义重大,另外,对进一步发展适用于任何经历大规模结构重组经济体的再配置理论也是意义匪浅。就现实意义而言,本文通过对中东欧(CEE)和独联体(CIS)两类国家进行比较,为其他转型国家和面临资源重新配置问题的国家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也能够对中国改革阶段大规模制度变迁下的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提供借鉴和参考。关于转型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问题,经典的最优转型速度(OST)理论认为,通过合理控制国有企业关闭的速度来实现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最优化是转型时期政府最重要的手段。本文以OST理论为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对CEE和CIS国家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进行了比较,通过实证分析指出OST理论在关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流动方式的假设上存在不足,也不能对CEE和CIS国家在再配置过程中出现的差异作出解释。通过引进“非就业福利”等劳动力市场制度因素,本文对OST理论进行了修正,得出结论认为合理建设劳动力市场制度、恰当安排福利制度改革的时间(在转型初期不能实行过于宽松的福利制度)相比OST理论所提出的“控制国企关闭速度”的政策建议,对优化劳动力资源再配置而言更为重要,通过对斯洛文尼亚1998年福利制度改革前后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修正后的结论。另外,本文对CEE和CIS国家的比较研究还有其他一些发现,如对于转型国家的资源再配置,促进新企业、约束老企业是最成功转型国家的经验;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人力资本建设对再配置而言也至关重要等,这些对我国改革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的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介绍了转型和转型国家的情况、转型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及转型对其的冲击;第三章引入了经典的OST理论,分析了转型国家的政府如何通过控制国企关闭的节奏来实现转型速度和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最优化;第四章从宏、中、微观三个角度比较分析了CEE和CIS国家再配置的路径以及转型中出现的非就业情况,对OST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修正目标;第五章修正了OST理论假设上的不足,分析了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制度尤其是非就业福利的作用,得出了和OST理论不同的关于非就业福利设计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比较全面地考察了CEE和CIS国家在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因素的变动,对比分析了这些因素变动对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造成的影响,选取斯洛文尼亚1998年福利制度改革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这些制度性因素的进一步调整提出了建议;最后一章将CEE和CIS国家比较的结论运用到了中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以前关于非就业福利等劳动力市场制度的理论分析大多见于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本文将此运用到了转型国家,通过在OST理论基础上进行修正,得出关于劳动力资源再配置过程中应当如何安排非就业福利制度改革的建议,并通过对斯洛文尼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建议的合理性。其次,本文在对CEE和CIS国家转型期间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时,第一次采用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维研究方法,对两者的分析更为全面,这一方法在已有国内外相关文献中从未被采用过。再次,本文贯穿全文都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相对已有相关文献针对某几个国家或某一个方面的比较,本文针对两个国群,对两者的转型初始条件、再配置路径、以及影响再配置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因素都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比较来对大规模再配置进行分析,到目前为止也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此外,绝大多数对CEE和CIS国家情况的研究都是仅限于这些国家,并且以对这些国家情况的描述为主,本文从理论和实际角度对两类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将研究的部分结果运用到了中国,这在世界经济学科的转型研究和中国经济研究之间构起了桥梁,也使本文对CEE和CIS国家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1.2.2 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理论文献综述
  • 1.2.3 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实证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二章 转型国家及其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
  • 2.1 经济转型:从计划到市场
  • 2.1.1 转型国家
  • 2.1.2 转型前的经济状态
  • 2.1.3 转型的目标、步骤和不同策略
  • 2.1.4 转型将于何时结束?
  • 2.2 转型之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
  • 2.2.1 转型之前劳动力资源的“计划性”配置
  • 2.2.2 转型之前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的优点
  • 2.2.3 转型之前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的弊端
  • 2.3 转型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的冲击
  • 2.4 转型初始条件对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影响: CEE和 CIS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安排: OST理论
  • 3.1 劳动力市场摩擦与最优转型速度
  • 3.1.1 规模效应
  • 3.1.2 内生的就业创造
  • 3.1.3 内生的就业缩减
  • 3.1.4 平衡路径
  • 3.2 劳动力偏好与最优转型速度
  • 3.2.1 劳动力偏好
  • 3.2.2 就业创造和私人部门工资
  • 3.2.3 经济的动态均衡
  • 3.3 内生的资本积累与最优转型速度
  • 3.3.1 转型的最优速度
  • 3.3.2 对最优速度的偏离
  • 3.4 最优转型速度理论的政策含义
  • 3.4.1 国企补贴削减的规模及时间安排
  • 3.4.2 失业救济的慷慨程度
  • 3.4.3 私有化的方式
  • 3.4.4 转型期间为社会保险赤字融资的幅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EE和CIS国家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比较及对 OST理论的实证检验
  • 4.1 宏观: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和价格调整
  • 4.1.1 “转型衰退”及产出的逐渐恢复
  • 4.1.2 劳动力市场的数量调整:就业变动
  • 4.1.3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调整:工资变动
  • 4.2 中观: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再配置
  • 4.2.1 劳动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再配置
  • 4.2.2 劳动力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再配置
  • 4.3 微观:企业层面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缩减
  • 4.3.1 CEE和 CIS国家转型时期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缩减
  • 4.3.2 不同类型企业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缩减
  • 4.3.3 就业创造的地区性不平衡
  • 4.4 转型时期劳动力的非就业状态
  • 4.4.1 失业及就业不足
  • 4.4.2 劳动力闲置
  • 4.4.3 非正式就业
  • 4.5 对OST理论的实证检验及其修正目标
  • 4.5.1 实证分析
  • 4.5.2 OST理论的不足之处及其修正目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制度安排:对OST理论的修正
  • 5.1 转型时期影响再配置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 5.1.1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得者”与“失者”
  • 5.1.2 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 5.2 引入制度性因素:对 OST理论的修正
  • 5.2.1 假设
  • 5.2.2 理论推导
  • 5.2.3 对修正后理论的蒙特卡罗模拟及其政策建议
  • 5.3 作为最低工资的“非就业福利”—对修正后模型的延伸
  • 5.4 从转型国家的非就业福利支出解释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 CEE和CIS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比较分析
  • 6.1 转型时期 CEE和 CIS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
  • 6.1.1 工资决定机制
  • 6.1.2 就业保护立法
  • 6.1.3 对劳动力的征税
  • 6.1.4 非就业福利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6.2 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效应分析
  • 6.2.1 工资体系的效应
  • 6.2.2 就业保护立法的效应
  • 6.2.3 对劳动力征税的效应
  • 6.2.4 非就业福利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应
  • 6.3 失业福利改革的影响—以斯洛文尼亚为例的实证分析
  • 6.3.1 1998年斯洛文尼亚失业福利体系的改革
  • 6.3.2 不同群体的界定
  • 6.3.3 实证模型
  • 6.3.4 变量描述
  • 6.3.5 数据来源
  • 6.3.6 实证分析的结果
  • 6.3.7 结论
  • 6.4 对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若干建议
  • 6.4.1 对 CEE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建议
  • 6.4.2 对 CIS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从 CEE和CIS的比较谈对中国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启示
  • 7.1 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
  • 7.1.1 我国劳动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再配置
  • 7.1.2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行业性结构再配置
  • 7.1.3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城乡再配置
  • 7.1.4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性再配置
  • 7.2 影响我国劳动力再配置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制度
  • 7.2.1 户籍政策及基于户籍的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
  • 7.2.2 工资形成机制
  • 7.2.3 社会保障
  • 7.2.4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7.3 CEE和 CIS国家的比较对中国的若干启示
  • 7.3.1 促进劳动力需求—“促新限老”、进一步利用外资
  • 7.3.2 完善劳动力供给—促进流动、提升社会人力资本
  • 7.3.3 促进供需匹配—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征收劳动力资源消费税刍议[J]. 蚌埠党校学报 2008(03)
    • [2].劳动力资源问题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述评[J]. 现代管理科学 2016(08)
    • [3].朝鲜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局限及开发利用前景[J]. 世界知识 2018(23)
    • [4].秭归县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J]. 财会学习 2017(11)
    • [5].博彩业发展与澳门劳动力资源开发[J]. 城市观察 2013(06)
    • [6].中国劳动力资源逾九亿人[J]. 共产党员 2011(12)
    • [7].加强煤炭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预防劳动纠纷发生[J]. 民营科技 2010(05)
    • [8].截至2009年中国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30)
    • [9].论近代美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与措施[J]. 许昌学院学报 2008(06)
    • [10].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错配效应研究[J]. 财贸经济 2019(11)
    • [11].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劳动力资源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8)
    • [12].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7)
    • [13].论如何把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劳动力资本[J]. 中国乡镇企业 2010(08)
    • [14].井研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分析[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04)
    • [15].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理论、历史与前景[J]. 开放导报 2008(02)
    • [16].四川6490万劳动力资源的样本对比[J]. 领导决策信息 2015(31)
    • [17].劳动力资源管理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14(12)
    • [18].近年来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分析研究[J]. 成功(教育) 2012(11)
    • [19].劳动力资源对长治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5)
    • [20].基于鱼群模式的劳动力资源整合创新机制探析[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23)
    • [21].镜头1 在疆纺企的用工难题[J]. 纺织服装周刊 2014(45)
    • [22].中国劳动力资源变化的新特点及其对比较优势影响的机理分析[J]. 未来与发展 2013(02)
    • [23].开平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分析[J]. 中国统计 2012(05)
    • [24].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J]. 广西经济 2014(06)
    • [25].当今朝鲜劳动力资源出口论析[J].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19(05)
    • [26].我国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测算与分析——基于产业和区域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01)
    • [27].河南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挖掘[J]. 中国工人 2016(10)
    • [28].我国劳动力资源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09(03)
    • [29].通胀预期约束下劳动力资源流动问题研究——兼议“民工荒”现象[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30].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转移与构建和谐社会[J]. 特区经济 2008(01)

    标签:;  ;  ;  ;  

    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研究 ——CEE和CIS国家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